吳新光
摘要:語文是中學教育中的重要學科,同時也是繼承、弘揚我國傳統民族文化的主要載體,因此教師應當在日常教學內容中加大民俗文化的滲透力度,本文將從其可能性出發,提出完善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提升教師文化滲透意識、優化現有教學模式、開設課外民俗文化教育活動等策略,從而拓寬中學語文教學方式。
關鍵詞:中學;民俗文化;語文教學
引言:
作為我國民族傳統文化中關鍵組成部分,弘揚民俗文化對推進傳統文化的發展可起到積極作用。中學階段是學生建立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重要時期,因此教師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屬性,在講解學科技能的基礎上,還應該向學生滲透相應人文知識,深入發掘教材內容,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
一、中學語文教學滲透民俗文化的可能性
隨著教育體系不斷變革,目前無論是初高中還是必修選修教材中,都加大對民俗文化相關內容學習的任務比重。新課標背景下,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的中考試題也不斷出臺。例如:2017年西安中考試卷中,專門設置了“傳統文化的傳承”主題,在試卷中的綜合型試題板塊的課內文學閱讀作品中,挑選了地域風格明顯的《安塞腰鼓》,表達出了對于傳統精神的回歸,使學生充分感受到陜西民俗文化特點,引發學生對家鄉的關注。同時由于人們對文化教育的呼聲與日漸增,含有文化理念的語文教材也應運而出,多名學者已經展開對相關內容的研討,目前人教版中學語文教材中,加大了對于民俗文化的比重,專門編寫了介紹《中國民俗文化》的文章,編者將民俗文化分為物質與非物質文化兩方面,內容以語文學科為基礎,從繁多的民族現象中挑選出:節慶風俗、婚嫁喪娶、衣食住行、行業風俗、社交利于、宗教信仰與神話故事等七個主題進行講解。例如:人教版初中教材中《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媽媽講述美女蛇的故事,不僅增強了孩子們的好奇心,也給百草園突出了神秘色彩;《安塞腰鼓》則描繪了熱情瑰麗的陜西文化。因此中學語文教學里滲透民俗文化已經成為必然趨勢。
二、中學語文教學滲透民俗文化的策略
(一)完善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
中華傳統民族文化具有很強的包容性,這也是多民族和諧相處的主要原因,在現行語文教材當中,多篇文章提及到各種民族文化,因此教師可根據教材內容,推進學生對于各民族文化特點的理解,提升對于課文的理解能力。除此之外很多課外拓展閱讀中也都出現過民俗文化的知識,例如:《祝福》一文中,出現“捐門檻”這一俗語,其意義為文中祥林嫂的替身,專門給千人踏萬人跨,以此贖這一世的罪行。如果學生不了解這句俗語的意思,就會減少對于祥林嫂的同情,文章想要表達情感得不到釋放,不利于學生了解課文,因此需要完善對教材中民俗文化內容的講解。
課本中關于民族文化的文章都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經典之作,其中很多風土人情都極具特色,但相關內容還是占比較少,因此需要加大對教材內容的完善力度,秉承對多民族文化的理解與尊重原則,以弘揚傳統文化為基礎,提升學生學習時的向心力與團結力,讓其擁有強烈的民族自信心。教材內容除現有目錄文章外,還應該增加涉及到土語方言、文化遺產、神話故事等方面內容,有利于學生全方位了解各個民族特點的同時,對其習俗與禁忌事項都有所了解,推進各民族之間的友好溝通與共同發展[1]。
(二)提升教師文化滲透意識
在進行學科教學時,教師作為課堂內容的引導者應該積極提升自身對于傳統文化的了解認知,對多個民族基本風俗都有所掌握,從而更好地為學生答疑解惑。如今大多數教師都是在師范類高校接受教育后獲得教師資格,所以需要加大在師范類院校專業課程里對民俗文化知識的培訓力度。讓師范生在高校學習過程中就意識到滲透民俗文化的重要性,并有針對性的儲備相關知識。
學校方面也應當對教師培訓工作的重視程度,可以開辦民族文化專題講座,并邀請民俗文化研究專家進行專業知識講解,活動結束后教師需要整理學習感受,從而引起對于民俗知識的重視,為中學教學中詳細講解相關內容打下基礎。組織教師之間建立研討會,根據會中提供的統一資料例如:湘西文化中苗族民俗特點展開討論,在研討會上,教師通過相互交流經驗獲得更加廣泛的教學資源,有利于文化教育在語文課程中的實現。
(三)優化現有教學模式
教師在對學生講解民俗文化知識時,不能只講授相關知識點,還需要密切關注學生學習狀態。教師要提高自身教學能力,豐富課上內容,創新教學模式,積極使用信息化設備,幫助學生更加直觀、全面的了解民俗文化,通過新型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課上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進一步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優化學習效果。
如今信息技術愈加成熟,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以利用網絡技術推進內容講解,例如:《民俗風情》章節里“在民間采風”綜合實踐活動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在課堂上可以播放苗族婚慶、節日、宴席時的視頻,讓學生充分欣賞,有條件的情況下還可以租借一套苗族特色服飾,邀請同學試穿,切身感受苗族文化特點,加深同學記憶,通過多種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對于傳統文化的好奇心,充分將其滲透在日常語文教學當中,
(四)開設課外民俗文化教育活動
教師想要在中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深入民俗文化教育,還需要從深層次開拓對教材內容的學習,在課前做好準備工作。教師作為課堂上的參與者和引導者,應當具備把握全場的能力,劃分好中重點教學內容,利用自身了解知識解讀教材文章,在進行課堂教學中,不僅僅著眼于課程任務,還需要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大量課外內容,拓寬學生知識面。例如:在講解文言文《口技》文章內容時,除了分析語法結構與文章內涉及到的技藝,還要鼓勵學生在課下時間了解更多內容,以及作者創作背景,中國古代傳統工藝等等,在學生的了解過程中潛移默化培養了自身的綜合素質,提升了課上教學效率[2]。
結論:
綜上所述,民俗文化是我國珍貴的思想精神財富,在日常語文教學中挖掘、深入、融合優秀的民族文化,將教材內容的講解與課外自主拓展相結合,從而體現出語文學科中特有的人文性,為學生培養正確價值觀與健康成長提供基礎。
參考文獻:
[1]王明芳.中學語文滲透民俗教學的幾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5):71.
[2]劉瑩.民俗文化在中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研究[D].河南大學,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