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政東
摘 要:小學階段的數學課程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小學數學除了使學生掌握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和推理能力,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新課改背景下,在數學課堂中就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而作為一線的教師則必須有創新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及教學方法,這樣才能形成全面創新的氛圍。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意識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創新是當今社會發展的主旋律,隨著社會經濟和時代信息的不斷發展,教育也需要跟上時代的步伐。數學是一門具有高智力價值的學科,是培養思維能力的基礎課,數學教學活動中蘊含著無窮的創造因素。當小學數學教學面對的是一群剛踏進校園不久正處于智力開發最佳期的小學生來說的,他們干凈得如同一張白紙,學校的教育就像是給他們涂的底色,而一線的小學數學老師就是那個手握畫筆的上色師,你手下的每一筆都會在他們的生命里留下痕跡。因此,小學數學教師應深刻認識到數學教學在培養人的創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肩負著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的重任。如何利用數學教學實施創造教育和開發學生的創造力呢?
一、喚起創造意識
美國教育家布魯諾說過:“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根據大綱要求,在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著力挖掘教材中的創造性因素,喚起學生的創造意識。例如:在進行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誰的紅果多》教學時,比較100和99的大小,采用開放式設計,一個計數器撥好數字99,另一個計數器不撥數,而是給學生一顆珠子。你猜結果會是怎樣?此時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答案,有的把這顆珠子放在個位上,有的放在十位上,有的放在百位上,這便激發了孩子的創新意識,給了孩子創造性思維萌發的環境,使學生的創造能力得到鍛煉。再如:在講能被3整除的數的特征時,讓學生隨意報一個兩位數 ,一個三位數,要求都能被3整除。 一時難住了學生,而老師卻隨口說出了一連串能被3整除的兩位數、三位數。“老師是有秘訣的,秘訣就在本節課中。”此話一出,學生迫不及待地打開書本,自主探索新知。
二、激發創造激情
好奇心是對新、特、奇事物進行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學生對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會產生深入觀察、思考的急切心理。教師要利用這種心理,激發學生的創造激情。如:“校園里的百年古樹到底有多高?”圍繞這個問題,學生通過實踐得到了許多方法:與大樹合影,升氣球,放風箏,接竹竿,利用影子進行測量,爬上樹測量……然后教師再組織學生討論,選擇可行的方案,進行實地測量,解決問題。這個問題的解決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提倡“老師要把句號變成問號”,提供一些情景素材,讓學生有思考的時間和空間。在課堂討論中,學生對同一問題的看法往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五花八門,雖然討論結束時不一定能得出一致的結論或對某一問題的確切答案,但是討論本身就激發了學生進一步探索和鉆研問題的激情,從而引導學生解決問題。如:“用4 根木條釘成一個平行四邊形, 把它拉成一個長方形,這時長方形與原平行四邊形相比,面積相等嗎?”這一問題的提出,引發出學生的不同答案:相等、增大了、減小了,爭論十分激烈。進而引發學生主動探索,最終得出結論:當平行四邊形的底與長方形底邊即長相等時,拉動平行四邊形成為長方形,其高變化了,面積相應增大了。
三、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想創新
小學生的求知欲的形成要經歷過好奇——求知——探索三個階段。好奇是兒童的天性,世界上許多重大發明和新技術的發現往往從好奇開始。牛頓的萬有引力的發現離不開對蘋果自由落地的好奇,陳景潤的歌德巴赫猜想離不開1+2等于3的好奇。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樂于探索事物的奧妙,發現其中的奇異。課堂上因此要引導學生勇于提出好奇問題。
四、構建和諧課堂,使學生敢創新
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寬松、和諧、自主的環境中學習,才能思路開闊,思維敏捷,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從而迸發出創新的火花。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就是為每一個學生創設形形色色的舞臺,營造一種師生之間和諧、平等、民主交往的良好數學課堂氛圍,促使學生愉快地學習數學,對學生的創新想法要啟發引導,不輕易否定,切實保護學生“想”的積極性和自信心,鼓勵學生大膽發表意見,促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中去,激發學生對數學問題肯想、敢想的情感。
五、引導探究學習,給學生插上創新的翅膀
如在教學“圓的周長”中測量圓的周長時,我先問學生:“在學習正方形、長方形時,可用直尺直接量出它們的周長,而圓的周長是一條封閉曲線,怎樣測出它的周長呢?你們可以用直尺和白布條去測量實驗桌上的幾個圓的周長,有幾種測法?”請大家實驗一下。頃刻課堂上人人動手參與,我用這種方法,你用那種方法,氣氛十分活躍。爾后,大家紛紛發表自己的實驗結果。我在肯定學生的思維方法后,因勢利導,說明用繩測、滾動的辦法測量圓的周長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能不能找出一條求圓的周長的普遍規律呢?接著利用媒體顯示:兩個大小不同的圓,在同一點旋轉一周后留下的痕跡。“你們看到的圓的周長的長短與誰有關系?有什么關系?”大家再實驗,直到得出圓周率。
這種教師點撥下的學生動手自行操作、自行探究,有利于調動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學生情趣盎然,自主研究活動扎實,思維得以訓練,學生的動手、觀察、思考、協作能力都得到了培養。久而久之,創新意識也隨之逐步形成。
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潛心啟迪和培養,充分挖掘教材中和學生身上點點“發散性思維”的火花,利用各種思維訓練的有機結合,將創造性思維滲透到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一定得到充分的發展,一代具有創新意識的學生就會脫穎而出。
參考文獻:
[1]宋秀媛,薛時佳.自主創新學習策略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J].中國校外教育,2015(17):139.
[2]王君平.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學習[J].學周刊,2015(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