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興燕
摘 要:化學作業是學生鞏固課堂知識、掌握知識點的必要途徑。初中化學教師在設計化學作業時,應當靈巧多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
關鍵詞: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問題;策略
初中化學作業形式多樣化設計“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是新課改后的一項重要課題。目前初中化學作業的形式以書面為主,這種單調的作業形式基本無法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激發。因此,新課改背景下,教師需要融合教育新理念,設計新穎多樣的化學作業,讓化學作業發揮其原有的“功效”。
一、初中化學作業設計存在的問題
問題答案僵化死板。中學化學中答案設計僵化死板,尤其是選擇題,給了學生一種“蒙對”的錯誤印象,這種單一死板的固定答案已經讓學生喪失了興趣,學生不能根據自己所學知識給出答案,卻要在已經設定好的答案中選擇,固化了學生的思維。
作業“一視同仁”,學生沒有提升空間。作業設計沒有考慮到學生的水平差異,一份作業要求全體學生通篇都做,要么會造成整體低水平,要么會造成兩極分化,學生能力無法得到提升,自信心受到打擊,無法正確估計自身能力。
作業形式單一封閉。初中化學的作業設計沒有充分考慮到“合作”與“探究”的重要性,書面問答的傳統作業占據了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學生無法得到交流的樂趣,也不能從別人那里獲得新知。
二、作業設計生活化
生活中化學無處不在。為了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化學,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作業,激發學生探討。如我國大范圍內出現了霧霾天氣,化學教師可以以此作為作業背景,讓學生利用化學知識分析霧霾天氣的形成原因和指出霧霾天氣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和影響。這類作業既與當前國內熱點相關,也與人類基本生活密切聯系。因此,生活化作業有助于將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點燃,促使其不斷深入探索。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化學實驗鑒別食鹽和純堿,讓學生盡可能多的想出辦法鑒別。有些學生利用稀鹽酸加以鑒別,滴入時觀察是否有氣泡產生。沒有氣泡的是食鹽,反之為純堿。也有一些同學直接用手觸摸鑒別,有滑膩感的是純堿。又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探究含磷洗衣粉為什么是禁用的?如何檢驗家庭中的自來水是否含有氯離子?實踐證明,初中生樂于融入與生活相關的化學作業中,愿意主動探索化學的奧秘所在。只要化學教師抓住學生的“興奮點”,布置與之相關的作業,學生就會積極響應。最后,這些都會形成化學教學上的有利因素。
三、作業設計層次化
每個學生的能力是不同的,對作業內容的設計自然有應所不同。要因人而異,設計不同層次、多梯度的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和興趣自主選擇,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提高。
根據不同能力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作業,增加作業的層次性,既關注后進生和中等生,又要關注優等生,讓每個學生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使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保護,個性得到張揚,不同學生的科學能力都得到展示。或者根據教學內容,設計或選擇有層次的作業習題。讓學生根據自身情況任選解答。如對―些基本題,“學困生”直接解答,“學優生”則要自己進行拓寬編題并解答;或者有些問題“學困生”是“一題一解”,而“學優生”則要求“一題多解”等。可以讓作業“放”一點。設計“彈性”作業,兼顧每類學生的最近發展區的差異,設計“必做題”和“選做題”,有輕松構建的基礎題,快樂運用的綜合題,趣味拓展的創新題,讓不同層次學生選擇不同層次的作業任務,將作業的選擇權交給學生,讓優等生“吃得好”,后進生也“吃得了”,在適合自己的作業中取得成功,獲得輕松愉快滿足的心理體驗,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又能激勵學生的競爭意識,關注了每位學生的成長和進步,促進學生個性差異發展。
四、作業設計探究化
“問題的結論往往隱藏在較深的層次,需要學生去挖掘:條件和結果之間往往存在著較大的距離,需要學生去跨越;解決問題的方法與途徑往往不太明確,需要學生通過嘗試錯誤,提出假設并驗證假設來尋找。”這就是探究性。
新的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提倡“探究學習”。“探究學習”即從學科領域或現實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在教學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研究的情境,通過學生自主、獨立地發現問題、實驗、操作、調查、信息收集與處理、表達與交流等探索活動,獲得知識、技能,發展情感與態度,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的學習方式和學習過程。
五、作業設計實踐化
化學是培養學生創新性思維的有效資源,而實踐是搭建學生通往創新的橋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是促進認識飛躍的有效舉措。“百聞不如一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無一不向我們佐證了實踐的重要性。的確,學生只有參與到實踐活動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方可有所獲、有所得。因此,初中化學作業設計要融合實際活動,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為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初中生需要多樣化的作業設計,多樣化的作業有利于學生化學興趣的激發。化學教師應不斷深入了解初中生特點,融合新課改理念,設計多樣化的作業形式,讓學生把完成作業當成一種“享受”,逐步趕走學生對作業的畏懼感,減輕學習壓力。但是,化學教師切不可過分追求作業形式,應在設計多樣化作業的同時讓學生感受化學的魅力,并有所收獲。只有這樣,作業的“功效”才會愈加凸顯。
參考文獻:
[1]陳海鳳.初中化學作業設計的有效性[J].中國新通信,2018,20(06):179.
[2]房殿波.初中化學前置性作業的設計及實施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7(13):116+120.
[3]王曉文.初中化學作業的誤區及改進策略[J].西部素質教育,2017,3(09):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