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華 王士坤 王玲燕
摘 要:新麥39是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選育而成的半冬性、高產、穩產、多抗的旱地小麥新品種,適宜在河南省丘陵及旱地麥區種植。該文介紹了新麥39的特征特性,提出了其配套的高產栽培技術。
關鍵詞:新麥39;特征特性;栽培技術
中圖分類號 S512.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8)17-0026-02
The Key Points and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iques of New Wheat Variety Xinmai 39
Huang Jinhuaet al.
(Xinx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Xinxiang453003,China)
Abstract:xinmai 39 is a new variety of semi-winter wheat with high yield,stable yield and high quality of drought resistance,which was selected and bred by xinxiang agricultural academy of henan province ,Suitable for early and middle cropping in hilly and dryland wheat areas of henanprovince.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new wheat 39 and the experiment and demonstration for many years,the key points of high yield cultivation technology were summarized.
Key words:Xinmai 39;Key points;Cultivation techniques
小麥屬禾本科,是世界上最早栽培的農作物之一。我國小麥種植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1],種植面積是僅次于水稻的第二大谷物。作為我國最大的小麥主產區的河南省,2017年全省小麥總播種面積超過540萬hm2。河南省旱地小麥主要分布于洛陽、三門峽、南陽、鄭州、平頂山、駐馬店等地,旱地小麥播種面積達107多萬hm2,占全省麥播面積的20%以上[2]。多年的生產實踐表明[3],在旱作麥區選用節水抗旱、高產穩產的小麥品種,是抵御干旱災害、提高小麥產量的關鍵措施。
新麥39是河南省新鄉市農業科學院以邯鄲6172為母本、周18/矮抗58F1為父本進行有性雜交,采用水旱協調選擇混合法選育而成的旱地小麥新品種。2016年獲得國家植物新品種權保護申請公告(公告號:CNA016251E),2018年通過河南省品種審定,審定編號:豫審麥20180047。本文結合該品種的特征特性的分析,提出了該品種高產栽培技術,旨為該品種高產栽培提供參考,以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產潛力。
1 特征特性
1.1 高產、穩產 新麥39產量3要素:平均穗數525萬~585萬/hm2,穗粒數35~38粒,千粒重42~45g,豐產穩產性突出。2014—2015年度參加河南省旱地組品種比較試驗,11點匯總平均單產6937.5kg/hm2,較對照洛旱7號增產10.5%,增產點率82.0%,位居25個參試品種第3位;2015—2016年度參加河南省旱地組區域試驗,12點匯總,10點增產,增產點率83.8%,平均單產6157.5kg/hm2,較對照種洛旱7號增產5.9%,增產極顯著,位居參試品種第1位;2016—2017年度參加河南省旱地組區域試驗,9點匯總,9點增產,增產點率100%,平均單產5742kg/hm2,較對照種洛旱7號增產6.7%,增產極顯著,位居14個參試品種第3位;兩年平均單產5950.7kg/hm2,較對照增產6.3%,增產點91.7%。2016—2017年度參加河南省旱地組生產試驗,9點匯總,8點增產,增產點率88.9%,平均單產6099kg/hm2,較對照種洛旱7號增產4.7%,居第3位。
1.2 多抗、廣適 半冬性中熟。幼苗半匍匐,苗葉深綠,葉片略寬,抗寒性好。分蘗力強,畝成穗多。株型略松散,株高適中,抗倒伏。穗層整齊,紡錘型穗,結實性好。抗病性鑒定結果:2015—2016年度高抗條銹病,中抗紋枯病,中感白粉病,高感葉銹病、赤霉病;2016—2017年度中抗條銹病,中感葉銹病、白粉病、紋枯病,高感赤霉病。3年4組次參加河南省旱地組中間試驗,41點次區域試驗,36點次增產,增產點率89.0%。表明新麥39熟期適中、抗病性較強、增產潛力大、適應性廣。
1.3 抗旱性好 2015—2016年度抗旱性鑒定,抗旱指數0.916,抗旱性達3級;2016—2017年度抗旱性鑒定,抗旱指數0.908,抗旱性達3級。
1.4 優質中筋 穗長芒,子粒白粒,半角質,粒飽、粒勻,黑胚率低,千粒重容重高。河南省區試抽混合樣化驗:2016/2017年容重(g/L)785/807,蛋白質含量(%)15.32/14.9,濕面筋含量(%)34.2/30.1,穩定時間(min)4.6/2.3,拉伸面積(cm2)72/73,最大拉伸阻力(EU)261/126。
2 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2.1 適期播種 旱地小麥受自然因素影響較大,受土壤墑情的影響,傾向于“趁墑不等時”,即在播期內搶墑播種。一般高寒山區為9月25—30日,淺山丘陵區為9月28日至10月5日,旱塬地區為10月1—10日。播量120~150kg/hm2,晚播應適當增加播量,每推遲3d增加7.5kg/hm2。采用機械播種,口墑不足時,可采用溝播機機播或免耕播種機播種。播種深度以3~5cm為宜。播種后根據墑情適當鎮壓,溝播麥田要隨播種溝鎮壓,有利于提墑保墑,培育壯苗。
2.2 精細整地 為防止發生缺苗斷壟現象,保證小麥安全越冬,播前要精細整地,翻耕20~25cm,進行秸稈還田,要達到深、細、透、平、實、足(水)的標準,即耕作層要深、耙透、整平、踏實,達到上松下實、蓄水保墑。
2.3 合理施肥 根據土壤肥力及養分狀況,進行科學平衡施肥。重視有機肥料,施足基肥、合理追肥,促苗健壯生長。播前一次性施足底肥,每hm2施有機肥45~60t,純氮(N)135~165kg,磷(P2O5)90~120kg,土壤速效鉀含量低于60mg/kg的地塊施105~150kg/hm2硫酸鉀;及時進行查苗補缺,中耕鎮壓,冬春季盡量氮肥后移,可趁墑追施尿素75~112.5kg/hm2。
2.4 精細管理
2.4.1 苗期管理 在出苗后3~5d,如出現缺苗斷壟現象,要及早進行補種或移栽,實現苗全苗齊。旱地麥相對分蘗少,不易形成壯苗,苗期管理目標就是及早形成壯苗,創建一個合理群體,并在小麥拔節前根系較小時進行化學除草。
2.4.2 撥節期肥水管理 長勢偏旺或一類壯苗,在拔節后期(3月下旬,基部第1節間固定,第2節間伸長1cm以上時)結合澆水每hm2施尿素150~225kg+磷酸二胺45kg。
2.4.3 預防春季凍害、冷害 小麥拔節后,密切關注天氣變化,在寒流到來之前(遇最低氣溫0~2℃的寒流),采取普遍澆水,噴灑防凍劑等措施,預防晚霜凍害。一旦發生(蘗、葉、幼穗)凍害,要及時采取施肥(一般每hm2追施尿素75~150kg)、澆水等補救措施,促進麥苗盡快恢復生長。
2.4.4 孕穗期病蟲害防治 (1)白粉病、根腐病、全蝕病、葉枯病、紋枯病、稈黑粉病:4月上中旬,當發病麥田病株率達到15%時,每h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200~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600~900g,或25%丙環唑乳油450~525mL,加水750kg噴霧,注意加大水量,將藥液均勻噴灑在麥株莖基部,以提高防效。(2)麥蜘蛛、蚜蟲:麥蜘蛛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120~150mL/hm2,加水600kg噴霧防治。當蚜蟲達到200頭/100株時,每hm2可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150~225g,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300g加水噴霧進行防治。
2.4.5 抽穗至揚花期穗期保護 小麥抽穗70%(含麥穗露臉)時進行穗期保護噴藥,預防銹病、白粉病,赤霉病、蚜蟲、吸漿蟲等,采用殺蟲劑加2種殺菌劑各計各量,混合噴藥,綜合防治。每hm2可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200~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600~900g+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500g,或多菌靈膠懸劑、微粉劑1200g+40%毒死蜱乳油750~1125mL,或40%氧化樂果乳油1500mL+水750kg均勻噴霧防治。赤霉病防治以預防為主。在小麥齊穗期至揚花初期用藥,流行年份防治適期需提早至破口抽穗期。流行年份確保2次防治(氣溫在15℃以上連續2~3個陰雨天,病害就可能流行)在小麥揚花初期“見花就打”,“遇雨補打”,每hm2用4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2250g+20%三唑酮乳油1500mL兌水600kg對準穗部均勻噴霧;間隔5~7天后,每hm2再用25%氰烯菌酯懸浮劑1500mL+25%戊唑醇乳油300mL兌水450kg對準穗部均勻噴霧防治第2遍,不僅對防治赤霉病,還可以兼治白粉病和黑胚病等多種病害。抽穗期吸漿蟲防治:小麥抽穗70%(含麥穗露臉至揚花前)噴霧防治2次:每hm2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750mL或40%氧樂果乳油1500mL兌水450kg于上午10時前或下午4時后進行全田噴霧。
2.4.6 適時澆好開花水 孕穗-開花期選擇無風天氣進行小水灌足,此后一般不再灌水。
2.4.7 灌漿期“一噴三防” 4月下旬至5月上旬,每hm2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1500g、或12.5%烯唑醇(禾果利)可濕性粉劑600~900g、或30%戊唑醇120mL+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600g,或40%毒死蜱乳油750~1125mL+磷酸二氫鉀2250g(或其他葉面肥)+水750kg噴霧,既防病治蟲、又促進灌漿。
2.5 適期收獲 機械收獲小麥的最佳時期為完熟初期。收獲時減少落粒,盡可能做到顆粒歸倉。
參考文獻
[1]劉春蘭.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中國農業信息(上半月),2014(4).
[2]魯振.河南省旱地小麥生產特點及抗旱增產技術[J].中國農技推,2012,28(5).
[3]楊洪強,田文仲,吳少輝,等.1982—2010年河南省旱地小麥品種主要農藝性狀的遺傳演變規律[J].河南農業科學,2014,43(5).
[4]黃彥宗,黃鶴麗,劉紅坡,等.旱地小麥太學12號高產栽培技術[J].安徽農業科學,2014(1).
[5]魯振.河南省旱地小麥生產特點及抗旱增產技術[J].中國農技推廣,2012,28(5).
[6]龐孟閣.旱地小麥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3,59(4).
[7]王渭宏,楊和平,馬麗麗,等.旱地小麥新品種運旱22-33特征特性及高產栽培技術[J].陜西農業科學,2010,56(6).
(責編:張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