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義菊
摘要 目的:探討苗藥青香方聯合苗藥外敷方治療慢性胃炎(糜爛型)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糜爛型胃炎患者60例,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西藥治療,觀察組采用苗藥青香方聯合苗藥外敷治療,比較兩組治療效果。結果:觀察者總有效率和不良反應發生率均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苗藥青香方聯合苗藥外敷方治療慢性胃炎(糜爛型)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慢性胃炎;糜爛型;苗藥青香方;苗藥外敷方
慢性胃炎是臨床最常見的胃病,屬中醫學“胃脘痛”“痞滿”“吞酸”“嘈雜”“納呆”等病范疇。據WHO統計,我國胃病患者約4億人,發病率高達90%,特別是隨著人們生活習慣及生活節奏的改變,本病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趨勢[1]。慢性糜爛型胃炎是慢性胃炎的常見類型,起病急且重,易導致上消化道大出血,從而出現嘔血、黑便,甚至休克,其鏡下可見胃黏膜充血水腫、點狀糜爛、大小不等的多發性潰瘍。若不及時治療,可演變發展為胃癌,直接威脅患者生命。黔東南地區是苗族聚集的地區,苗藥資源豐富,有悠久的苗藥運用治療胃病的經驗。我院充分發揮當地藥物資源特色,采用苗藥青香方聯合苗藥外敷方治療慢性糜爛型胃炎,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5年9月-2016年9月收治慢性糜爛型胃炎患者60例,均符合《中醫內科學》中關于慢性糜爛型胃炎診斷標準[2]。其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18~75歲,平均(36.4±3.5)歲;病程1~12年,平均(6.2±2.4)年。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依從性較好、表述能力較強者;③白愿接受苗藥內服、外敷治療者。
排除標準:①合并其他嚴重心肺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或合并肝、腎和造血系統等嚴重原發性疾病及精神病者;②妊娠及哺乳期婦女;③對苗藥藥物嚴重過敏者,不接受者。
方法:①對照組給予西藥治療,包括H2受體拮抗劑或質子泵抑制劑、胃黏膜保護劑,應用抗Hp治療。②觀察組給予苗藥內服外敷,并根據辨證進行加減。內服青香方組成:小青藤、蜘蛛香、陳皮各10g,徐長卿、虎杖、瓦楞子各15g,甘草6g等。辨證加減:寒勝者,加溫中散寒的干姜、吳茱萸、烏藥等;以胃熱為主者加丹皮、黃連、桅子等;偏于虛證者加黨參、黃芪等;夾滯加隔山消。所有藥物煎煮前浸泡30~40min后煎煮40min,所煎藥湯分3次服用,1劑/d。服藥期間禁生冷、辛辣食物。外敷方組成:蜘蛛香、黃連、肉桂等,以中脘、神闕等為主要穴位。治療2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連續治療4個療程。
療效標準:采取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 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癥狀包含腹脹、腹痛、反酸、食欲缺乏、睡眠等,每項內容分3個等級,分別分值1~3分,分值越高說明癥狀越重)。①痊愈:癥狀、體征消失或基本消失,療效指數95%,胃鏡示胃黏膜恢復正常。②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胃鏡示胃黏膜病變積分減少2級以上。③有效:癥狀、體征明顯好轉,30%≤療效指數<70%,胃鏡示胃黏膜病變積分減少1級。④無效: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甚或加重,療效指數<30%,胃鏡示胃黏膜病變無改變或加重。總有效率=(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統計數據處理:采用SPSS19.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對照組總有效率為80.00%,觀察組為93.33%(P<0.05),見表1。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20%,觀察組為6.67%(P<0.05),見表2。
討論
苗醫學對胃的認識屬于“土界中肚架”范疇,認為胃為后天人體氣血、水液和精微的生化之源,與中醫學的“脾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生理觀近似,并有“胃能納百病好治,胃不能納,神仙難醫”之說。“無毒不致病,無亂不成疾,是苗醫對慢性胃炎病因認識的高度總結,認為慢性胃炎病因無外乎“毒”和“亂”,毒有“冷、熱、鳳、濕”,可由納食不節、勞逸失常、情緒不節、先天不足形成。亂的產生是諸多因素損傷人體正常機能的過程,使“搜媚若”(能量)、“各薄港搜”(供生物質)缺乏或運行發生紊亂,打破機體“瑪汝務翠”(結構)的動態平衡而形成病患的過程。這與中醫中關于慢性胃炎病因一致。苗醫對慢性胃炎的認識雖然沒有中醫系統完整,但有類似之功[3,4]。
苗醫認為慢性胃炎主要是“三界”“九架”“交環”功能失調所致,治療以調整“搜媚若”、補充“各薄港搜”、改善“瑪汝務翠”為主。《素問·六徽旨大論》日:“出入廢則神機化滅,升降息則氣立孤危……生化息矣。”又云:“生死之機,升降而已。”“脾宜升則健,胃宜降則和”,兩者相輔相成才能充分發揮對水谷的消化、精微的吸收傳輸功能。因此,理氣和胃通降是治療的關鍵,佐以消積、清化濕熱、疏肝健脾。本研究中青香方中小青藤、苗藥蜘蛛香祛風除濕,調氣止痛,利水消腫,消食化積;徐長卿利水消腫,活血解毒;虎杖祛風通絡,清熱利濕;陳皮通氣健脾,燥濕化痰,解膩留香,降逆止嘔;瓦楞子化痰,軟堅,散瘀,消積。諸藥合用,共奏氣通、脾健、化濕、消積之效。外敷藥中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肉桂散寒止痛,與苗藥蜘蛛香合用外敷。內服外敷強化健脾化濕、通氣消積之效。本研究中觀察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且不會增加不良反應,說明苗藥青香方聯合苗藥外敷方治療糜爛型慢性胃炎切實可行。
參考文獻
[1]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消化系統疾病專業委員會.慢性胃炎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12,32(6):738-743.
[2]王永炎.中醫內科學[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3]杜江,張景梅.苗醫基礎[M].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2007.
[4]王龍華,朱辰辰,王曉迪,等.慢性胃炎中醫病機演變規律淺析[J].遼寧中醫雜志,2014,41(11):232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