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挺
摘要 目的:探討中藥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效果。方法:收治慢性腎炎患者46例,均采用中藥治療,觀察治療效果。結果:46例患者中,完全緩解25例(54.3%),基本緩解13例(28.3%),好轉8例(17.4%)。結論:中藥治療慢性腎炎的臨床效果顯著。
關鍵詞 慢性腎炎;中藥治療;臨床體會
慢性腎炎在臨床上是一種病情呈漸進性進展的復雜疾病,是臨床頑癥之一,2011-2016年應用中藥治療慢性腎炎患者46例,取得較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本組患者46例,均確診為慢性腎炎,其中男26例,女20例;年齡14~52歲;臨床類型:普通型23例,腎病型9例,高血壓型8例,混合型2例,急性發作型4例。原發性(慢性腎小球腎炎、腎病綜合征、IGA腎病)24例,繼發性(紫癜性腎炎、狼瘡性腎炎、糖尿病性腎病、高血壓性腎病)22例。腎功能正常期及腎功能不全代償期42例,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4例。中醫分型:肺腎氣虛型4例,脾腎陽虛型17例,肝腎陰虛型14例,氣陰兩虛型11例。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進行中醫辨證論治理論,給予中藥湯劑治療,原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者繼續使用并逐漸減量,直至停用。中醫分型及方藥如下:①肺腎氣虛:黃芪30g,人參6g,白術20g,茯苓20g,芡實10g,金櫻子10g,菟絲子10g,蓮子須10g,益母草30g,石葦10g,蓽薢10g,地龍10g,土茯苓20g。②脾腎陽虛:制附子10g,生姜10g,仙靈脾10g,肉桂6g,白術20g,茯苓20g,黃芪30g,金櫻子10g,益母草30g,石葦10g,蓽薢10g,地龍10g,土茯苓20g。③肝腎陰虛:生地30g,山藥10g,山茱萸10g,澤瀉10g,茯苓10g,女貞子10g,五味子10g,旱蓮草10g,益母草30g,石葦10g,蓽蔛10g,地龍10g,土茯苓20g。④氣陰兩虛:黃芪30g,人參69,生地30g,山藥10g,山茱萸10g,早蓮草10g,烏梅10g,五味子10g,益母草30g,石葦10g,蓽蔛10g,地龍10g,土茯苓20g。⑤兼癥:外感風寒,加麻黃湯或藿香正氣散;外感風熱加銀翹散;水濕加澤瀉、茯苓、車前子;濕熱加蒼術、連翹、車前子;血瘀加澤蘭、丹參、水蛭、酒大黃;濕濁加竹茹、半夏、蒼術;氮質血癥者配合中藥保留灌腸,方藥用大黃20g后人,制附子30g,煅牡蠣60g,丹參40g,槐花30g,蒲公英30g(水煎每天灌腸1次,2周為1個療程)。
結果
本組病例以中藥湯劑為主,短期內同時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并逐漸減量,至出院時基本停服,平均住院4~6個月,出院時各項檢查結果基本正常。出院后繼續服中藥湯劑至1年左右,46例中完全緩解25例(54.3%),基本緩解13例(28.3%),好轉8例(17.4%)。
討論
慢性腎炎起病隱匿,病程冗長,遇感染或勞累可有反復,現代醫學單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僅短期內控制,遇有減藥或停藥即復發。而中醫采用循因求根,辨證論治,扶正固本,活血化瘀等方法,標本兼治,常收奇效。方中黃芪、茯苓、益母草、地龍、蓽蔛、澤瀉等藥物不僅能提高機體免疫力,還具有抑制和清除免疫復合物沉積、修復受損的腎細胞及其結構的作用,從實踐中得出本組藥物對該病有肯定療效。現在祖國醫學和中藥已成為治療慢性腎炎的重要方法之一,值得今后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