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芳 王書平
摘要 目的:探討微生物檢驗方法在婦科炎癥真菌感染中的應用效果。方法:收治婦科炎癥患者60例,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采用培養法檢驗,觀察組采用凝集法檢驗,比較兩組檢驗情況。結果:觀察組的陽性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微生物檢驗方法在婦科炎癥真菌感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
關鍵詞 婦科炎癥;微生物檢驗;應用效果
隨著我國工業化進程的加快,各類疾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婦科炎癥的發病率明顯升高,已成為影響我國女性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病癥之一。該疾病的產生與微生物感染有著密切聯系,患者感染微生物的種類不同,患者對癥治療的藥物不同,如何選擇最佳的治療方案,對患者微生物檢驗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微生物檢驗方法,微生物的檢出率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如何選擇檢驗方法成了關鍵所在[1]。本文為探討微生物檢驗方法在婦科炎癥感染中的應用效果,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婦科炎癥患者60例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婦科炎癥患者60例,依據檢驗方法的不同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對照組28例,觀察組32例。對照組患者年齡21~41歲,平均(32.21±1.25)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7例(25.00%),大專以下學歷21例(75.00%)。觀察組患者年齡22~41歲,平均(32.28±1.23)歲;文化程度:大專及以上學歷9例(28.12%),大專以下學歷23例(71.88%)。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等基本資料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納入標準:經過臨床診斷,確診為婦科炎癥患者。
排除標準:排除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精神疾病者,全身免疫性疾病者。
方法:對兩組患者的基本資料進行充分掌握,引導患者仰臥,實施樣品的采集。采集的部位在患者陰道側壁的1/3的面積內,取分泌物,然后應用棉花球置入到無菌含有軟瓊脂試管的底部,進行保存,保存的溫度控制在- 40℃,所有的采集操作均在24h內完成[2]。①對照組為培養法檢驗,將保存在-40℃的樣品取出,然后將樣品接種在科瑪嘉念珠菌顯色培養基上,菌體培養完成后,從陽性樣本中繼續移種菌體,培養基保持一致性,連續實施3代培養,完成操作后,在溫度35℃的環境下實施卵育,培養1d后,觀察并記錄培養結果;如果沒有在培養基上觀察到真菌的生長,表示樣品中沒有真菌,鑒定真菌主要依據藥敏測定和生物配套試驗設備。②觀察組為凝集法檢驗,依據念珠菌快速凝集原因,對樣品的菌種進行檢測,嚴格依據相關的操作說明書進行操作,完成所有的檢測操作后,做好相關的檢測記錄;如果在樣品上能應用肉眼觀察到紫色顆粒,表示檢測為陽性,如果沒有觀察到,表示檢測為陰性。觀察兩組檢驗情況。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結果
兩組檢驗情況:觀察組和對照組陽性率分別為81.25%和71.43%,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討論
隨著環境污染日益嚴重,及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婦科炎癥的發病率逐年升高,該疾病的出現與微生物感染有著緊密的聯系,在女性陰道微生物感染中,念珠菌感染非常常見,該微生物為真菌,多為配偶傳染所致,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嚴重的負面影響,應給予重點關注[3]。
通過對該疾病的研究,發現在針對該疾病的洽療過程中,首先應對微生物感染情況進行確診,然后為患者實施對癥治療,在對患者實施微生物檢驗的過程中,選擇不同的檢驗方法,微生物陽性率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常見的檢驗方法為培養法和凝集法,培養法能提升病原體檢出率,實施藥敏試驗和真菌鑒定,該方法所需時間較長,費用較高,整體效果不甚理想;隨著我國醫療技術水平的提升,凝集法被廣泛應用,凝集法為新型的檢驗方法,檢驗患者陰道分泌物中的真菌效果顯著,該方法主要利于真菌抗體特性,讓真菌快速凝集在一起,然后通過顯色,肉眼都能看到紫色顆粒,該方法操作簡單、方便、快速,但是,該方法對于病原菌的種類不能進行判定,在針對婦科炎癥感染患者的檢驗中,培養法和凝集法這兩種檢驗方法均有一定程度的效果,這兩種方法進行比較,凝集法的檢出率高于培養法,凝集法值得優先選用[4]。
綜上所述,微生物檢驗方法在婦科炎癥感染中的應用效果顯著,不同的檢驗方法,檢出率不同,凝集法的應用效果顯著,凝集法值得婦科炎癥患者應用。
參考文獻
[1]李濱.探討婦科炎癥感染中幾種微生物檢驗方法的臨床效果[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5,7(19):36-37.
[2]趙大龍.婦科炎癥感染中微生物檢驗方法的效果分析[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5,15(14):2055-2056.
[3]周芹.婦科炎癥感染中幾種微生物檢驗方法的效果評價[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連續型電子期刊,2015,28(78):130.
[4]賀映富.探討婦科炎癥感染中微生物檢驗方法的效果與臨床分析[J].中外醫學研究,2015,13(3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