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紅玲
摘 要:為了弘揚中華民族武術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推動學校體育和美育的改革與發展,結合我校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活動,使少年兒童在義務教育階段能培養體育興趣和養成良好的體育習慣,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我校武術操的創編和實施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學校武術操;創編;實施策略
中圖分類號:G8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8.04.021
武術操是一項體育和藝術高度結合,反映一定創編理念的集體綜合性表演項目,包容了體育和藝術的形式。它不僅具有很好的健身作用,而且具有很強的觀賞性、娛樂性和參與性。調查資料和教學實踐表明,我校開展武術操,深受廣大小學生的歡迎。學生通過訓練和表演,可以鍛煉體魄和意志,產生出各種審美的心理效應,達到健身、健心、健美之目的。同時武術操又是一項嚴謹的慶典性表演項目,集動作美、造型美、音樂美、服飾道具美等于一體,寓教育于表演之中,能生動地反映校園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風貌,有效地推動學校體育文化活動的開展。
1 我校創編武術操的重要意義和背景
學校開展體育活動,始終堅持以"健康第一"為指導思想,針對應試教育及對獨生子女教育的弊端,強化體育功能比任何時候都重要。武術是中國的國粹,是我國民族傳統體育的主要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能體現民族氣節、民族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又是全民健身運動的重頭項目。據了解,國內經常習武的人已超過6500萬,是名副其實的中國第一運動。弘揚中華民族武術文化,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結合我校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把武術作為我校普及的運動項目之一。開展武術鍛煉,鼓勵學生從小對武術的了解,培養學生對武術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生長發育,增強體質,讓學生既學習一種終身受用的健身本領,又加強學生的紀律意識。培養學生尊師重道、講禮守信、見義勇為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集體主義精神和樂觀向上的人生觀;煉就勇敢、頑強、不怕困難的頑強意志品質,實現學校創建“科學與人文并重,規范與個性并存”的辦學特色的目標。
2 我校武術操的創編
2.1 創編理念
任何一項學校體育活動,其目的主要是增強學生的體質,我校武術操當然也不例外。就操的動作而言,它本身就有鍛煉身體的價值,是增強體質的一種手段。但是,我校武術操是一項體育和藝術高度結合,反映一定創編理念的集體綜合性表演項目,其中武術動作與音樂節奏的融合是它的顯著特點之一。學校武術操訓練和表演主要是為了重大節日的慶祝活動、學校慶典活動、體育節和學校文化藝術節,因此,創編武術操動作時應考慮動作所表現的是學生的體質增強和學校積極進取、向上、拼搏和不斷發展壯大的美好前景。
我校武術操正是繼承和宏揚中華民族的傳統體育,讓學生領悟古老東方文化的神韻,獨特的審美視角和剛柔相濟的健身方法;依詞編動、以動助歌、聲動齊茂。
2.2 動作創編
武術操的配樂是屠洪剛演唱的《中國功夫》,全曲共分六段:第一段和第六段演唱是慢節奏,第二至五段演唱是快節奏。下面詳述動作與歌詞的配合說明:
前奏:立正姿勢(圖1)、抱拳禮(圖2)、預備(圖3)
第一段:慢節奏
“臥似一張弓”共三動:
1、并步上穿掌(臥似)圖4;2、側身45度側平沖拳(一)圖5;3、打虎式輪臂砸(張弓)眼視前方,圖6。
“站似一棵松”共三動:
1、提右膝擺臂(站似)圖7;2、并步屈膝砸拳(一)圖8;3、高虛步亮掌(棵松)眼視右拳,圖9。
“不動不搖坐如鐘”共四動:
1、左弓步揷掌(不動)眼視右掌,圖10;2、右弓步左前沖拳(不)圖11,緊接轉左弓步右前沖拳,發音“哈哈”(搖)眼視右拳,圖12;3、左腳向后退一步,兩手抱拳,拳心向上,歇步下沖拳眼視右拳;(坐如鐘)圖13。
“走路一陣風”共四動:
1、左腳向前上一步轉撲步穿掌,眼視右掌(走路)圖14; 2、弓步上沖拳,眼視右拳(一)圖15;3、弓步側沖拳,眼看右拳(陣)圖16;4、步法不變,左臂屈于胸前,眼看前方,發音“哈”(風)圖17。
“南拳和北腿”共三動:
1、轉身弓步沖拳,發音“哈”(南)圖18;2、弓步不變連沖拳,發音“哈哈”圖18;3、彈腿沖拳(腿)發音“哈哈”圖19。
“少林武當功”:馬步連沖拳三次,動作重復三次,發音“哈,哈哈” 圖20、圖21。
“太極八掛連環掌”共三動:
1、并步砸拳(太極)圖22;2、右弓步頂肘(八卦)圖23;3、左弓步連沖四拳轉身右弓步亮掌,眼看右掌,左勾右掌(連環掌)圖24。
“中華有神功”共二動
1、掄臂(有)圖25;2、高虛步右沖拳(神功)圖26.
第二段:快節奏
1、“臥似一張弓”共一動:弓步雙撞(圖27)。
2、“站似一棵松”共一動:提膝上沖拳(圖28)。
3、“不動不搖坐如鐘”共三動:弓步左右擺拳(不動不搖)圖29;提右膝、左拳、右掌于頭頂擊掌(坐)圖30;弓步劈掌(如鐘)圖31。
4、“走路一陣風”共二動:仆步穿掌,眼看左掌(走路一陣)圖32;弓步右推掌,左勾于右方,眼看右掌(風)圖33。
5、“南拳和北腿”共二動:右蹬腿鎖喉(南拳)圖34;弓步虎爪(北腿)圖35。
6、“少林武當功”共二動:馬步左沖拳(少林)圖36;左弓步右前沖拳(武當功)圖37。
7、“太極八卦連環掌”共二動:提膝亮掌(太極八卦)圖38;左弓步劈掌(連環掌)圖39。
8、“中華有神功”共二動:右弓步挑掌(有)圖40;馬步盤肘(神功)圖41。
說白:
1、“棍掃一大片”共二動:馬步雙劈(棍掃)圖42;弓步沖拳(一大片)圖43。
2、“槍挑一條線”共二動:彈腿沖拳(槍挑一條)圖44;右弓步頂肘(線)圖45。
3、“身輕好似云中燕”共二動:提左膝穿掌(身輕好似云中)圖46;仆步穿掌(燕)圖47。
4、“豪氣沖云天”共一動:右臂上拋拳,左拳側平于身后(天)圖48。
5、“外練筋骨皮”共二動:左拋拳(外練)圖49;右拋拳(筋骨皮)圖50。
6、“內練一口氣”一動:并步雙手合掌(內練一口氣)圖51。
7、“剛柔并濟不低頭”共二動:拉弓射箭(剛柔并濟)圖52;跪步虎爪(不低頭)圖53。
8、“我們心中有天地”共一動:并步圈拳,行禮式(我們心中有天地)圖54。
第四段動作與節奏同第二段,第五段動作與節奏同第三段,第六段動作與節奏同第一段。
結束:“中華有神功”共二動:并步行禮(中華有神)圖55,原地站立(功)圖56。
3 我校武術操的實施策略
3.1 主要教育內容
武術基本功、基本功動作組合教學。基本功和基本功組合動作包括肩、臂、腰、腿、手、步等動作練習,在練習過程中穿插一些徒手的組合動作練習。 打牢基礎后,增加一些自編武術校本教材和傳統教材為教學內容,使武術套路與韻律操融為一體,形成在學校推廣的《武術操》。目標依據指導思想,結合學校實際以及“一年打基礎,兩年求發展,三年見成效”的促進師生、學校共同發展的主導思想,全面推廣《武術操》,擬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階段:對體育教師進行全員培訓,學習基本功和中國功夫武術操。在體育教學中,利用每次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時間讓學生學習武術基本功,培養學生對武術學習的興趣,增強自信心。
第二階段:利用每次體育課的準備活動時間,讓學生學習基本的武術套路,如基本組合、五步拳、校本教材《武術操》第一套(適合一至三年級),加強連貫性,鞏固武術基本功。
第三階段:有了第一、二階段的武術基礎,可以逐漸增加難度動作,學習武術初級一段、二段及《武術操》第二套(適合四至六年級),這套寓健身與觀賞性為一體的《武術操》第二套為學校武術表演操,同時作為學校課間操。
第四階段:在武術基本功的學習過程中有計劃地學習《武術操》第二套的基本動作,使學生對武術有進一步的認識,不但重視提高學生體質,而且注意訓練學生優美的體型,端正的儀態,把體育與美育融為一體。
全校開展《武術操》,從一至三年級學習《武術操》第一套,四年級開始,開展《武術操》第二套的練習。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使學生掌握一門終身鍛煉身體的方法,不斷培養學生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讓學生的體形美、動作美、精神美、相映生輝,構成健美的整體。
3.2 主要措施
3.2.1 學校成立領導小組,學校領導任組長,各級組長任委員,加強學生對中華武術的認識,促進學生對武術學習的欲望,我校全體體育老師承擔武術教學任務。
3.2.2 根據學校開展體育、藝術“2+1”項目活動方案具體部署及要求,組織《武術操》討論會,結合武術與通俗音樂,自編一套校本創新教材《武術操》第一、二套,每天與廣播操前后進行練習。
3.2.3 《武術操》第二套的全面開展,練好武術基本功是重中之重,在一、二年級加強武術基本功訓練,主要采取分班練習,利用課堂的準備活動時間進行,主要由體育教師檢查指導,不定期抽查效果。
3.2.4 在全校師生的支持和配合下,運用體育教學與課余訓練相結合,從四、五、六年級中選出骨干學生進行重點學習1個月,掌握《武術操》第二套,配合老師普及本班和整個年級,然后在四、五、六年級進行集體訓練推廣,使課堂教學與課余訓練相結合、相互促進。注重部分入手,整體著眼,重點突破,整體優化。體現整齊劃一的整體效果。
3.2.5 當這些活動初步形成規模時,利用課間操、大課間活動時間及體育節等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自己武術素養的舞臺。在全校的活動和一些群眾性的體育活動中爭取機會讓學生表演,展示《武術操》的技能,讓學生體驗成功的喜悅,激發學生對武術的興趣,提高參與競爭意識。與班主任形成合力,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培養學生養成積極向上,刻苦學習的優良作風,使學生成績理想,又能把武術作為終身鍛煉的體育項目。
參考文獻:
[1] 裴德超.大學生課余團體操動作的創編[J].中國學校體育,2005(5).
[2] 肖飛.對中學生團體操創編的認識[J].課程教材教學研究.中教研究,2006(12).
[3] 楊玉寶.中華武術操[J].體育教學,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