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少華
內容摘要:近年來,隨著人們消費習慣和消費理念的轉變,互聯網消費金融異軍突起,在金融市場和網絡經濟中占據重要地位。然而,在其快速發展的同時,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和限制,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面臨一定瓶頸。如何突破發展瓶頸成為現階段互聯網消費金融亟需解決的問題。因此,本文在分析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模式及現狀基礎上,分析其當前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并基于與傳統消費金融的比較,提出相關的對策,以期為其進一步發展提供借鑒。
關鍵詞:傳統消費金融 互聯網消費金融 發展現狀 瓶頸 對策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內涵
消費金融指的是為滿足居民消費需求而提供的與消費相關的金融服務。而互聯網消費金融則是指基于互聯網技術和信息通信技術,以出借資金分期償還的方式滿足居民對除房屋和汽車之外其他商品和服務消費需求的信用活動。近年來,隨著小額消費貸款需求的日益旺盛,互聯網消費金融異軍突起,成為眾多企業競相追逐的藍海市場。就目前來看,雖然互聯網消費金融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面臨各種瓶頸,但憑借巨大的客戶群體、高效的運行效率以及良好的用戶體驗,互聯網消費金融已然成為消費金融市場和網絡經濟未來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和趨勢。因此,為了更好促進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健康穩定發展,必需對其當前存在的瓶頸進行探討,提出相關對策。
互聯網消費金融與傳統消費金融發展模式對比
(一)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現狀
當前,我國互聯網消費金融進入快速發展期,市場規模不斷擴大,金融服務體系愈加豐富,形成了以第三方支付、互聯網理財和互聯網貸款為主的三大業務類型。首先,以電商巨頭為代表推出的第三方支付,自2004年阿里巴巴支付寶開啟互聯網金融消費市場,騰訊和百度隨后也分別推出了財付通和百度錢包。2010年“支付業務許可證”的發放,使第三方支付快速增長。截至2016年,我國第三方支付總交易額達57.9萬億元,增長率為85.6%,其中移動支付交易規模為38.6萬億元,增長率為216.4%,成為電子支付發展的主潮流;其次,互聯網理財,主要有P2P理財和“寶”類理財,前者最早起步于2006年,并得到迅速發展,2016年我國P2P網貸運營平臺數量超過2448家,成交額突破2.8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37.59%;后者以2013年阿里巴巴集團旗下支付寶推出的余額寶為代表。最后,互聯網貸款,該業務發展時間較晚,其目的在于促進個人消費。如2014年2月京東推出的“京東白條”;同年7月,天貓推出的“天貓分期購”等。
傳統消費金融發展現狀。互聯網金融企業介入消費金融市場,對各傳統消費金融機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后者紛紛選擇“觸網”。從目前來看,商業銀行參與互聯網金融活動的方式包括金融業務互聯網化、自建互聯網金融品牌、與互聯網金融企業合作等。例如,中信銀行通過積極布局互聯網金融,構建金融互聯網,在進行產品、業務、渠道創新的基礎上,推出了“信金寶”這一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而消費金融公司雖然也在積極進行“觸網”,但由于其目標客戶群與互聯網金融企業的目標客戶重疊,三者均以中低收入消費者為主,但后者在客戶基礎、業務范圍等方面擁有的明顯優勢,使消費金融公司在開展互聯網消費金融業務中,較之以中高收入人群為主要目標客戶的商業銀行面臨更大的競爭壓力。
(二)互聯網消費金融發展模式
自有產業鏈為依托的消費金融模式。這種消費金融模式具體可分為電子商務消費金融模式和產業系消費金融模式兩類,二者均以自身龐大的線上供應網絡為依托,借助大數據技術等優勢,為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消費貸款服務。區別在于,以京東白條、螞蟻花唄為代表的電子商務消費金融模式,基于自身電商平臺,面向的是自營商品或合作電商的商品,其在細分市場中具有極強的競爭力如圖1所示。而以馬上消費金融公司、海爾消費金融公司、蘇寧消費金融公司為代表的產業系消費金融模式,則主要通過消費金融分期購和小額消費貸款服務,來帶動線上線下主營業務的增長。
其他產業鏈為依托的消費金融模式。以其他產業鏈為依托的消費金融運營模式由于沒有自己的電子商務平臺或供銷平臺,只能以進駐第三方平臺的方式,借助其產業鏈為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和小額消費貸款服務。而按照審核依據和資金來源的不同,這種消費金融運營模式又具體分為支付、征信系消費金融模式和網貸系消費金融模式。前者主要通過大數據技術、信用評分模型等以自有資金為消費者提供服務,如拉卡拉;而后者則以網貸融資作為主要資金來源如圖2所示,如趣分期、分期樂、學好貸。
(三)傳統消費金融發展模式
相比互聯網消費金融,傳統消費金融更偏向于中高端客戶,因此客戶的來源、信用資質有更好的保障。對于客戶的關鍵個人信息,傳統消費金融能夠通過中國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進行獲取。同時,傳統消費金融在風險控制以及業務方面受到更多監管限制,在嚴格的管控和審查下,從正規消費金融體系進行融資的渠道相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更為通暢,也能夠獲取資金支持。
互聯網消費金融與傳統消費金融發展瓶頸對比
(一)競爭環境對比
隨著消費需求驅動以及一系列針對新消費領域的政策紅利逐步落地,傳統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消費金融間的競爭不斷升級。就目前來看,快速發展的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并未撼動以商業銀行為代表的傳統消費金融機構在消費市場中的主體地位,后者仍占據90%以上的市場份額;從市場空間來看,主要的消費渠道被傳統商業銀行控制,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可挖掘的市場空間有限;從競爭力來看,受監管、服務等諸多因素影響,互聯網消費金融整體競爭力較之傳統商業銀行存在明顯差距。
(二)風險防范能力對比
據國家互聯網金融風險分析技術平臺的監測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6月30日,我國互聯網金融平臺達1.9萬家,其中,累計違規平臺超過3200家。此外,2017年第二季度網絡系統漏洞超過74個,高危漏洞占69.3%。以上數據表明,一方面當前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諸多風險因素,另一方面其風險防范能力的不足,成為制約消費金融行業健康穩定發展的突出問題。具體來看,互聯網消費金融面臨的風險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法律與政策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高速發展與法律、政策完善的滯后性,及互聯網天然的虛擬隱蔽性和擴散性,使得政策法規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二是消費金融公司的內部風險,包括客戶風險、技術風險和內部管理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所提供的消費信貸多為無抵押的信用貸款,且審核時間較短,未能對用戶的信用情況進行全面考察,增加了貸后款項追蹤的風險。技術風險,為互聯網消費金融運營所處的網絡信息環境。內部管理風險,為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在內部管理制度設計和人員管理上的不足帶來的各種風險;三是市場外部風險,互聯網消費金融較低的平臺門檻,使得水平不一的企業紛紛涌入,造成產品定價混亂、操作不規范等問題,長此以往,將會降低互聯網消費金融產品的公信力,不利于行業的發展。
(三)其他特有機制對比
對于互聯網消費金融而言,金融征信體系不完善。互聯網征信作為征信體系中的重要一環,其完善程度關系著消費金融行業的長遠發展。而因互聯網征信體系的發展時間較短,在發展過程中仍存在諸多不足,具體表現在:第一,網絡征信評估缺乏統一標準。較之評估指標、維度等較為完善的傳統消費金融,互聯網消費金融征信體系則顯得相對不足。如用戶信用數據收集有限、信用評估標準設置缺乏統一性等,使得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在征信評估中極易處于劣勢地位;第二,缺乏跨平臺的信用數據合作機制。據芝麻信用相關數據顯示,超過40%的逾期訂單發生在有10次以上的跨平臺用戶群體中。可以看出,由于消費金融平臺之間缺乏信用數據合作機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整個消費金融市場的征信風險;第三,用戶隱私問題。目前,互聯網消費金融數據平臺間的信息共享,加上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在征信工作的制度建立、人員管理、技防手段等方面的缺欠以及利益的驅使,極易出現用戶隱私泄露的情況。
對于傳統消費金融而言,傳統消費金融體制自身就存在一定的發展瓶頸。傳統金融機構的發展瓶頸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僵化的定價機制制約著傳統消費金融發展,傳統消費金融雖然用戶群體體量龐大,但是對于用戶的群體類別劃分粗放,只傾向于對高凈值客戶提供信貸服務,而難以對不同信用價值的客戶群體進行差異化的定價;其次,傳統消費金融面臨發展規模困境。當前傳統消費金融的主體是商業銀行,而商業銀行雖然保持著業務規模的增長,但是模式較為單一。傳統消費金融機構擔負著較為低廉的融資成本,吸收存款是其開展融資活動的主要形式,而其他融資活動則受到有限的個人征信體系以及銀行嚴格風險控制的限制。傳統金融機構難以覆蓋到長尾客戶,覆蓋的用戶場景面較窄,難以提供多樣化的服務。
互聯網消費金融的發展突破路徑
推進傳統消費金融與互聯網消費金融的融合發展。盡管傳統消費金融機構和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之間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但并不意味著兩者就對立,合作互補才是促進消費金融市場更好發展的關鍵。具體而言,雖然目前銀行系消費金融公司擁有絕對市場份額,電商系亦廣泛占據線上消費場景,但總體來看,消費金融的整體滲透率仍然較低、風險防范能力不足等問題依舊突出。如,受地域性、分散性、觸媒接受性等因素限制,在二三四線城市,尤其是農村消費市場,仍有大量的消費行為發生在線下,且這些線下的金融服務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滿足。消費金融市場的拓展空間仍然值得期待。通過合作,銀行可借助互聯網金融信息技術精準識別客戶;互聯網金融機構則可借鑒傳統銀行在風險管控、體系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增強風險防范能力。所以,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來促進傳統消費金融和互聯網消費金融有效的融合發展。一是支持傳統消費金融部門采取以用戶為中心的經營理念,并推進互聯網信息技術在傳統消費金融機構精準營銷等方面的應用,來使得其經營管理更為高效。二是建設多元化融資渠道,進一步加大對互聯網消費金融企業的扶持,以使得其消費信貸供給能力得以有效提升。三是加強傳統消費金融和互聯網消費金融的合作,不斷滲透農村消費市場,促進線上線下共同發展。
完善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防范體系。針對互聯網消費金融存在的風范防范能力不足的發展瓶頸,可以通過不斷完善互聯網消費金融風險防范體系,增強其抵御風險、排除風險隱患的能力。具體而言,第一,適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機制建設。法律法規作為互聯網消費金融健康有序發展的制度保障,應從法律層面上對消費金融市場進行約束和規范。因此,應加快建立健全互聯網消費金融領域的法規制度,以減少因政策法規滯后帶來的發展風險;第二,積極引進智能技術,不斷提升內部管理水平。當前,利用智能技術,不僅可以提升企業運行的效率,還有利于提升監管效能,提高風險合規的準確性和有效性;第三,健全互聯網金融協會的功能,構建和其匹配的方案機制,健全行業統計制度,引入第三方監管,制定違規懲處以及舉報獎勵機制,形成多方防范與監管的機制,構建全方位監管防范格局。
建立多元化征信體系。第一,努力形成統一的信用評估標準。一些發展相對成熟的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其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在廣泛采集用戶網絡行為信息的基礎上,從多指標對信息進行評估,從而真實反映用戶的信用水平。如阿里巴巴推出的芝麻信用,通過挖掘阿里電商生態圈內各方面的數據建立起信用評分,同時結合傳統評估指標形成風險評估指標,對于初創的互聯網消費及金融企業而言,可參考其信用評估指標設定,以形成相對統一的信用評估標準;第二,建立跨平臺的信用數據合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一般而言,銀行間的信息共享程度與其面臨的信貸風險成反比,因此應積極推進消費金融主體在征信方面的合作,以形成多元化征信機制。各互聯網消費金融公司除了要加強在征信領域的合作,還應推動個人征信能力的建設;第三,保護用戶隱私。有關管理部門需要持續強化面向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機構的監管,實施嚴格的懲處措施。除此以外,互聯網消費金融服務機構需要加大對風險預防工作的關注力度,實施完善的內部管理,構建征信工作獎懲制度,避免出現內部違規的情況。
參考文獻:
1.李翠,李茜.互聯網消費金融的風險防范及法律規制[J/OL].商業經濟研究,2017(18)
2.依布拉音·巴斯提.消費金融與商業流通相關性的實證探討[J].商業經濟研究,2016(11)
3.孫文章,李延喜,陳克兢.消費金融公司與地區居民消費的關系研究——基于雙重差分模型的估計[J].中國軟科學,2014(7)
4.黃勇.我國消費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對策探討[J/OL].征信,2014,32(7)
5.李詩田.中國商業銀行消費金融業務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上海金融,2014(7)
6.竇鵬娟.消費金融公平發展的法律突破路徑——基于普惠金融視角的思考[J].現代經濟探討,2014(4)
7.李燕橋.中國消費金融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選擇[J].山東社會科學,2014(3)
8.鄭春艷,王陽,張海云,韓維賀.消費金融與商業流通關系的實證研究[J].區域金融研究,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