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做題是從審題開始的,審題必須認真、仔細,才能理解題意,弄清題中給了哪些條件,要求的問題是什么。“解決問題”審題方式的訓練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教師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不斷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堅持系統學習和訓練,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審題能力的培養是必不可缺的。
關鍵詞:解決問題;審題方式;訓練
小學生年齡比較小,閱讀理解能力正處在初級的啟蒙狀態,所以審題習慣及其能力的培養就顯得尤為迫切。
一、“花式讀題”——讓讀題變得更有意思
要想方設法培養學生審題的習慣,才能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審題首要是“讀題”,在教學中采取“花式讀題”策略,可讓枯燥的讀題變得更有意思。
(一)嘗試“三聲”讀題法,營造讀題樂趣
1.大聲朗讀(讀準文字,了解具體情境中題目的大意)
2.小聲細讀(注意細化已知條件,可用復述的話說出題目的條件和問題)
3.無聲閱讀(要求學生在關鍵字詞下面“用鉛筆畫”做標記)
此“三聲”讀題法的要求實際是“一讀動口(建立表象),二讀動腦(明確問題),三讀動手(找關鍵,作記號)”層次遞進的三次讀題。這樣有名堂的讀題方法,學生覺得有意思,愿意讀題。既避免了枯燥乏味,又達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的效果。
(二)以講演的形式生動呈現題目,融入情境加深理解
1.述是一種理解的方式
因此,面對枯燥的數學題目,應鼓勵孩子嘗試用編故事的形式復述題目。剛開始大部分學生還是原文照讀,不懂擴散思維,改變說法。但通過老師的示范述說,大膽模仿,一段時間后效果明顯提高。孩子們的表現欲增強了,對題目的理解也更到位了。例如小白兔拔了36個蘿子,小灰兔拔了23個蘿卜。它們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老師示范講:在地里,勤快的小白兔一股勁兒拔了36個大蘿卜。而小灰兔因為偷懶,一個上午才拔了23個。兔媽媽來點數了,它們一共拔了多少個蘿卜呢?孩子們一聽,就被吸引了,七嘴八舌地議論著題目。接著讓他們模仿講,收到良好效果。經過訓練,學生大膽聯想編成有趣的小故事,口頭表達能力強了,對題目內容更關注、理解更豐富和深刻。
2.角色扮演,重組題目,在模擬情境中建立表象
根據題目內容,分角色扮演也是理解題目的一種方式。因此,在教學中嘗試教會學生通過精讀題目,用分角色扮演的方式來演繹題目內容。這樣能把抽象變形象,幫助學生在模擬情境中建立表象,深化理解。例如,一頭驢馱著兩包大米要翻過一座小山,它上山走了356米,下山走了581米到達目的地,然后原路返回。這頭驢一共走了多少米?這種具有情境特點的題目可以讓學生嘗試扮演“驢”走一趟,通過每句話的理解,融入角色,邊演邊說出數量關系并作記錄。這種表演能把文字的抽象轉變為形象的情景,更容易理解。
每個學段的解決問題都是學生的老大難問題,如果連讀題都不愿意讀,要想引起學生認真讀題的興趣,老師就要多想辦法,變花式,化枯燥為樂趣。不同方式的讀題表達,讓讀題變得更有意思,相信會讓學生慢慢愛上讀題的。
二、“咬文嚼字”品信息——把數學信息理解得更透徹
“品”信息是對題目文字的理解,這是審題的難點。因此培養學生學會用推敲的思維方式提高審題能力非常必要。在教學中,訓練學生善于抓住關鍵的字、詞、句,“咬文嚼字”地品嘗推敲,把數學信息理解更透徹。可從這幾方面入手。
(一)重點讀“品”題目中常見的數學術語和簡單的數量關系,提高審題質量
例如:低中年級“……比……貴(多)幾、……比……便宜(少)幾、誰是誰的幾倍、誰的幾倍是多少、比誰多(少)幾”等常見數量關系;高年級:時間、速度、路程;單價、數量、總價等數學術語。還有“原計劃、實際生產、打折、稅率”等專業性詞語以及行程問題的解決問題中常用的“相對、相向、相背、相遇”等專門用語。訓練學生在讀題時要找準這些體現數量關系的字、詞、句,會對相應的數學(專門)術語進行細“品”理解,更有利于審題習慣的養成。
(二)通過讀題,學會推敲,“品”出隱藏的已知條件
有部分的解決問題的已知條件會用文字體現,對于審題不強的學生,經常會忽略,因而造成錯題。例如要對“一周、季度、半年、往返、來回……”等等約定俗成的詞語進行分析推敲,理解它們背后隱藏的信息。
例如:去年,小明家平均每天用5度電,在第二季度他家一共用了多少度電?在審題時要引導學生理解“第二季度”是隱藏的已知條件,實際上已經告訴我們是4月、5月和6月,共有91天。在審題時要引導學生理解“已知條件”才能準確解答。
(三)對于有多個或多余已知條件的復雜應用題,要“品”得準確
不僅要懂得整理信息并找準相對應的量,還要會根據問題選擇正確的已知數量解決問題。思維不夠清晰的學生往往遇到這些題目就會無所適從,胡亂搭配。所以在審題時要引導學生找關聯詞語或對應量理解兩個數量存在的內在關系(如:足球有56個,排球比足球少23個;紅花有30朵,黃花的朵數是紅花的6倍……),排除多余的已知條件,才能正確解決問題。
“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咬文嚼字”式的品題審題,是訓練學生在審題中認真推敲,品味“片言只語”內涵的能力,從而保證解題的準確性,提高審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總之,審題能力不是一天兩天就形成的,需要教師長期系統的訓練。只有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不斷創設形式多樣的活動讓學生堅持系統學習和訓練,才能克服對“解決問題”的畏難情緒,提高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黃濤.提高應用題審題能力有效途徑[J].讀與寫,2016(12).
作者簡介
董加亮,吉林省長春市農安縣哈拉海鎮中心小學教師,大專學歷,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