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萍
(廣西英華國際職業學院,廣西 欽州535000)
《國際貿易實務》作為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等外向型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程,其作用主要是開啟學生對國際貿易的理解,了解國際貿易是做什么的,為后續的類似《國際貿易單證實務》、《報關實務》、《國際貨物運輸實務》、《進出口模擬實訓》等課程奠定基礎的。基礎不牢,后續課程的學習就會有難度,學生學習就會更加沒有信心和興趣。直接影響該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與質量。本文就當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幾點思考。
在當前的《國際貿易實務》教學當中,存在的一個最大問題就是理論與實踐脫節。一方面授課教師缺乏實踐經驗。許多高校的年輕授課教師,都是剛畢業的,剛從高校走出來,又回到高校給學生傳授知識,他們在授課過程中的邏輯、調理、綜合應用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不了解企業做什么,怎么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如何能培養適合企業需求的實用型人才?
另一方面,教材內容與實際脫節。當前社會經濟形式變化多端,而國際貿易實務又是一門非常注重時效性和應用性的課程,當前的許多教材都難以跟上形式的發展,導致許多理論與政策跟不上國際經濟發展的步伐,從而使教學內容脫離實際。
此外,無法跟上新的社會形勢的發展還表現在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需要大量的跨境電商人才,而高校還停留在傳統的國際貿易人才的培養上,無法滿足新經濟形態下社會對人才的需求。
當前市面上《國際貿易實務》的教材五花八門,有的重點介紹合同條款,有點即講條款,又加入少量單證,有的是純中文的,有的是雙語的。到底教師該如何選擇教材,哪些教材才是簡單又實用的?教師對教材的選取直接關系到后期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原來的教學內容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針對跨境電子商務的教材可以說可遇而不可求,需要對《國際貿易實務》這本教材進行更新和改革的道路還很遠。
許多教師,由于缺乏外貿企業實踐經驗,授課往往是照本宣科,毫無新意。學生學習也是毫無興趣。有些教師只是簡單的利用筆記加練習的模式,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有些老師雖然也用案例,但是往往針對性不強,或者案例難度太大,學生難以理解,從而也沒有達到案例教學的目的。
高職院校應跟上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以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導向,整合課程內容,完善課程體系建設。《國際貿易實務》的內容窄的可以只講合同條款的簽訂與繕制。寬的可以囊括國際貿易理論與實務所有的知識。但是應在完善學科體系的基礎上,整合課程內容,避免內容的脫節與重復。如有些高校教師,上《國際貿易實務》時,定的教材是國際貿易合同條款的簽訂與繕制方面的,但是由于教師本身缺乏實踐經驗,難以深入理解,故而就會加入后續課程如《外貿單證實務》等課程的一些簡單內容進行授課,從而造成本該學的內容不夠深入,還沒開始學的內容又提前出現。
此外,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傳統的國際貿易人才培養方式難以適應新形勢的發展。故而要求,在授課過程中,《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的內容更應該進行改革與整合。特別是加強雙語教學,側重外貿英語函電的撰寫和商品描述的英語表達以及國際物流的應用等。注重培養學生的國際商務能力,如:思維靈活、良好的溝通和表達能力、積極踏實的工作態度、較強的心理素質、強烈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服務意識等。
由于每個高校的課程體系設置不一樣,有的高校將外貿業務知識分配在不同的課程,做到內容細化詳盡,有點比較籠統,甚至一門課代替幾門課,泛泛而談。從而使學生在知識的掌握和應用操作上水平不一。不管是內容細化的還是籠統的,都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如講合同的就要細致詳盡的分析每個合同條款在簽訂時的注意事項,及如何簽訂有利且有效的條款。
教師授課不要照本宣科,應多引導學生了解社會經濟發展新動態,及時更新和儲備知識,授課內容跟上經濟發展步伐,及時刪除陳舊落后的知識內容,更新教學內容,多引導學生解決和分析實際案例,提高學生對實際問題的分析和解決能力,以及對所學知識的應用能力。
傳統的講授加練習的方法難以適應學生的多樣化發展需求,尤其隨著網絡技術的發達,學生的學習方法應該跟上時代的步伐。否則教師即使有再多的經驗也難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采用案例教學法,啟發學生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提高國際貿易業務操作思維。案例應該通俗易懂,特別是在講授一些術語、難點、重點時,教師應根據經驗及學生學習興趣,多找案例讓學生分析,必要的時候可以自行編造案例,提高課堂活躍度,創造一個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趣味性。
采用角色扮演法,讓學生仿真模擬角色扮演,培養學生從商人切身利益角度出發去思考和分析問題。從而更加容易理解為何問題應該這樣去分析。學生自會養成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從而比較容易接受課程的重難點。
利用教學軟件,仿真模擬情景,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教學軟件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教師的備課壓力,此外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舉辦校內技能大賽,提高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同時也能提高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有目標,有動力,才能學得好,學得透。
多鼓勵學生利用“互聯網+”的平臺,自主創業,培養學生商人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和分析實際問題的能力。很多高校的教師授課照本宣科,學生照書學習,遇到與書本不一樣的問題,就無法解決了。歸根到底就是學生的思維不開闊,不靈活。《國際貿易實務》這門課程,不僅可以教授學生有關國際貿易的基本知識,同時也能培養學生做人做事的技巧。需要授課教師跳出課本,從實際出發,引導和啟發學生學習。
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解決教師實踐經驗不足的唯一辦法就是組織教師到企業實踐,通過跟崗、頂崗或企業兼職等方式,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這樣上課內容才會有血有肉,學生聽課才能神采奕奕,充滿憧憬和期待。尤其是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傳統的國際貿易面臨一個轉型和改革的歷史時期,教師的經驗更是非常匱乏。適當而及時的組織教師到企業去學習,是非常有必要且非常迫切的事情。
加強教師的專業培訓力度,高校應多支持教師走出去學習和培訓。通過各類講座,中短期學習交流,提高教師科研和教改的能力。尤其當前國際貿易發展進入了新的歷史時期,教師更應該走出去,多學習,及時更新知識,才能跟上國際貿易發展的步伐。
解決學生理論與實踐脫節的最好辦法,就是加強校企合作。通過校企深度合作,一方面校企聯合共建專業,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共同備課、授課,協同育人;另一方面,授課之余組織學生到企業跟崗實踐、實習,都能提高學生實踐操作能力,同時也能根據企業需要,真正為企業培養合適的人才。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校企合作的模式應從原來簡單的送學生到企業實習,企業到高校上課,共同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方式走出來,采取互利共贏的模式,企業在高校建基地,高校學生不出校門也能真刀真槍的實踐。將教學融入到整個業務工作流程中,分模塊,分年級的實踐,才能真正達到共同育人的目的,同時也能為企業儲備人才。
《國際貿易實務》是一門專業基礎必修課,在專業課程體系中占據較為重要的作用。單一而陳舊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難以達到教學的目的。因此在授課時必須要進行教學方式和方法的改革和創新,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更重要的是避免教育與社會的脫節。否則就背離了高職教育的目的了。本文主要探討了當前《國際貿易實務》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幾個問題,并根據問題,提出了幾點改革的建議,希望對該課程的教學改革起到借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