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倩茹 賀子婕 溫曉林 張鵬飛
摘 要:文章以“互聯網+”為背景,解析農林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構建由教學內容、網絡媒介、第二課堂及校外資源四位一體的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一定程度上,為農林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貢獻新方案。
關鍵詞:“互聯網+”;農林學院;創新人才培養
“互聯網+”是一種以互聯網為基礎設施的經濟發展新形態,新時代背景下,要想實現新發展和新突破,就必須完善新思路,必須依靠數以億計的創新創業型人才來解決新的社會矛盾。因此,高等院校肩負著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重任,建立健全新時代背景下的大學生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機制建設勢在必行。
一、農林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現狀
(一)傳統教育模式單一
當前,我國處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時期,培養創新人才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F如今,很多高校仍依賴以傳統課堂講授為主的教育教學方式,“滿堂灌”的教學過程中缺少師生間的互動,往往忽視了學生的質疑思維、創新意識和冒險精神,使學生變得應用型有余而創造性不足。在傳統教學模式中,“專業本位主義”嚴重,在課程設置和專業實習中,對專業性課程設置較多,忽略了學生綜合素質和科技創新能力的培養;教材課件較為陳舊,無法適應學科的新發展新進步,大多高等院校的教學實習偏形式化,使學生在實習過程中缺乏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受“應試教育”影響,于師生雙方而言,以教師、教室、教材和卷面考試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仍占主體地位,教學考核方式單調死板,注重知識、技能再現,但卻輕視創新能力的培養和開發訓練。
(二)網絡媒介使用欠佳
筆者采用問卷形式對西北某農林院校學生網絡媒介的使用和認知情況進行了分層調研,調研結果表明,有95.38%的學生會使用QQ、微信等工具進行日常交流,有75.06%的學生會瀏覽微博、知乎等媒介獲取信息,僅有27.54%的學生會日常瀏覽學校官方網站,另有75.23%的學生表示希望通過院校的官方網絡平臺獲取有效信息,并加以學習利用。傳統教育極少利用互聯網的力量,甚至要求學生減少對互聯網的使用率。一方面,由于網絡環境內容復雜、信息爆炸等特點,從大量的信息中,學生群體很少能夠快速有效的篩選出利于自己的信息;另一方面,高校很少在官方平臺上分享科技創新的知識和經驗,甚至一部分師生還認為網絡是日常消遣的工具,并沒有樹立起對互聯網的正確認知。
(三)第二課堂活動固化
筆者對西北某農林院校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的第二課堂開展情況進行了隨機抽樣調研,結果顯示,有26.3%的學生主動加入學生會及各類社團,有53.8%的同學表示不愿參與學校各團學組織舉辦的學生活動,74.1%的同學認為當前開展的各類社團活動過于單調、缺乏創新性,49.6%的學生表示以學生社團為依托的第二課堂無法滿足其創新創業需求,另有59.7%的同學表示希望通過第二課堂獲得科技創新等相關信息。以上數據表明,大部分學生認為第二課堂活動在精不在多,活動質量需要提升,活動形式急需創新。學生作為參與主體對于第二課堂活動的意見客觀上揭示了高校的第二課堂活動亟待改進。當前多數高校第二課堂并沒有充足的場地支撐,沒有專業化的師資隊伍,對于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重視程度不一,導致第二課堂無法滿足學生科技創新的學習和培訓需求,因此學生參與度不高,也就無法形成良性循環。
(四)創新教育資源匱乏
新時代背景下,創新型人才培養是當前社會對農林高校提出的更高要求,農林高校資源匱乏,尤其在師資配備和基地設置等方面存在的諸多問題,一定程度上,成為農林高校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制約因素。大多數農林高校教師數量不足,師生比相對過低,加之高校對科研的重視,導致教師科研壓力大過教學壓力,科研任務繁重,教師難以分身,教育資源短缺成為制約創新型人才培養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由于很多高校經費緊張,實習和實驗等教育資源有限,無法完全滿足全部學生創新創業的要求,實習和創業很少有對口單位,無法為學生提供完備的專業配套實習和社會實踐??傮w而言,高校創新教育方面人力、物力和財力不足,資源匱乏。
二、農林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
新時代新任務,在“互聯網+”背景下,推動高校創新人才培養成為高等教育的一項重要工作,高校必須加強領導,提升站位,整合校內外資源,樹立“第一課堂教學、第二課堂輔助”理念,建立健全高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
(一)改革教學內容,奠定人才培養新基礎
第一,在“互聯網+”時代,農林高校應推進課程改革,深入挖掘和充實各類專業課程的科技創新教育資源,通過系統培訓形成一批知名創業類導師為學生“雙創”項目進行學術指導。第二,推廣導師制、項目驅動、翻轉課堂、混合式學習等教學模式,推行開展啟發式、研討式、探討式等教學方法,通過課程教學向學生傳遞“雙創智慧”。第三,加強高校實驗室建設,以實驗室為依托模擬專業實習、組織學科競賽、開展校企合作,打造雙創品牌,以舉辦創新創業類賽事為契機開設“微課堂”,在全校范圍內從項目申報書撰寫、風險防范、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角度出發,為創新人才培養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利用網絡媒介,打造人才培養新平臺
第一,在“互聯網+”背景下,新媒體作為目前大學生接收信息的主要來源,農林高校應以互聯網為抓手、以新媒體平臺和明星創業項目為載體,運用“互聯網+創新創業”思維,堅守人才培養網絡工作陣地。第二,高校黨宣等部門要利用官方平臺,以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主體、官方微博輔之,定期發布科技創新相關訊息,包括前沿理論知識、創新項目介紹、創新型學生典型訪談以及知名創新創業博主的文章等,營造創新人才培養氛圍;運用目前國內高校使用率較高的易班平臺,定時定向針對不同院系學生分別推送科技創新、學科競賽等相關訊息。第三,線下與線上聯動,利用網絡新媒體平臺的投票功能,票選出學生感興趣的項目案例線下分享,利用“互聯網+”與高校協同育人,打造人才培養新平臺。
(三)開展第二課堂,探索人才培養新模式
高校第二課堂是實施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渠道之一,高校應著力于第二課堂建設,切實激發大學生科技創新興趣,從而更好地推進高校的創新人才培養。第一,高校在第二課堂建設方面應優化服務保障,主動為學生提供政策扶持、產品展示、心理輔導、專利申請等配套服務,積極利用各種有效資源建設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等創新創業實踐基地,吸引大學生團隊入駐。第二,高校應組織策劃如“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挑戰杯”、“金點子”商業精英挑戰賽等注重實戰操作的“雙創”類創新型學科競賽,搭建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二課堂實踐平臺,為大學生創業提供從立項至結題的全程化、專業化指導和一站式服務,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踐的能力。
(四)整合校外資源,開拓人才培養新路徑
校友資源和企業資源作為助推高等院校發展的重要動力,是高校發展的主要社會資源。第一,高校要高度重視校友資源,要將廣大校友積累的社會資本、工作經驗和生活閱歷作為亟待爭取的重要辦學資源之一,充分發揮校友資源在培養創新人才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校企合作作為一種新模式,在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中的作用日益突顯,深化校企合作有利于促進高等教育改革創新,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第三,科教協同創新要求高校應進一步整合校友資源和企業資源,開放辦學合作辦學。高校要真正引入校外資源,聘請知名校友和企業高管作為創新人才培養導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導師或就某一專題座談交流、或相對系統地講授一門課程,還可以就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提供專業的意見和建議,實現校友導師、企業家導師全過程個性化指導。第四,高校要不斷完善校友導師、企業導師工作機制,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教育資源長期且有效地統一起來,理論聯系實際,進一步助推大學生成長成才。
三、結語
在當前“互聯網+”背景下,農林高校應從改革教學內容、利用網絡媒介、開展第二課堂以及整合校外資源等方面入手,為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新模式、開拓新路徑,助推人才培養質量的進一步提升,為社會輸送更多全方面發展的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徐娟.“互聯網+”背景下農林類高職院校綠色教學模式的創新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7(43):254-255.
[2] 張國磊,呂平,王楊.“互聯網+”下農業院校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J].中國成人教育,2017(21):30-32.
[3] 陳方媛.“互聯網+”背景下民辦應用型本科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究與實踐——以鄭州財經學院為例[J].教育觀察,2018,7(05):122-123.
[4] 呂金梅.“互聯網+”時代下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探析[J].中國成人教育,2016(06):72-75.
[5] 劉海學,王玲,朱文碧,馬文芝.以農林創新人才培養為導向的實踐教學體系構建與實施[J].實驗室科學,2014,17 (01):135-139.
[6] 陳畢晟,方平,陳蔚.高校校友協同培育“雙創”人才的機制構建與實現路徑[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40(01):80-84.
[7] 黃榮懷,劉德建,劉曉琳,徐晶晶.互聯網促進教育變革的基本格局[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