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最終目標是提升綜合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學能力和科技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辦學質量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辦學質量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專業人才職業崗位能力評估則是評價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理性、客觀要素。文章重點就基于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要求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職業崗位能力基本范疇、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如何對接職業崗位能力,其培養基本原則進行研究分析與陳述,為下一步確定評估指標提出要素基礎。
關鍵詞:高職院校;內涵建設; 職業崗位能力
一、高職院校深化內涵建設的落腳點
“實現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是近年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目前各省開展的優質高職院校建設及“雙一流”建設,既是示范建設的深化與拓展,也是高職院校深化內涵建設的必然要求,既可以充實內涵發展的內容,更能夠實現規模、速度、質量與效益的均衡發展,深化內涵建設,實現提升綜合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提高教學能力和科技能力,服務區域經濟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可持續發展,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優質高職院校。
辦學質量是高職院校內涵建設的核心要素之一,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是辦學質量的核心要素之一。通過專業內涵建設,以學習者的人才培養目標達成為核心,完成人才培養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完善學校、行業、企業、研究機構和其他社會組織共同參與的外部評價機制,確保學校專業集群可持續健康發展,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穩步提升,專業人才職業崗位能力的高度自我與社會認可。
二、什么是職業崗位能力
能力是完成一項目標或者任務所體現出來的綜合素質。職業崗位能力是指通過學習、實踐操作練習獲得的能夠完成某職業崗位任務的能力。主要是指針對某一行業某一工作職位提出的崗位勝任能力的一種鑒定形式。根據我國的具體情況,崗位能力可定義為,按照國家規定的職業標準,通過學校內部、行業企業等第三方或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的考核,對勞動者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水平進行客觀公正、科學規范地評價與認證的活動。如在2017年出臺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68號),文件將職業資格重新分為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和技能人員職業資格。
三、職業崗位能力基本范疇
(一)人文素質
主要分為四個方面:具備人文知識,人文知識是人類關于人文領域(主要是精神生活領域)的基本知識,如文學知識、思想政治知識、哲學知識、法律道德知識、語言知識等。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撐人文知識的基本理論及其內在邏輯。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蘊涵的認識方法和實踐方法,學會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決問題。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產生的世界觀、價值觀基礎,是最基本、最重要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
(二)身心素質
身體素質一般包括五方面:速度素質、力量素質、耐力素質、靈敏素質、柔韌素質據。肖漢仕教授認為,心理素質是在遺傳基礎之上,在教育與環境影響下,經過主體實踐訓練所形成的性格品質與心理能力的綜合體現。其心理能力包括認知能力、心理適應能力與內在動力。對內制約著主體的心理健康狀況,對外與其他素質一起共同影響主體的行為表現。
(三)邏輯思維與數理推演能力
邏輯思維與數理推演能力是指對事物進行正確觀察、比較、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判斷、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學的邏輯方法,準確而有條理地表達自己思維過程的能力,并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利用基本數理知識完成相關數據推演以驗證思考結果的能力。
(四)專業知識能力與專業技術能力
在所學專業范圍內,具有獲取知識、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同時對實踐操作型的職業崗位,還需具備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技術規范的有效結合與轉換能力,最終形成自身相對穩定的系統化專業知識體系,具備規范嚴謹的專業技術能力,以達到勝任職業崗位的專業素養要求。
(五)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
面對的問題情景,能夠進行信息獲取與檢索,按照目標,應用自身各種認知活動、經驗、技能等一系列的思維評估與實際操作,使問題得以解決的能力。同時具備有別于常規或常人思路的見解,以此為導向利用現有的知識、技能與和外部條件,本著目標需求去改進或創造新的事物,產生從未提出的問題解決方案并能獲得一定有益成效的能力。
(六)社會能力
社會能力基本包括適應性行為與社會技能。適應性行為包括獨立的工作技能、體格發展、言語發展與學業能力。社會技能包括社會認知能力,認知自身與他人之間、他人與他人之間關系的能力,可開展有效溝通、尋求談話技巧,完成合作行為;自我認知能力,如情感表達、道德行為、對自我的積極態度;團隊任務合作能力,可自主選擇參與行為、在團隊合作中找到自身定位,完成接收任務、接受專業指導等。
(七)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
終身學習是指專業人才為適應社會、行業企業發展和實現個體發展需要,貫穿于一生的持續學習過程。需樹立終身教育思想,學會學習,養成主動的、不斷探索的、自我更新的、學以致用的和優化知識的良好習慣,以實現在不同階段的職業崗位中不斷充電、放電循環地職業貢獻、自我價值與自身可持續發展。
(八)自我評估與終身就業能力
專業人才是否具有終身就業能力,取決對其能力素質的自我評估與社會實踐驗證。1973年,麥可利蘭博士在《美國心理學家》雜志上發表了一篇文章”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其中大量引用的能力素質模型方法的研究結果,說明濫用智力測驗來判斷個人能力的不合理性。麥可利蘭把能力素質劃分為五個層次:知識(Knowledge)、技能(Skill)、自我概念(Self-Concept):態度、價值觀和自我形象等,特質(Traits)、動機(Motives)。在其職業生涯中各順境階段、瓶頸階段、逆境階段是否能在這五個層次中保持基本能力并有所突破,決定了其能否具備終身就業的能力。
四、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如何有效對接人才輸出后的職業崗位能力
各專業人才培養過程,應起始于行業、企業、產業、社會發展需求調研,確保崗位需求、崗位能力要求與培養目標的高度吻合性;課程體系應具備職業崗位、職業資格標準與課程設置的融通性;教學團隊應具備企業技術骨干與專業教師的雙向流通性,教學資源應具備產業供應鏈與專業教學條件的與時匹配性。最終實現為行業、企業及社會培養出具有良好人文素養,遵紀守法,身心健全,具有邏輯推理與數理推演能力、解決問題與創新能力、終身學習與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自我評估與終身就業能力,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工作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型人才。
五、高職院校專業人才職業崗位能力培養基本原則
堅持立德樹人、重視學習與培養文化基礎與優秀傳統人文素養;堅持重視提高學生職業技能和培養職業精神高度融合,形成常態化、長效化的職業精神培育機制,重視崇尚勞動、敬業守信、創新務實等精神的培養;堅持全面發展、系統培養與多樣成才;堅持深化校企協同育人、加強行業指導、評價教育教學與人才培養質量,發揮企業重要辦學主體作用,推進行業企業參與人才培養全過程;堅持推進專業教學緊貼技術進步與生產實際,對接最新職業標準、行業標準和崗位規范,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深化課程改革;堅持工學結合、知行合一,注重教育與生產勞動、社會實踐相結合,突出做中學、做中教,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促進學以致用、用以促學、學用相長;堅持國際合作、開放創新,推動教育教學改革創新,積極參與國際規則制訂,提升我國技術技能人才培養的國際競爭力。
總之,深化高職院校內涵建設,落實在學校內部綜合治理體系、專業內涵建設與管理體系、教學規范運行與學生全面發展管理體系、教研科研專項管理與應用體系,區域貢獻與社會服務體系的構建與運行。經循環地客觀評價、診斷、改進,實現高職院校專業人才輸出其職業崗位能力與行業、企業、產業、社會發展需求的逐步無縫對接,實現高職院校辦學質量與辦學效益逐步提升的校企雙螺旋共贏發展。
參考文獻
[1] 教職成[2015]6號.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S].2015.
[2] 麥可利蘭.Testing for Competency Rather Than Intelligence[J].美國心理學家.
[3] 人社部發〔2017〕68號.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S].2017.
基金項目:文章為四川省教育廳科研項目《高職院校專業人才職業崗位能力第三方評估機制的研究與實踐》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6SB0375。
作者簡介:龍君君(1981.08- ),女,四川綿陽人,本科,碩士,講師,研究方向:職業教育、專業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