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信息資源是一把雙刃劍,因此,每一名大學生都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網絡信息辨識能力。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培養對策可以基于如下四個層面上思考:普及信息傳播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開設網絡應用課程,培養正確的網絡應用觀念;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抵御外來不良信息的迷惑與侵害;發揮校園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培養對策
新媒體時代的網絡信息極大地滿足了人們的學習與交往需求,大學生群體通過網絡信息接觸完成自身成長、實現人生價值。但借助新媒體的復雜傳播特性而肆虐發展的網絡信息卻如達摩克里斯之間高懸于大學生和高校教育者頭頂。學生信息識別能力欠缺、高校輿論教育的不足都讓大學生在面對謠言、不良信息時出現“抵抗力不足”的問題。正如研究者所說,網絡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源,為學習生活帶來便利,但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學生管理帶來諸多問題。因此,我們認為在新媒體時代,培養大學生群體的網絡信息理論素質,提高其網絡媒體素養,加強相關課程教育,塑造擁有正確媒體觀、價值觀的新一代大學生顯得尤為重要。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培養對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眼思考:
一、普及信息傳播相關理論知識,提高大學生網絡媒介素養
傳播學理論認為,信息的傳播并不是單一的“傳者-受眾”的簡單模式。反饋、二級傳播、意見領袖、沉默的螺旋、“把關人”、從眾心理、群體恐慌等內容都會影響信息傳遞的真實性,信息傳播過程中發生失真、變形在大眾傳播時代已經成為常態。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環境更加復雜。除了傳統的信息流通機制的影響外,互動性、富媒體化的傳播特點使得網絡信息變得愈加撲朔迷離。大學生群體缺乏傳播學、心理學相關知識素養,必然成為不實網絡信息的受害者。在當今社會中,互聯網行業發展迅速,網絡文化豐富多樣,為人們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安全隱患。因此,普及相關知識理論,提高大學生媒介素養勢在必行。媒介素養分兩個層次:一是公眾對于媒介的認識和關于媒介的知識;二是傳媒工作者對自身職業的認知及應具備的職業精神。此外,我國也有學者從公眾視角提出,媒介素養就是指人們正確地判斷和估價媒介信息的意義和作用,有效地創造和傳播信息的素養。文章研究對象主要針對大學生群體,在此,對媒介素養的概念需要有所界定。結合國內外對其定義,文章所涉及的媒介素養概念側重于大學生正確認識、了解、判斷、使用媒介信息的能力。
在本人進行的一項針對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的調查研究中,前期訪談調研中所涉及的兩所高校、近20個專業的學生中,只有兩個專業的學生表示上過網絡傳播等相關課程。其余專業的學生均表示未聽說過有相關課程或理論。調查可見鄭州地區高校的媒介信息培養課程開展缺口大,大學校園急需媒體知識的系統培養。
首先,高校開設傳播學等相關課程。高校可面向全校各專業開設傳播學、網路傳播學等選修課或公開課。全面普及網絡傳播相關理論,使大學生群體了解信息的傳播規律,知曉謠言等不良信息的傳播流變形式,提高其辨識流言信息的能力。只有通過提高大學生的信息認知水平,掌握傳播規律,他們才能成為網絡信息工具的應用者,才能更好地得到網絡技術帶給他們的真正助力。
其次,大學生群體增強自身“抗體”。面對紛繁復雜網絡信息時,一方面要積極學習傳播學等理論知識,提高對網絡信息傳播規律和流言形式的鑒別能力;另一方面,自身也要培養獨立思考意識和質疑精神。網絡世界魚龍混雜,大學生應該保持清醒的頭腦??吹叫畔⒉荒苊つ肯嘈?,更不要隨意轉發、評論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通過自主學習馬克思主義新聞觀等內容來增強政治敏銳性和辨別力。提高正確使用網絡、駕馭網絡的能力,主動在思想上筑起“防火墻”,抵抗不良信息干擾。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的提升需要協同各項教育因素。探索如何將互聯網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協同效應,不僅是新的機遇,同時也是一項新的挑戰。
二、開設網絡應用課程,培養正確的網絡應用觀念
大學生使用網絡媒介的現實不可逆轉,提高網絡使用能力、幫助他們順利獲取相關信息咨詢才是高校新媒體時代網絡教育的正確方向。
大學生網絡應用主要包括三部分:一是內容獲取,途徑主要是網站新聞和搜索引擎;二是社交娛樂,主要通過社交平臺、通訊APP等;三是學習成長,主要通過專業網站和搜索引擎。針對這種特點,高校網絡應用課程的開展可以集中在搜索引擎工具規范、社交平臺使用要求上。
首先,搜索引擎工具規范需要大學生正確認識搜索引擎的正負作用,了解“競價排名”等相關背景,知曉信息搜索與獲取時篩選的技巧與方法,例如通過網址后綴名選擇提高網站選取的可靠性。
其次,大學生對于社交平臺的使用也要規范要求。選擇審核用戶實名制信息的APP平臺開展正規社交活動;信息交流與內容使用的過程中注重個人隱私的保護;轉發、評論相關信息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要求。
三、有效實施思想政治教育,抵御外來不良信息的迷惑與侵害
掌握信息傳播、演化規律,提高網絡應用能力都是幫助大學生提高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的外在技巧,高校部門和學生主體都可以借此減少外部不良網絡信息對大學生的侵害。但是,大學生才是網絡行為的主要發起者,他們主觀上靠近媒介以獲取信息內容。怎樣從學生思想源頭樹立正確網絡觀念、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
首先,加強網絡道德教育。互聯網環境打造的全新信息媒體空間發展迅速,而其道德倫理體系的建設明顯沒有跟上發展的步伐。大學生接觸網絡空間中極端化、負面化的消極思想會嚴重損害其正常成長。因此對大學生實施網絡道德教育,提高其網絡倫理、網絡道德知識對于規范他們的媒介行為有著關鍵的警示作用。
加強大學生網絡道德教育可以從引導大學生正確、文明上網開始。幫助大學生群體養成文明的網絡使用習慣。慎用網絡用語,自重自愛,不傳播暴力、色情信息,做自律、有操守的網絡使用者。
其次,加強網絡法制教育。高校已經基本普及法律基礎教育,但是針對網絡行為的相關法制教育卻嚴重欠缺。學生對于網絡法律知識了解不夠,對觸發法律規定的行為界定不清,學校也沒有采取相應的教育引導,致使一系列違法情況的出現。高校網絡法律教育要從規范網絡使用行為開始,教育學生客觀看待網絡負面消息,不去轉載、評論未經證實的新聞內容;堅守法律紅線,不去惡意窺探他人隱私;嚴格自律,做到不造謠、不傳謠等。
四、發揮校園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
高校媒體呈現出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并存的格局。不僅有傳統報紙、廣播等媒體形式,還包括橫幅、展板、櫥窗、電子顯示屏、無線網絡等開展輔助傳播。校園媒體作為一種隱性教育手段和高效的傳播平臺,能通過正向信息的傳播提高大學生的認識判斷能力、通過宣傳報道影響學生的處事方式、通過及時的溝通促進輿情的良性運轉,因而在大學生網絡安全引導、在信息傳播、情感交流、思想引領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高校媒體是學校中心工作,組織撰寫相關評論和文章,引導師生認清形勢,明確任務,積極投身于建設中國夢和實現學校新發展的偉大實踐。例如,對于開展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活動,在校園媒體刊發評論文章,有助于師生深化對十九大精神的認識,提升活動的質量和水平。
首先,打造校園媒體特色欄目,增強輿論引導吸引力。高校應打造德育、文化平臺的精品節目,例如鄭州某大學開展的“悅讀時光”“文化講堂”等;開通團學微博或微信公眾號;組建讀書會、文化論壇、微信群組等,引導師生正確看待社會熱點問題,以積極的心態投入到校園文化生活中去。
其次,倡樹正面典型,增強輿情引導感召力。校園媒體應當積極挖掘師生群體中的優秀事例,通過對身邊正面典型故事的挖掘采訪,引發校園廣泛的討論學習,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再次,整合校園媒體優勢資源,增強輿情引導聚合力。校園媒體各有優勢和劣勢,在整合時應堅持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有機結合,優勢互補。加強協同傳播研究,提升協同傳播輻射的廣度和深度。如校報上的深度報道文章可以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及時播發;強化學校新聞宣傳中心職能,實現各科室分工協作、設備互用、技術互助、信息互通,形成上下聯動、多層次、立體化的輿情引導體系,充分發揮校園媒體傳播的集合效應。
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是一把雙刃劍。因此,我們都應該努力探尋提升培養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的培養之策。
參考文獻
[1] 張挺,高飛.大學生網絡信息辨識能力培養[J].遼寧醫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4(01):97-99.
[2] 李春燕.我國網絡法治文化建設的實現路徑探析[J].法制博覽,2018(15):111
[3] 張晨靜,祖帥.“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與對策[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4):12
作者簡介:王彥(1987- ),女,漢族,河南鄭州人,碩士,助教,現為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文化與傳播學院教師,研究方向: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