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麗蕓
校本課程開發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要改革課程管理過于集中的狀況,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體制,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因此,學校要充分利用本土課程資源,結合本地教學實際,開展好校本課程的開發教研工作,以體現新課改的要求。
校本教材開發要立足于當地鄉土特色,充分挖掘地域人文優勢。教材呈現的是與學生息息相關的生命、緊密聯系的生活環境和生動的人、事、物,它努力集知識性、思想性、教育性于一體,力求通俗,以點帶面,拉近時間空間的距離,彰顯地域性文化特色,以激發學生的鄉土情趣和愛鄉情愫,用濃郁的本土氣息和豐厚的文化底蘊,激勵學生心懷鄉土,放眼天下。校本教材的開發與編寫以國家《新課程標準》為依據,遵循小學生學習的特點及認知規律,主要遵循了以下幾個特點。
一、貼近學生的生活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學習的間接性,校本教材的開發把“從學生自身實際出發、滿足其成長需求”放在第一位,應選取源于接近學生生活實際的素材,從最直接的生活體驗教育為切入點。從學生實際出發,將校本教材內容進行優化、重組,使教材內容成為易于在課堂上教學表達,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索的學習材料。
二、具有較強的地域性
在校本教材的開發與編寫的操作中,要充分發掘地方的自然資源,突顯地方特色。如家鄉的文化遺址,歷史名人傳記,鄉土人情,自然生態資源以及新興產業都是校本課程的寶貴資源。所以,教材開發中,要凸顯地域性特征。使學生在濃郁的地域文化氛圍中學到了最豐富的歷史文化,自然知識與生態知識,受到了熱愛家鄉、熱愛生活的教育。
三、教材使用的可操作性
教材的使用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淺顯易懂的問題設置,以及學生樂于實踐的活動平臺或展示窗口,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材使用的可操作性。教師可以根據不同學習版塊,靈活采用實踐調查、作品展示、資料收集、沙龍驛站、動手平臺等教學策略,豐富學生的學習方式,引領學生走進新奇又充滿知識奧秘的世界。面向有差異的學生,實施有差異的教育,促進有差異的發展,讓學生在自由的知識與思想、情感與世界觀、意識與行為、愛心與責任的交融中,逐步掌握和深入了解自己生活的周圍世界、享受自然、保護自然、創造生活、熱愛家鄉。校本課程適用于本校或是與本校毗鄰的周邊校區,即有鄉土性又有可操作性。
四、注重知識的趣味性
教材內容的構思與確定,以調動兒童的感官認知興趣為主導,要注重知識的趣味性。教材整體上把握課程的目標與結構,重視隱藏在課內外和校園文化中潛在的課程因素以及對學生發展的作用、促使學生產生較廣泛的興趣愛好。選編的內容要做到立意新穎、視角獨特、跌蕩起伏、引人入勝,牢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理,進而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圖文并茂的教材能使學生先入為主,并且在趣味性的互動問題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掌握豐富的知識,培養良好的習慣,塑造健康的品質。
五、教材設計的創造性
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中,要將本區域、校內外的自然資源、人為資源和社會資源融入校本教材的內容。通過撰寫、改編、補充、拓展和新編等方式組稿,形成具有創造性的校本教材。體現出目標的多元化,內容的寬泛化。時間空間的廣域化,評價的差異化,尊重學生的需要和實際知識含量,設計適合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的學習內容。教材設計的創造性能有效延伸校本教材的空間,更有效的推動校本教材的實踐價值。
校本教材開發與編寫要符合《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要求,彌補了國家課程與地方課程的不足,更有效地服務于課程改革,推進素質化教育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