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軍
摘 要:新經濟常態下,重拾工匠精神是職業教育的重點。目前,德育教學是中職學習培養學生職業精神的重點途徑,教師應立足于中職學生認真行為特征,明確人才培養目標,有意識地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德育教學內容中,在增強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強化其工匠精神,促使其成長為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頂梁柱。本研究作者結合自身多年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德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工匠精神,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僅供參考。
關鍵詞:德育;工匠精神;培養
現階段,我國制造業依然停留在“大而不強”的境地當中,在這樣的背景下,“工匠精神”再次被提及。并且,為了能夠實現制造強國的目的,職業教育十分的重要,增強對人才的有效培養,需由粗放型演變為精細型,通過這樣的方式來讓中職學生能夠更好的就業。同時,在對專業人才進行培養的過程中,中職學校需貫穿“工匠精神”,并將其融入到德育教育當中,以此來有效提高學生“工匠精神”,這是廣大中職教師重點探究的問題。
一、確立培養學生工匠精神的理念
對于學生而言,中職階段是其職業精神與理念形成的重要時期,培養學生職業精神是德育教學的關鍵目標,德育教師是培養職業精神的組織者與實施者,德育教師應真正認識到自己的職責及使命,教師可積極參與教學比賽、榜樣學習、社會實踐、技能比賽等活動來強化自身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并身體力行,促使自己成長為職業教學、專業領域內的優秀“工匠”。只有這樣,才具有示范的作用,指引學生樹立“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念,指引學生操著“工匠”的方向成才。
二、改革德育課堂教學模式
新經濟常態下,我國發展的目標已經從制造大國轉變為制造強國。然而,順利轉變的關鍵在于是否擁有“工匠精神”人才。為了真正實現“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中職學校在培養職業人員時,應注重其“工匠精神”的培育,促使其成長為真正社會所需人才。目前,中職教育尤其是德育教學是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重要途徑,針對性創新德育教學模式,注重培養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從而真正培育出具有“工匠精神”的職業性人才。例如,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詳細講解政策與形式,使得學生充分認識到目前的國情,以“工匠精神”托起“中國夢”;廣泛進行職業素養訓練活動,并有意識地將“工匠精神”融入到實習實踐、社團建設中;注重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注重對學生人際交流、思想品質、社交禮儀、團隊協作等方面進行教育,從而使得學生更好地融入到社會;另外,教師應結合學生實際情況,創設專業、有針對性的職業場景,將“工匠精神”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學生提高自身職業情感,從中切身體會到“工匠精神”的真正內涵。
三、開發專業課德育資源
眾所周知,德育教并不只是德育教師、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工作,也是專業課教師的重大職責?;诖耍覀儜獙I課德育資源進行深入開發,在專業技能訓練活動中進一步強化學生工匠精神。基于不同專業、不同需求,應構建職業素養標準體系及內容體系。值得注意的是,該標準體系需進一步細化,且具有可操作性。以工匠標準促使其養成工匠習慣,然后將工匠習慣上升到工匠精神。對于專業課程的設置,應設計職業精神、職業素養、工匠精神等有關內容。專業教師應盡力成長為“雙師型”、專業本領過硬、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只有這樣才能很好地引導學生。教師以自身嚴謹的工作態度、甘于奉獻的精神、良好的工作作風感染學生,潛移默化中強化學生工匠精神。
四、努力營造卓有成效的校園“工匠文化”
校園文化對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職學校應逐步形成獨具中職特色、體現工匠精神的教育精神與理念,構建獨具特色的校園文化、課堂文化。中職學校可通過開展升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儀式、職業紀念日、畢業典禮等活動來強化工匠精神;科組長開展創新創業比賽、專業技能比賽、“文明在我心中”等形式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可將優秀的企業文化融入到校園中、課堂中,廣泛宣傳優秀畢業生、行業勞動模范等先進事跡,激發學生工匠精神。
弘揚工匠精神,離不開職業教育。目前,中職學校是培養應用型高級人才的重要平臺,承擔著工匠精神培養的使命。在德育教學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這樣培養工匠精神便有了生長的肥沃土壤,想方設法培養學生成為將來的工匠人才,樹立進益求精、恪盡職守的匠心,使得中職教育成為工匠精神培養的搖籃,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工匠人才。
參考文獻
[1]曹暢.“工匠精神”引領下的高職學生職業素養培育研究[J].河南教育:高教版,2016(12):46-48.
[2]曹暉.高職院校學生事務管理過程中融入“工匠精神”——加強學生德育工作和職業素養教育[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7(11):96-97.
[3]胡戰.中職德育課程教學有效融合工匠精神教育的探索與研究[J].現代職業教育,2016(26):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