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蓮
摘 要:本文分析了我市近年來在社區教育尤其是在青年社區學院方面取得的實驗成果,初步探索了我市普通高等學校依托自身在教學資源、學術科研等方面的優勢,在教學資源、學員就業、課題研究、完善相關法規、設立社區教育基金、社區老年教育、推廣實驗成果等幾個方面協助推進社區教育蓬勃發展。本文旨在通過探索高校助力社區教育之路,能促使高校在承擔高等教育重任的同時,更深層次地挖掘自身潛力,與社區教育攜手共同發展,為共建學習型社會而貢獻力量。
關鍵詞:社區教育;社區學院;高等學校;助力
社區教育起源于19世紀的北歐國家,是指在社區中開發、利用各種教育資源,以社區全體成員為對象,開展旨在提高成員的素質和生活質量,促進成員的全面發展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的教育活動。我國的社區教育始于20世紀八十年代初期,借鑒了如美國、日本等國外社區教育的經驗,從我國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出發,通過設立試點逐步發展起來了。
2015年5月,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在山東青島開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賀信中提出,構建網絡化、數字化、個性化、終身化的教育體系,建設“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學習型社會,培養大批創新人才,是人類共同面臨的重大課題。而社區教育的內涵正與這種“學習型社會”不謀而合,可以為建設學習型社會承擔重任。社區教育不但能為社區居民傳授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社區居民文化素質,還能使社區內居民間的人際關系更加密切,能協助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和社區凝聚力,提高社區居民歸屬感和精神文明水平等。
目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常態,實施終身教育、建設學習型社會應該成為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目標,而加強社區教育能力的問題也應該得到重視。我國社區教育根據各地實際,探索出了幾種具有地方特色的運行模式,主要有以下五種:一是以學校作為社區教育的組織和協調者;二是以街道作為社區教育的組織者和協調者;三是社會各界共同組成協調委員會,對社區教育進行協調和策劃;四是以大型企業為中心的廠區型模式;五是以社區學院為龍頭,通過統籌社區相關機構的教育資源,開展學歷與非學歷教育。
就中山市而言,我市的外來人口比重大約占了城市總人口的一半,“新中山人”面臨著打破地域隔閡、拓寬交友圈、提升自身素質等問題,而我市也提出了青年社區學院、社會組織和社會企業應作為中山市建設樞紐型社會組織的“三駕馬車”。2012年7月,廣東省第一家青年社區學院——中山市黃圃青年社區學院在黃圃鎮理工學校正式成立。在接下來的幾年中,我市24個鎮區都陸續設立了“青年社區學院”,以“青年主體、扎根社區、培育人才、社會創新”為宗旨,以“成就青年、服務社區”為主線,免費為20至40周歲的青年提供各類培訓課程。這些社區學院基本都借鑒了黃圃鎮的模式,但又各具特色。例如西區青年社區學院以貼近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為辦學理念,石岐區以走進社區為辦學模式,東區則與樞紐型社會組織聯動辦學。
筆者認為,我市這種通過社區學院來進行免費的社區教育的模式敢為人先,并已取得一定成績。青年社區學院為青年們提供了學習平臺,使其通過在學院的學習,逐漸打破地域隔膜,擴大了朋友圈,培養了多方面的愛好,提高了自身文化素質。此外,社區學院扎根于基層社區,能有效促進新老中山人之間更加密切地融合,從而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雖然我市的青年社區學院目前處于蓬勃發展的狀態,但也存在著一定問題,如學院宣傳工作較欠缺,了解的群眾尚少,報名上課的信息公布不及時,報名途徑少;師資力量較薄弱,課程種類少,班級數量少,班級人數少,上課時間、地點不夠靈活;各鎮區的社區學院之間經驗交流少,師資也不流通,不能充分發揮各方面的資源整合的優勢等等。如何讓社區學院提高教育水平,得到更好的發展,這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與探索。
一、高校助力社區學院
如今網絡教育興起,不少課程都可以在線學習,如“慕課”,網易公開課等等,那么還有必要開展社區學院這種線下的課堂教學嗎?筆者認為,答案是肯定的。社區學院作為線下課堂學習,不但是必需的,而且還應大力提倡。
因為網絡教育畢竟在形式上是一種無形的課堂,雖然不乏真正求知欲旺盛的學員會在網絡上在線聽課,或者把課程下載下來聽,但由于這種教育形式松散,缺乏約束,幾乎完全是靠學員自己的自覺性來完成的,所以很難保證學習進度,更難堅持完成。另一方面,由于不能和授課老師面對面交流,對于講授的知識的理解可能會打個折扣,也更難得到老師的親自輔導或答疑。因此,社區學院作為一種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還是很受學員歡迎的。學員可以在課堂上得到專業老師親身教授知識,有任何疑問可以當面提出并得到解答,也能及時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學習心得,學習效果會更好,也更容易激發學員的學習興趣。而且社區學院還有請假和評價等機制,還可在完成全部課程后獲得證書和積分。社區學院的這種種便利措施使得學員的學習動力更為充足,更容易堅持學下去直至課程結束。
既然社區教育意義重大,也受到好評,那么其教育水平也必須要與時俱進,才能達到學員和社會的要求。而社區教育想要達到更高水平,擁有更好的發展,就必須整合全社會教育資源,向全社會借力來共同打造一個學習型社會。高等學校作為正規教育的主力軍,擁有較好的師資、教學設備和教學場地等資源,更應擔當起此重任,助力社區教育蓬勃發展。
以我市的青年社區學院為例,據筆者調查,目前黃圃青年社區學院是以黃圃鎮理工學校這所中等職業學校為主導,西區主要是依托某培訓機構辦學,石岐區則是與中山市開放大學合作,而縱觀全市各社區學院,普通高校無論是在教師資源、教學場地還是其他方面的參與程度都是比較低的。
因此,筆者認為,我市的普通高校可以在以下十個方面助力社區教育和社區學院的發展:
第一,提供師資、教學場地和其他設施。
首先,在師資方面,社區學院的教師分為專職教師與兼職教師,因此各社區可充分調動社區內“有學者、有才者、有力者、有閑者”的積極性,從各個渠道充實社區教育師資庫,其中高校便是最大的人才智庫之一。高校可在學校范圍內大力宣傳社區學院,讓有興趣的教師主動報名當社區學院的兼職教師,開設相關課程,并可讓教師邀請優秀的在校學生擔任助教或志愿者,幫忙進行課堂教學、批改作業、進行測驗等。
其次,在教學場地方面,社區可通過有計劃、有組織地引導社區內各類學校、教育培訓機構和各類文化體育設施向居民開放,提高社區教育資源的使用效率。而高校也可設置若干普通教室、語音室、舞蹈室、實驗室、足球場、籃球場、網球場、游泳池或體育館等場地作為社區學院的教學場地,在不影響在校學生的學習的基礎上,尤其是利用寒暑假、周末或節假日期間定時開放給社區學院的學生使用。
再次,在其他設施方面,高校的大會堂、食堂、圖書館、停車場等設施也可在不影響在校師生的學習或生活的情況下,尤其是利用寒暑假、周末或節假日期間定時開放給社區學院的教師和學生使用。
第二,高校教師可與社區學院的專職教師共同制定課程大綱、教案,編寫教材,共同備課,互相傳授和分享授課經驗。高校教師可利用自身教學優勢,與社區學院的專職教師一起根據社區學院學生的實際情況,把各門課程分類,制定課程大綱,有必要時還可以合作編寫教材,進行集體備課,共同編寫教案等,還可適當把學校里的課程資源與社區學院的學生分享,如高校教師發布在網絡平臺上的在線課程等,可介紹社區學院的學生去參與。
第三,高校可根據社區教育的需求培養或培訓相關社區教育的專職教師。高校可利用自身教學與學術優勢,培訓社區學院的專職教師,高校的師范專業也可與社區學院對接,訂單式培養社區教育所需的專職教師,從而實現更高水平的社區教育。
第四,高校可協助社區學院的學生就業。高校在舉辦招聘會時可同時向社區學院的學生開放,并可向企業推薦優秀的社區學院學生,讓社區學院的學生在走出社區學院的課堂后能把學到的知識和技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高校協助社會青年解決就業問題,也能為和諧社會的建設作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第五,高校可與社區學院共同開發遠程教育課程。隨著“互聯網+”的深入發展,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開展現代遠程教育,為更大范圍內教育資源的整合提供了可能,也為全民學習、終身學習搭建了良好的平臺。社區學院可利用網絡這一平臺,與高校的繼續教育學院深入合作,開發一些在線課程,讓更多的群眾受惠,有更多的機會接受遠程教育。
第六,高校可與社區學院合作進行課題研究。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國部分理論工作者參與到了社區教育研究和學術活動中,提出了不少有價值的社區教育理論觀點,促進了社區教育的發展,提升了社區教育的理論水平。在全國各級各類立項課題中,與“社區教育”相關的課題逐年增多。因此,高校各學院的專業教師可與社區學院的專職教師合作,組建教研或科研小組,定期開展學術交流,邀請專家進行點評指導和舉辦專題講座等,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社區教育,以此拓寬高校教師的課題研究范圍,也能提高社區學院的科研水平,使高校和社區學院青年教師的科研創新能力都能得到加強,形成雙贏的良好局面。
第七,高校可與社區學院一起協助相關立法部門健全社區教育法律體系。雖然我國已經出臺了社區教育相關的政策文件,但仍然沒有一部專門的社區教育法規,社區教育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狀態依然存在。因此,為了讓健全的法律法規體系成為社區教育發展的重要保障,高校教師,特別是法律專業的教師可發揮自身優勢,并結合在社區學院授課的親身經驗,協助立法部門對現有規章制度進行系統修正、調整和充實,加快社區教育立法,形成完善的社區教育法律體系。
第八,高校可協助相關部門設立社區教育基金。高校可利用自身影響力,協助相關部門通過多渠道籌集社區教育經費,設立社區教育基金,為社區學院提供經費保障,滿足社區內居民的更多更高需求。
第九,高校可協助社區學院建立老年社區學院。隨著我國老齡化社會的來臨,社區老年教育應得到更多的重視。高校可以與社區合作,在成功創辦青年社區學院的基礎上,創建老年社區學院,開展適合老年人特點的教育和活動,使社區內的長者老有所學,老有所樂,也能促進社區內居民家庭更加和睦,鄰里關系更為和諧。
第十,高校可與社區學院共同進行社區教育實驗成果的推廣與應用。高校可與社區學院合辦社區教育雜志,借鑒并推廣各地發展社區教育的先進經驗與典型案例,并通過舉辦主題論壇講座、共建合作聯盟、結對互幫互助等形式,擴大區域間的交流合作,推動社區教育和學習型社會建設進一步發展。
二、結語
社區教育是面向廣大人民群眾的民生工程,辦好讓群眾滿意的社區教育,不斷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社會各界人士攜手努力。隨著我國社會文化經濟各方面的飛速發展,社區教育必然彰顯出越來越顯著的社會效益,能更有效地促進人與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和國民素質的提高。作為承擔高等教育重任的領軍人物,高等學校理應走出象牙塔,發揮自身優勢,與社區教育攜手積極探索,在教學資源、學員就業、課題研究、完善相關法規、設立社區教育基金、社區老年教育、推廣實驗成果等方面竭盡所能助力社區教育蓬勃發展,為共建學習型社會而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杜戰其,楊斌鑫,高校繼續教育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作用,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6,第18卷,第7期,132-134.
[2]蔣軍康,淺談新常態下農村成校開展老年教育的研究與實踐,寧波社區教育,2015,第1期(總第1期),52-54.
[3]樂傳永,臺灣地區終身教育體系建設的政策脈絡、發展路徑與啟示,廣州社區教育,2016,第1期(總第1期),50-55.
[4]倪海珍,淺談普通高校在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作用,成人教育,2012,第2期(總第301期),53-54.
[5]孟繁軍,發揮高等學校在構建全民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作用,當代教育與實踐研究,2015,第11期,28.
[6]宋凱,姜如星,發揮高等學校在構建終身教育體系中的作用,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O09,第7卷,第5期,42-43.
[7]孫奇琦,陳光耀,提高社區教育資源有效供給的研究與實踐,廣州社區教育,2016,第2期(總第2期),5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