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產教深度融合是民辦高校適應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和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發展的現實路徑和目標追求。當前民辦高校構建產教融合機制必須從宏觀、中觀、微觀三維度出發。宏觀上政府政策引導、學校制度匹配;中觀上立足產業進行專業建設;微觀上結合企業崗位實際需求開展課程改革,多維度實現民辦高校產教深度融合。
關鍵詞:產教融合 民辦高校 機制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6年陜西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產教融合視閾下陜西民辦高校轉型發展的路徑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SGH16H250)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大眾化,民辦高等教育也經歷了快速發展的上升期,學校規模迅速擴大,教師隊伍不斷壯大,管理模式不斷完善。但總體來看,我國民辦高校發展過程中仍然缺乏自己的核心競爭優勢,既不能成為公辦院校那樣的學術型、科研型大學,又不能做到高職院校面向行業對接企業的技術型、應用型學校,而是處于一種非常尷尬的境地:畸形的教學型高校。而這種被動的定位選擇也使民辦高等教育的辦學聲譽很難隨其辦學規模同步提升。一所高校的辦學美譽度應取決于學生、家長、社會(用人單位)三方的評價,而作為民辦高校的學生因其入學成績普遍偏低,對理論課學習缺乏興趣,入學后很多學生對繁重的理論課學習難免產生倦怠情緒,進而對所學專業喪失興趣,不利于其后期的成長與發展。此外,作為學生家長,面對民辦高校相對高昂的學費,如果就業不能達到其預期,也會對民辦高校產生質疑。而對一所高校的最終評價應來源于社會、用人單位的評價,如果民辦高校的學生在就業時即無過硬的理論知識,又無較強的實踐動手能力,也很難滿足用人單位對招聘員工的需要,社會評價自然受到影響。
日益減少的學生總量,以及多樣化的入學選擇,留給民辦高校突破瓶頸,實現另一次跨越式發展的時間已然不多。所以,面對目前的發展困境,民辦高校如何突圍,彰顯其辦學特色就顯的尤為重要。走產教融合之路,成為民辦高校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持續優化和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的必然選擇。如能做到產教深度融合,必然有利于民辦高校培養出適應社會需要的職業化人才;有利于民辦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有利于民辦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有利于民辦高校的跨越式發展并使其真正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實現我國高等教育的多樣性、層次性、創新性。然而在推進產教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民辦高校還是遇到諸多困難,本文就從宏觀、中觀、微觀三維度來探討構建民辦高校產教深度融合的新機制。
一、 宏觀維度:民辦高校產教融合的制度設計
首先,國家政府層面,應出臺相關法律法規的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參與到高校產教深度合作項目中去。比如為企業提供相應稅收優惠、為企業和高校人才相互流動提供便利條件、設計學校科研機構和企業產業直接對接機制、對高校聘用企業人才或企業為高校提供學生實習崗位給予補助等。
其次,發揮行業組織的引導規范作用。由行業協會出面,搭建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平臺。行業協會便于集合企業優勢資源,學校與行業協會對接合作,能更好的實現優勢互補,合作雙贏。
最后,民辦高校要引入市場機制。民辦高校辦學機制靈活,更“接地氣”,從誕生之初就是市場經濟的產物,這是民辦高校的先天優勢。然而隨著民辦高校的發展,引進了大量公辦高校的原管理者作為其管理團隊成員,公辦高校的教授、副教授作為其專業帶頭人,以及公辦高校教師作為其專任代課教師來充實和滿足自身教師管理隊伍的需要。這樣雖有利于民辦高校在短期內實現教師隊伍職稱提升和結構改善,但其引進的教師本身依然來源于高校,對產業、企業并不熟悉,再加上其固有的教學工作模式,對產教融合難免存在認識上的誤區和思想行為上的抵制。所以,民辦高校引進更加靈活的市場機制依然十分必要。比如在用人制度上,民辦高校可以更加靈活,不僅要考慮到教師科研水平、職稱結構,更要為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考取相關職業資格證書創造條件。只有教師深入企業、了解企業,才能更好的推進產教融合。再比如,民辦高校可以和龍頭企業或其他社會盈利性教育集團深入合作,聯合辦學,引進社會優勢資源,加強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等。
二、 中觀維度:民辦高校產教融合的專業建設
學科專業建設是高等學校建設的根基,未來高校之間的競爭必然是專業之間的競爭,專業設置及建設水平直接關系到高校產教融合能否向縱深展開。我國民辦高校辦學歷史較短、辦學經驗不足、人才儲備不足、辦學經費相對有限,與公辦高校相比處于劣勢。因此,民辦高校尤其需要利用優勢實施錯位發展戰略,避免與公辦院校趨同。民辦高校要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增強核心競爭力,走差異化發展道路,專業建設就必須與產業深度融合。
民辦高校專業建設要結合地方特色及本地優勢產業,根據當地經濟發展趨勢,“順勢而為”,立足地方,為地方經濟服務。要做到這一點,首先在專業開設上不能盲目求全,要有舍有取,對接地方需求,深入企業、行業、相關政府機構進行調研,明確地方經濟發展方向,真正以企業需求來設置專業、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也唯有專業對接產業,產教深度融合才可能真正實現。其次,專業改革勢在必行。打破以往專業按知識模塊、按課程平臺設計人才培養方案的思路,切實以提高學生專業實踐能力、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能力為培養重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不能簡單模仿和照搬,要在某一學科或某幾個專業形成自身特色和風格。最后,專業方向的設置一定要突出地方特色,與產業轉型升級相銜接。當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供給側改革穩步推進,而民辦高校通過產教深入融合開展專業建設正是我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的具體體現。
三、 微觀維度:民辦高校產教融合的課程改革
民辦高校要真正實現產教深度融合,關鍵在于教學改革,而最難的是課程建設。民辦高校要繼續向應用型縱深轉變,課程改革是關鍵。應用型人才培養主要是指人才培養規格的變化,相同的專業名稱不同的人才培養規格,其課程結構與內容就要有所不同。在課程建設上要突出應用型,為產教深度融合奠定基礎就必須從崗位倒推教學,強調能力為導向、就業為導向。
要實現以能力為導向:第一是優化和整合教學內容。首先對本門課程學情、社情進行系統分析,據此重新進行課程定位并確定該門課程的人才培養目標。然后對課程內容進行解構和重構。姜大源教授提出的以工作過程系統化進行課程開發對我們課程建設有重要啟發意義,可根據每門課程對應的工作流程作為課程內容序化的參照系,按工作流程順序設計課程模塊和內容,以此達到“重復的是過程不是內容”的效果,使學生能力在重復操作步驟的過程中不斷提升。第二是改變傳統的課程考核方式。希望學生學到什么,首先看考試考什么。課程改革除了課程結構授課內容的改革,必須同時進行考核方式的改革。用考核方式的改革倒逼全體教師參與到課程改革中去。第三是增加實踐性教學環節,突出應用能力的培養。課程建設好壞的最終評價標準是學生是否受益,關鍵不是課上的怎么樣,而是學生能從中學到什么。以往的教學是“講的太多,練的太少,考的太容易”。所以加強實踐環節至關重要。
四、結語
民辦高校要把堅持產教深度融合作為推動教育體制建設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重要策略。宏觀層面上,政府要為產教融合提供良好的外部保障環境,強化行業指導和企業參與,充分發揮其在產教融合中的推動、引導、支持和監督作用。行業協會要在產教融合中發揮能動作用,統籌整合企業資源,以多種形式參與民辦高校人才培養,實現民辦高校與行業協會的優勢互補、雙贏發展。民辦高校要主動圍繞區域經濟和產業發展戰略,引進市場機制,重塑管理戰略,真正把產教深度融合的思想落實到學校管理的各個方面。中觀層面上,以市場需求、就業為導向,不斷優化專業結構,主動調整人才培養方案,創新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在人才培養的各個方面、各個層次和各個環節體現產教深度融合思想,提升專業服務區域產業的能力,增強人才培養的適切性。微觀層面上,立足企業需求、對接崗位能力,按照工作過程系統化思想進行課程改革,真正做到課程體系與產業對接、具體課程與企業對接,為產教深度融合奠定堅實基礎。總之,宏觀維度提供制度保障;中觀維度錨定改革方向;微觀維度夯實改革基礎,三維度下共建民辦高校產教深度融合新機制。
參考文獻:
[1]賴伯年,孟賢軍.基于專業建設基礎上的民辦高校辦學特色培育[J].陜西教育·高教,2011(7-8).
[2]羅汝珍.市場經濟背景下高等職業教育產教融合機制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1).
[3]楊善江.產教融合:產業深度轉型下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必由之路[J].教育與職業,2014(33).
[4]姜大源.工作過程系統化:中國特色的現代職業教育課程開發[J].順德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3).
作者簡介:
楚文靜(1982-),女,陜西興平人,西安培華學院商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