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紀林
摘要:伴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發展,探究式教學模式的引入能讓數學教學的效果更佳,也能在突出學生主體地位的同時,讓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獲得調動,這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能力和發散性思維能力有積極作用。本文主要概述探究式教學在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合理化應用,對提升學生的探究學習意識,深化學生的探究學習理念有較好的影響。
關鍵詞:探究式;高中數學;合理化應用;研究
數學是一門理論性和實踐性較強的學科,所以教學過程中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個性化和教學內容的結合,這樣才能在探究性教學模式凸顯的同時,塑造個性,幫助學生深入的了解數學知識內容,從而以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
一、結合教學內容設置探究情境
高中學生的認知能力經過多年培養已經成長到了很高的程度,因此教師在課堂教學的講解中應當針對學生的特點進行教學內容的設置,創設良好的探究情境,設置清晰的學習目標,讓學生能夠在自主學習當中得到更好的學習效果。在教學情境當中激發學生積極性,引導學生在學習當中對數學知識的潛在規律進行探究。
例如,在學習橢圓相關知識點時,教師要重視學生對定義和標準方程的掌握;重視如何簡化橢圓方程。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使用探究式教學對學生進行引導。教師先利用用磁釘做為基點,利用一根細線畫一個圓,并為學生引導出圓的概念。當學生掌握了圓的基礎知識后,教師便要讓學生以圓的概念為基礎對橢圓概念進行猜想;最后,教師要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利用標準方程的概念對橢圓方程進行簡化。經過對方程兩邊的整理和平方會得到更加簡便的方程式。在這樣的探究性學習當中學生將會對橢圓的知識點有更好地理解,并且還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二、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應用技術正在不斷擴充,這會在客觀上深化數學教學效果,也能在直觀的展示中讓學生更好的了解知識的具象化展示方式。高中數學中的概念知識內容偏于抽象,若教師能通過多媒體的直觀展示法更好的為學生開展教學,相信教學能獲得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就以“雙曲線”教學為例,教師使用現代化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圖片、視頻等直觀內容,更能直觀的展現出雙曲線離心率的變化情況,包括圖像的變化情況,大小的變化過程,然后教師在圖像內容和角度變化中,讓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獲得提升;最后,教師帶領學生進行雙曲線關鍵點的研究,并根據數據進行推斷,使學生能推導出雙曲線的標準方程式。教師在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開設期間,需要關注多媒體技術應用的合理性,在教學中避免過度依賴教學設備,使學生失去自主學習的能力。教學設備僅為教學輔助工具,教師仍需自己親自動手示范,并鼓勵學生結合教師的示范動手操作,在練習紙上面畫出雙曲線,以提升學生的動手探究能力,對于難以用語言概述或者示范耗時費事的內容,教師可借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展示出來,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發展[1]。
三、留有教學空間 延伸探索內容
學生思維能力發展是由外部逐步延伸到內部的活動過程,該過程符合探究學習模式特征的,不但能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更能將探究式學習模式更好的融入到高中數學課堂教學中來,使數學教學質量獲得提升。高中數學教師在教學中需要做好留白,用以激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并借用“留白”的方式進行自身的思維空間拓展,以更好的激發學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能深入、主動的探尋知識內涵,也能更好的了解到高中數學知識的應用價值所在。
譬如,教師在為學生講授“集合與函數”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教師為能深化學生的知識理解能力,可以將章節內容以圖框的形式表述出來,通過探究目標的設置能對本節數學內容系統有較好的認知度,使學生能在學習的時候進行深入思考,探究核心知識內容;然后,教師再次組織學生根據集合的概念進行深入的內容討論,并圍繞集合概念知識內容進行具體的案例說明,在學生對“集合與函數”相關概念有一定認知與了解后,教師需要做好知識內容的梳理與歸納,這樣能在深化學生學習印象的同時,引導學生做好知識的深度學習。總之,教師在教學中合理的借助“空白”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能拓展學生思維能力的同時,也能讓學生具有獨立的思考意識,這樣學生能在學習過程中留有深刻的學習印象[2]。
結束語:
數學是一門抽象性的學科,其中涉及到的概念、公式、圖形都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學生初期理解的時候會存有困難,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深度探究知識內容,鼓勵學生主動學習知識,這樣能避免灌輸式教學模式的引入,讓學生始終處于被動學習地位,并對學生的思維發展產生阻礙。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探究式教學模式的過程中,能在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的同時,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用以培養學生的動手和思維能力,使學生能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并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數學知識內容,這對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有積極的影響。
參考文獻:
[1]王玉峰.高中數學教學中小組合作學習的應用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7 (09):20-21.
[2]李晨曦.激發興趣,走出誤區——綜合高中數學教學探索[J].教育科學:全文版:2016 (0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