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致遠
摘要:促進高職形象設計課程改革能夠有效提高其教學質量和效率。本文從注重課程內容銜接、優化理論課和實踐課教學、突出就業的導向性多個角度對高職形象設計課程的改革進行了思考和分析,希望這些觀點能夠有效促進形象設計行業人才的培養。
關鍵詞:高職院校;形象設計課程;教學改革
引言:
形象設計行業最初源于西方國家,最初是為了影視明星、政治領袖、商界名流等具有形象需求的群體的服務的,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社會人群需要專業的形象設計人才為其提供專業化的指導,其主要工作是為服務對象提供化妝設計、著裝指導、色彩咨詢、攝影形象指導、體態語言表達指導等。
1在高職形象設計課程改革中注重課程內容銜接
促進高職院校形象設計課程改革,確立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打破專業基礎課程設置的界限,統籌社會資源和院校資源,構建完備的形象設計教學內容體系,促進形象設計課程不同教學階段和內容的有序銜接,避免授課內容的重復。在學生熟練掌握形象設計基礎理論知識和基本化妝技巧的基礎上,提高學生對診斷工具使用的熟練度,強化個人形象設計診斷的準確性和匹配性,并通過實踐聯系明確不同人群的氣質診斷和綜合分析,獲得合理的診斷結果。最后還要注重培養學生配飾色彩搭配和款式搭配的技巧,使高職院校學生能夠在具體的實踐操作中準確的把握不同時期的流行元素,獲得整理衣櫥和陪同購物的技巧,以不斷提高自身的人力素養。通過強化教學內容的層次性、階梯型和銜接性,能夠在循序漸進過程中促進高職院校學生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的雙重增長,促進專業理論和實踐操作的系統性和規范性,有利于知識的融會貫通,提高學科教學的質量和效率,促進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從而為社會提供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1]。
2在高職形象設計課程改革中優化理論課的教學
優化形象設計理論課教學,能夠有效夯實高職院校學生的專業知識基礎,促進學生學科知識體系的完善,從而為實操演練活動奠定堅實的基礎。高職院校形象設計課程的教學難點在于,形象設計本身的理論體系較為復雜,涉及多種設計流派和設計理念,對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傳統僵化的“灌輸型”教學模式和枯燥乏味的教學氛圍,極易打消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熱情,導致求知欲和探索欲的缺失。因而,在教學改革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調整自身的角色定位,突出高職院校在形象設計課程中的主體性地位,增強授課方式的靈活性和變通性,強化師生互動和生生互動,放手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探究,引導學生主動的參與到學科教學之中。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對教學重難點、關鍵詞以及易混淆點的總結歸納,幫助學生引導知識脈絡和理論體系,形成清晰的學習思路,對于學生在交流中暴露出來的問題,教師要及時予以糾正和解釋,以促進學生認知結構的同化、順應和平衡。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針對相關知識點設計相應的專題課程,讓學生自主查閱文獻資料,充分發揮自身的創造性思維,從多個角度、層面和路徑探索問題空間,提出多種多樣的觀點和看法,在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同時,為教師帶來意想不到的靈感和創意,從而進一步推動課程調整和改革。
3在高職形象設計課程改革中強化實踐課的教學
重視實踐課程的價值和作用,合理調整其在形象設計人才培養方案中的權重,能夠有效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首先,高職院校完善形象設計實踐課的基礎設施配置,增加必要的授課工具。例如,在形象設計的診斷中,需要配置專業的教學教師,并準備充分的專業色布、服飾配飾等授課工具以幫助學生判斷不同人群的風格類型。此外,在實踐課程規劃和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充分考慮社會需要和市場需求對教學改革影響,基于形象設計行業的服務主體,聘請不同年齡和性別的形象設計模特,讓學生在實例教學的情境下,落實對不同特征人群的分析和診斷,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踐經驗,從而為后續的實操訓練奠定基礎。其次,高職院校要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現狀和變化規律,調整服飾搭配和陪同購物課程的授課方式和方法,進行有針對性的課程設計和教學引導,例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調整授課地點和方法,通過制定服裝品牌的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為教學模特選擇職場、休閑、約會等不同場景的服飾和配飾,最后通過照片和視頻的方式進行展示,在此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繼續進行難點討論和經驗分享,并進行專業性的總結和點撥,以提高學生對相關知識點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
4在高職形象設計課程改革中突出就業的導向性
突出高職院校形象設計課程的就業導向性,能夠有效促進職業院校教育與社會需求的雙向銜接,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實操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首先,高職院校要積極落實與校外企業之間的合作,構建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和現代學徒制為主的實訓培養模式,讓學生具體的實習過程中提高自身的形象設計能力。例如,近期,遼寧現代服務職業技術學院與麗都晶雅化妝品公司簽訂了校企合作協議,在形象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規劃上,雙方在專業建設、師資培訓、教材研發、學生頂崗實習等方面開展了密切的合作,以促進優勢互補和互惠共贏,為藝術設計學院的學生提供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其次,高職院校要及時發布關于形象設計的競賽信息,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校內外的形象設計競賽,為其提供專業的參賽指導,并為獲獎學生提供相應的物質和精神獎勵,讓學生參賽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社會競爭力,促進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以更好的滿足社會需要。最后,高職院校還可以將考取中國形象設計師資格證納入到人才培養方案之中,引導學生自主自愿的報考相應的考試,獲得專業資格證書,以提高應屆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2]。
結論:
綜上所述,我國的形象設計行業起步較晚,但是社會需求加大,為了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的認識和要求,高職院校的形象設計課程需要教學內容的銜接性,優化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教學方法,突出教學的就業導向性,以增強學生的人力資本,滿足社會需要和行業需求。
參考文獻:
[1]劉英東.“專業轉型”理念下“人物形象設計”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運動,2018 (11):65-67.
[2]趙宇.探索職業院校形象設計實驗實訓課程改革與實踐[J].知識文庫,2018 (06):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