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曄,吳冠豪
(清華大學 精密儀器系,北京100084)
高校就業工作應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堅持服務國家,深度參與國家各項重要戰略。重點加強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到基層和人民中去建功立業的價值導向、投身創新創業的時代責任,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
一是堅持基層就業大方向,引導和鼓勵畢業生到基層工作。基層迫切需要高素質人才,是畢業生成長成才的重要平臺,也是吸納畢業生就業的大空間。精儀系多措并舉,通過加強思政教育、組織實施好基層選調工作、發揮民營企業“就業容納器”作用,引導畢業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成才觀,暢通畢業生到基層就業的渠道。近兩年主動組織恒潤科技、中興通訊、靈犀微光、韶音科技等多家專業對口的民營企業舉辦專場招聘宣講會;2017屆畢業生中,有8人選調至青海、江蘇、河北等省份公共部門就業,比例近10%;碩士生就業的專業相關比例高達100%。
二是服務國防現代化建設,鼓勵優秀大學生投身軍營報效祖國。自2000年招收第一批國防定向生以來,至今共培養了16屆國防定向生,在此期間涌現出一大批先進國防生集體和個人,扎根基層、服務祖國邊疆的優秀畢業生層出不窮。同時響應國家號召,對大學新生、在校生、畢業生等不同群體廣泛開展宣傳動員,落實好退役大學生士兵專項研究生招生計劃及學費資助、復學升學等優惠政策,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征兵的數量和質量。
三是匯聚創新創業新動能,鼓勵畢業生創業帶動就業。一方面,從課程建設上促進通識課、專業課與創新創業教育有機融合,推動教師把最新研究成果融入課堂教學;強化創新創業實踐,促進產學研用緊密結合,增強學生的創業意識、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另一方面,積極創造有利于學生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通過邀請創業校友返校交流、設置創業校友導師等方式提供就業指導、政策咨詢、創業培訓等方面的幫助。近些年涌現出邱虹云、李一帆、王昊、畢瀅等一批成功的年輕創業者,清華科技園啟迪創業孵化器中一大批創業項目里都可以看到精儀學子的身影;2017年“五四”期間給李克強總理寫信的清華學生創客空間協會創始人畢瀅及一大批骨干都是精儀系的優秀“創客”代表。
四是加強國際化人才培養和就業指導服務,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動員,積極開拓就業新領域,推送更多畢業生到國際組織實習任職,如一名擬于2018年1月畢業的博士生將赴全球能源互聯網發展合作組織任職。
五是圍繞“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等重大發展戰略主動對接人才需求,向國家重點行業、重點地區輸送畢業生。精儀系2017屆畢業生就業重點率達67.8%,京外就業率高達71.3%,其中到東北部、西部就業率為21.8%,體現了國家重點行業對我系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檢驗了精儀系就業工作的科學性和有效性。
十九大報告中強調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應堅持就業優先戰略和積極就業政策,提高就業質量,打造服務保障新格局,廣泛應用“互聯網+就業”新模式,提供精準指導服務,搭建優質服務平臺,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
一是信息精準。通過分階段摸排畢業生求職意愿,細致全面地了解每一位畢業生的求職狀況,注意與用人單位崗位需求相結合,開展精準就業對接,努力推動信息化與就業管理的高質量融合。同時,針對畢業生在專業、求職地域等方面的不同特點和需求進行智能化供需匹配,充分發揮校園招聘的主體作用,持續開展各類招聘活動,幫助畢業生落實就業崗位。
二是匹配精準。著眼經濟社會發展大趨勢,適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不同行業的人才需求,將學生就業工作與職業引導及學校培養“學術大師、興業英才、治國棟梁、強軍之將”的人才目標緊密結合。在就業資源的匹配上,精儀系一直保持了與專業對口的重點單位的友好合作,從就業實踐、招聘會、項目合作等形式上為學生提供自然接觸、逐步了解“畢業可以去哪兒”的機會。
三是推送精準。樹立“及時、準確、全覆蓋”的工作思路,利用畢業申請、就業動員會、就業咨詢等多種機會,努力做到在就業季開始之初與每一個畢業生進行一次面對面的溝通,做到對畢業生的就業方向心中有數,以便定向、定點推薦優秀學生去重點單位就業。通過郵件、微信等手段,分類別、分主體地及時推送就業信息,開展個性化定制服務,為畢業生送崗位、送政策、送指導。切實做好困難群體畢業生就業幫扶,“扶上馬,走一程”,實行動態管理,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就業。
四是統計精準。就業狀況統計是做好畢業生就業的基礎工作,也是精準幫扶就業困難畢業生的重要依據,重點做好有就業意愿尚未就業畢業生、暫不就業畢業生的統計工作。通過對就業指標的統計研究,不斷探索學生就業特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每年度精儀系都要撰寫《精儀系畢業生就業分析報告》,全面總結和分析當年本系就業工作和畢業生質量,將其做為開展學生培養工作的重要參考;通過調研分析工科院系就業狀況,對就業引導、輔導及反饋機制體系進行深入研究,提出如何正確、有效地塑造畢業生的擇業觀,引導畢業生不忘初心。
新時代,高校應充分整合育人資源條件,提供全方位就業服務,完善職業教育和培訓體系,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促進畢業生多渠道就業創業,注重人才培養的持續性,實現就業工作內涵式發展,為學生實現人生出彩搭建舞臺。
一是以“六類課堂”為核心載體,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完善產學研用結合的協同育人模式。構建覆蓋課堂、校園、國內、國際、網絡、成長社區的六類課堂,動員全系教師積極參與“三位一體”育人工作的各環節,為學生多元化、個性化的成長成才搭建平臺,并通過具體的人才培養舉措使之落實并發揮實效。以“本研貫通”理念持續性開展職業規劃和就業引導工作,通過開設專業通識課程、實施“精育英才計劃”本科生導師制、建設科技創新交流平臺、開展專業技術實踐等方式,培養學生對于專業領域的興趣,激發學生在工程領域繼續深造的志向。重視學生工作隊伍的高標準建設,從副高職稱以上教師中選拔學生組和研工組組長,從教學科研一線的骨干教師中選聘班主任、科協輔導教師。
二是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出發點,結合專業、行業的教育,廣泛開展多元化、個性化的職業輔導活動,幫助畢業生積極主動就業創業。通過舉辦畢業生就業動員會、經驗交流分享會、畢業生座談會等職業生涯教育活動,以及簡歷與面試技巧輔導、一對一個體咨詢服務等求職技巧培訓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做出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提高求職能力和就業競爭能力。通過將黨團日活動與就業實踐有機結合,強化思政教育,使學生切身體會到“祖國至上,人民為先,事業為重”的擇業價值觀的意義。此外,以系就業工作領導小組為核心,邀請教師、學生、校友及行業專家成立“精儀系職業發展指導委員會”,進一步發揮院系在就業工作中的主體作用,完善學生職業發展教育和就業創業支持體系,擴大學校和用人單位的聯系與合作渠道。
三是注重學術型與應用型并舉,強化實踐教學,積極推進校企合作,鼓勵畢業生到京外地區及專業相關的重點民營企業就業,實現就業模式向多元化、跨專業、綜合型發展。通過開展一系列專業技術實踐和社會實踐,鍛煉學生在實際工作崗位中的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切實提高專業基礎,促進職業思考,加強職業生涯教育和全面素質培養。近兩年組織開展了赴長春光機所、中國西南電子設備研究所、航天五院、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啟迪、中心通訊等20余次實踐活動。此外,持續推進博士生必修實踐系級基地建設工作,已陸續成立了中物院激光聚變研究中心、北京遙測技術研究所、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山東東儀、深圳光啟、浙江諾爾康等十余家與專業緊密聯系的重點單位實踐基地,為博士生提供了了解國情的窗口、奉獻社會的平臺、自我鍛煉的機會和未來就業的引導。
四是充分利用系友資源,發揮系友在就業引導中的重要作用。精儀系非常重視系友資源,每年積極組織系友訪談、系友座談等系列活動,一方面搭建了溝通橋梁,系友在結合自身經歷分享經驗、與學生深入交流互動的同時,也能夠更加充分真實地了解學科領域內的行業需求;另一方面也充分發揮校友在就業引導工作中的榜樣作用,同時為同學們提供與自身專業對口的就業機會與幫助。此外,邀請杰出系友擔任“領軍計劃”“拔尖計劃”學生的校外導師,為這些優秀學生配備從事專業領域的杰出系友擔任校外導師,指導同學們職業生涯規劃,促使學生在鍛煉專業能力之上能夠志存高遠,成為國家、社會高層次的有用之才。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育人工作者應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關心和愛護青年學生,幫助和引導他們更好成長,樹立服務新時代的報國志向,譜寫允公允能的無悔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