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志遠,張榮興,于欽明,楊玉赫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150040)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將發展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帶動了社會的高速發展和技術的日新月異。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使得社會對于人才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不積極進取就會被淘汰已成為必然規律。作為向社會輸送人才的主力軍,高校也在逐漸適應社會的變化,不斷進行改革。大學生不再是以往只管讀書拿到文憑,畢業后就會被很多企業爭搶,而是變成了需要在大學期間不斷投簡歷、面試,才可能獲得一份好的工作。市場對于人才的供求平衡發生了變化,以往是需過于供,現在是供過于需。特別是一些待遇相對較好的工作更加如此。社會要求必須改變觀念,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學校而言,都應該重視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學生進入大學,就要對自己的職業有一個規劃,要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以后想要干什么,從而在大學期間有針對性地學習。經過大學的歷練,會讓學生在畢業以后,比沒有進行過職業生涯規劃的人在事業上走得更遠。
第一,關于知識經濟。所謂知識經濟,就是在社會發展過程中,知識成為了主導,發揮著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以知識為主導和主要推動力的產業也成為社會的主導產業。在知識經濟時代,高素質的人才和知識是社會最需要的,人才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動力。在這個時代,資源的利用會更加智力化,資產的投入會更加無形,對知識的利用也會形成產業化,高新技術產業成為社會的支柱產業,社會經濟的發展更加具有可持續性,社會的經濟也更加全球化,企業的發展會朝著虛擬化的方向發展,個人的收入差距會不斷擴大等等,這些就是知識經濟的鮮明特征[1]。
第二,關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具體是指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結合自己對于專業的認識、對于自己興趣愛好的認識,在自己能力認識的基礎上,對自己未來所要從事的職業提出一個初步的想法,并且在確定自己的想法之后能夠付諸行動去學習相關方面的知識。同時,對自己想要從事的工作應具備的能力有一個大概的了解,在大學期間有意識地鍛煉、提高這方面的能力,以提前模擬進行工作的狀態,為自己以后能夠更好更快地找到相關工作打下基礎。大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目的不僅僅是能夠更好地、更快地投入到工作中,也能夠加深對于自己的認識,能夠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2]。
第三,關于知識經濟時代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首先,大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做好職業規劃,可以很好地避免在真正找工作的時候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自己具體能夠做什么,究竟什么工作才真正適合自己,什么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工作,以及未來想要從事的職業是什么。假如能夠提前做好規劃,那么這些問題就不再是問題。其次,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使得他們在大學期間就開始學習在未來工作中需要具備的知識,提升個人能力,讓他們比起其他沒有做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人更加具有競爭力,能夠更快地適應企業的需要。再次,對于大學生來說,及早做好職業生涯規劃,能夠使得他們可以按照自己的特點和愛好去從事相關的工作,避免一窩蜂地找工作,使得社會的人力資源形成更合理的分配[3]。
知識經濟時代對于人才的綜合素養的要求更高,這就更加需要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做好自己的職業規劃。現在很多大學都開設了相關的課程,但是在真正實施的過程中還是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下面我們來進行具體的闡述。
第一,自我評價和職業發展期望過高。調查發現,很多學生在做職業人生規劃的時候完全不切合實際,對于自己的個人評價過高,而且對于未來的期望也過高。很多人希望在幾年之內年薪幾十萬甚至百萬,而且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往往只偏向于一線城市。這種做法可能確實會對規劃的制定有促進作用,能夠迫使自己為了實現目標而努力奮斗。但是也有一些人完全不會行動,只是盲目地設定目標,這樣的職業規劃將無法發揮作用。
第二,對職業世界缺乏理性認識。目前一個很現實的情況就是,很多大學生對于職業的認識基本是很感性的,就是通過其他人的講解,或者是基于從各種媒體知曉的對某種職業產生的興趣來認識該職業。這種認知是不理性的,對于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沒有切身的體驗,也就不能很好地按照職業的需要去學習,目標性不強,這樣的職業生涯規劃效果就不會太好。
第三,職業路徑設計不切合實際。很多學生在做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為了將來就業面能夠更寬,將職業設定劃分成很多種,可是這些劃分出來的職業基本上沒有什么關聯,學生也沒有過多的精力去培養自己所有職業的能力,這就會使得職業規劃沒有真正的核心。另外,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時候,很多學生會把考取碩士或博士研究生,繼續深造作為一種職業規劃。其實繼續深造學習不能算做一種職業,所以不屬于職業生涯規劃范疇。
第四,職業生涯的理念沒有普及。現在很多高校已逐漸認識到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是認識歸認識,在中國所有的高校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還遠遠沒有做到。這就使得很多沒有開設這門課程的學校的學生對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完全沒有了解,也就無從談起做職業生涯規劃。而那些已經開設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高校,也對該課程不是很重視,大多是一副應付的態度,所以造成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缺乏感悟和了解。
由前文我們可以看到,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存在不少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制約著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學生該如何有效地進行職業生涯規劃,從而在大學期間不斷培養自己的能力,進而成為一個滿足知識經濟時代發展需要的高素質人才?對此,筆者提出幾點對策。
第一,普及職業理念,讓大學生養成正確的職業生涯觀念。在學生進入大學之前就可以接觸相關的職業理論,進入大學之后,教師在講授專業課程的時候,可以有意識地幫助學生樹立職業觀念,引導學生進行帶有職業目標的理論學習。在大學,學校要培養學生樹立以下的職業觀念。首先,制定職業生涯規劃要切合實際;其次,大學生已經成年,要對自己以后的人生負責;再次,在進行職業規劃的時候要與自己的能力和特點相結合;最后,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不是人生規劃的結束,而是開始。
第二,豐富個人職業生涯發展方式,幫助大學生了解自我。讓大學生真正做到充分了解自我,因為自我認知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石。這能夠保證職業生涯發展成功,能夠讓自我的潛能在職業生涯發展的歷程中得到有效的發揮與運用。同時,針對社會的變遷與工作環境的改變,在工作與需求之間作最適當的選擇與調整。要做到兼顧個人與社會的需要,保持積極進取、不懈的生活態度,以此來不斷豐富生活內涵,加強自己的生活素質[4]。
社會在發展、技術在進步,在知識經濟時代這個背景下,對于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對于人才的綜合素養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這需要大學生在進入大學的時候就有一個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結合自身特點以及興趣愛好來探求適合自己未來發展的職位業。在制定職業生涯規劃之后,學生就可以依據職業規劃來進行相關知識的學習和能力鍛煉,這樣才能夠更好地適應知識經濟的到來。雖然各高校已經意識到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性,但是在實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的問題,這就需要學生以及高校共同努力,以培養出更加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
[1]陳華.試論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6,(5).
[2]王玨.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J].機械職業教育,2005,(6).
[3]楊國全.“教育主導作用”辯析——對教育學一個基本命題的思考[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6).
[4]尚德榮.怎樣設計自己的職業生涯[J].中國勞動,20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