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景華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生活化理念逐漸滲透于教學實踐中,而根據“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指導,對教學過程進行設計也是教學改革的重要體現。基于此,根據新課程改革的要求,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踐探究生活化教學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新課程改革;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策略
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提出了生活化教育理論,他曾說:“生活教育是生活原有,生活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的意義。”基于此,從生活中提煉教育價值,在教育中滲透生活意義,則是生活化教育的本質體現。數學來源于生活,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由于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單純的語言邏輯講解很難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因此,結合教育實踐需要,滲透生活化理念則是提高教學質量的必然選擇。在小學教學實踐中,生活化教學設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設計生活化教學目標,促進學生的情感發展
教學目標規劃著教學實踐方向,在小學數學實踐中,教師應堅持學生的主體地位,打破過于書面化的教學目標表達,讓數學學習目標回歸生活,更加貼近小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生活化的學習目標指導下實現知識、情感、意識、能力的全面發展。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時間”的教學設計中,教師不僅要為學生安排時、分、秒之間單位轉換的基礎知識,還應該結合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討論學會初步認識時間,并培養珍惜時間、遵守時間的意識。
二、滲透生活化教學內容,豐富數學課程資源
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該重新認識教材的價值。教材是課堂知識傳遞的載體,但是在教學實踐中,教師的主要職責是運用教材,而非教教材。基于此,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中的生活素材,突破教材中的文字局限,為學生提供更加豐富、生動的課程資源。隨著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教師對于小學數學教材中生活素材的挖掘、提煉更加便捷,例如,在“圖形拼接”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動畫將生活中的常見事物逐漸抽象成具體的圖形,并利用動畫播放實現圖形的切割、拼接等操作,從而讓學生在直觀的視覺體驗中強化知識理解。
三、創設生活化教學情境,強化知識的理解與吸收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小學生的社會經驗有限,生活則是情境構建最主要的情感來源。因此,在生活化教學理念的指導下,教師應將生活化情境創設作為引導學生知識學習與情感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例如,在“認識人民幣”的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從購物情境出發,引導學生在買賣中認識貨幣幣值,并逐漸掌握不同幣值之間的轉換關系。
四、完善生活化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教學是一個完成的過程,而不是單純的結果。在傳統教學實踐中,學校、教師、家長均將教學的關注點放在了學習結果上,而忽視了學生在過程中的體驗,這樣的教學誤區違背了教育的本質,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十分不利。因此,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注重對教學過程的設計。依據生活化理念,從生活經驗出發,對數學課堂環節以及課下自主學習過程進行指導,讓學生在獲取知識之外,實現生活能力的提升以及人格情感的發展,而這對于提升學生未來的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五、滲透生活化交往細節,促進教學溝通與交流
課堂教學是教學主客體之間相互交流與溝通的過程。由于生活條件的改善,一些小學生在與人交往互動中存在一定的誤區,使得其生活交際能力不足,并影響了師生、學生關系的建立。針對此,在生活化理念的指導下,小學數學教師應從生活細節出發,為學生創設自主交流的情境,例如,在“長度單位”的教學設計中,引入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在測量生活中常見物品的長度的過程中,提高合作能力,并逐漸理解互動溝通在生活、學習中的重要意義。
六、安排生活化數學作業,提高學生知識應用能力
作業是鞏固課堂知識的必要環節,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課后生活實際,優化作業內容,調整書面練習與實踐探索的結構,多一些開放式、實踐性、生活化的作業,如鼓勵學生搜集家庭中的購物小票,并做好簡單的統計分析;利用電子秤測量不同水果的重量,并形成報告;利用生活材料制作平行四邊形;利用七巧板進行創意圖形拼接等。讓學生能夠在生活貼近生活的作業安排中,提高自主鞏固知識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左小莉.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分析研究[J].才智,2018(3):147.
[2]范士鋒,張靜.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J].中國校外教育,2017(20):83.
[3]吳雅芳.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模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