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芳
(作者系青島大學師范學院學前教育系副教授)
芬蘭高度重視學前教育。他們認為,學前教育是孩子生命中的重要階段,教育者應提供有效的學習支持,完善有助于孩子未來成長、發展、學習的這一前提條件。為推動高質量學前教育的實施,芬蘭非常關注國家學前教育核心課程的制定和修改,重視兒童橫貫能力的培養,以幫助孩子做好入學準備,奠定扎實學習基礎。
面對信息時代對創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芬蘭在2014年的《國家學前教育核心課程》中首次提出了培養“橫貫能力”的教育目標。橫貫能力屬于綜合素養的范疇,是由知識、技能、價值觀、態度和意愿共同組成的,主要分為六種:思考和學習能力;文化辨認、互動和自我表達能力;自我照顧、日常生活能力;多元識讀能力;運用信息與通信技術的能力;參與、融入社群的能力。橫貫能力跨越了傳統學科知識的邊界,可以把不同領域的知識、技能聯系在一起綜合運用,是現在和未來成長、學習、工作、參加公民活動的先決條件。基于此種認識,傳統的以學科為基礎的學習內容被替換,取而代之的是對校園文化、學習環境、教育原則和支持方式的詳細表述。至此,課程中“知識”的邏輯已經讓步于“能力”的邏輯、“素養”的邏輯。
但是,這種變化并不意味著芬蘭學前教育中放棄了知識的學習。相反,他們創新性地將學習領域知識和技能的目標與培養橫貫能力的目標結合在一起,提出了五項“聯合目標”——即“多元表達”“豐富的語言世界”“我和我們的社區”“探索環境并與之互動”和“我的成長和發展”,用以指導教師的教學實踐。比如,“多元表達”目標下,可以借助音樂、視覺藝術、手工、身體運動、口頭表達促進兒童自我表達能力、文化識讀能力以及參與和融入能力的發展;“探索環境并與之互動”目標下,可以借助數學、日常科學技術和自然教育發展兒童的思考和學習能力、多元識讀能力等等。
為了落實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這種精神,芬蘭學前班的教學中已經開始嘗試進行“現象教學”。這種教學方式與我國幼兒園的主題教學、小學的研究性學習有異曲同工之處,強調孩子圍繞著一個有價值的學習主題,綜合運用各種知識去進行探究。沃瑞克森日托中心的園長告訴我們,他們為學前班孩子組織的“森林活動”就是一種現象教學。孩子每天都會在森林里待上兩個小時,可以撿拾木棒搭建小屋,可以和同伴競賽爬坡,可以大聲歌唱,也可以采摘漿果和蘑菇,體驗天氣變化……在這種活動中,孩子增強了學習興趣和探究意識,各種能力也隨之得以全面的運用和發展。阿來科森泰瑞小學中的學前班則開展了“朋友節”的活動。孩子們為朋友設計各種各樣的禮物,唱一首好聽的歌、寫一首美妙的詩歌送給朋友,還要大膽地請求參與活動的陌生成年人,為他們的朋友寫下祝福的話語……看似簡單普通的朋友節,其實需要孩子的多種能力參與:表達能力、互動能力、思考能力等等。
2014年,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也頒布了針對1-9年級的《國家基礎教育核心課程》,其中的“橫貫能力”培養目標與學前班遙相呼應,一脈相承;現象教學也是其十分強調的新型學習方式。因此,在學前班培養“橫貫能力”、進行“現象教學”實際上有著十分明確的目的,那就是盡最大努力夯實孩子入小學后順利學習和發展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