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雪
摘要:軍民融合水平評估關系到軍民融合效果的檢視與相關策略制定,依據指標構建原則和實際政策,建立評價指標體系框架;再根據指標特點選取層次分析法,對決策問題分層并分解為若干個三級指標,運用模糊量化方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最終得到量化決策,為評估融合水平和優化融合策略提供參考。
關鍵詞:軍民融合;評估指標;融合水平
一、引言
軍民融合是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戰略依托。從經濟學角度講,推進軍民融合發展,實際上是國防和軍隊建設資源配置方式的轉變,充分利用軍隊和地方的優勢,實現整個國家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了解軍民融合的內涵,合理構建和分析評估指標,測度軍民融合發展水平,摸清軍民融合發展現狀、融合方式、融合領域、融合效果等問題,利于準確把握軍民融合發展規律,制定相應政策措施,提升軍民融合水平。
二、軍民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標構建
根據科學全面性、可操作性、定性和定量相結合、引導性等原則,結合國家軍民融合相關政策和已有成果,初步確立軍民融合發展水平評估指標體系,詳見表1。
融合廣度,主要指區域在多大范圍內實現軍民融合及融合的規模、參與度、共享度及通用度等。融合深度,主要指區域內國防建設利用經濟社會資源的能力。融合效果,通過地方的經濟效益、軍工企業的競爭力體現,主要評估軍民融合對地方經濟發展和軍工企業競爭力的影響與貢獻。
三、基于層次分析法的指標權重確定及分析
軍民融合廣度/深度/效果水平:A/B/C=∑Wik·Pik。廣度、深度、效果三個一級指標彼此聯系緊密,在計算綜合水平Z的時候,本文將三個指標視為同等重要即權重相同,則綜合水平Z=(A+B+C)/3(式1)。
(一)構建層次結構模型
融合深度B、融合效果C的層次結構模型,根據表1同理構建。
(二)構造判斷矩陣及一致性檢驗
數據收集方式為專家打分法。根據已經構建的模型,在yaahp軟件中導出指標體系調查問卷表分發給軍民融合領域專家,然后將各位專家的評分輸入,將采集到的第一手數據統計整理后,做T檢驗顯著,每一項取平均值,驗證假設均值有效后,輸入每個備選方案層的指標分數,構造判斷矩陣。導出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如下。
民參軍規模和實力A2、軍民資源共享程度A3等其他A、B、C類各二級指標的判斷矩陣同理得到,將一致性比例和對總目標的權重列出,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的一致性通過層次分析軟件計算出來,均小于0.1,通過一致性檢驗,即通過判斷矩陣計算出的各指標權重覺有較高可信性。
(三)層次總排序與結論
將以上分析綜合起來,在yaahp中計算得到各層次指標的權重。
從表3看,軍民資源共享程度、民參軍規模和實力兩項二級指標比重較高,均超過35%,二者合起來達到75%左右;其中民參軍規模和實力中的“民用單位軍品科研投入金額比例”、“民用單位科研人員參與軍品科研比例”對融合廣度的權重超過10%,軍民資源共享程度中的“軍工企業和民用單位共同研發投入”權重超過20%。
從表4看,軍民融合創新程度、軍隊人才社會化兩項權重合起來超過80%,其中,軍民融合創新程度權重最大,超過一半;軍民融合創新程度中的“軍民科技融合投資額”、“軍民通用專利知識產權數量”對融合深度的貢獻較大,分別為26%、14%;軍隊人才社會化中的“地方高校培養軍隊人才數量”權重超過15%。
從表5看,地方的經濟效益、軍工企業的競爭力各自參半,三級指標 “軍民兩用技術主導的產業增加值對GDP的貢獻率”、“軍民融合產業園、示范園項目投入產出比率”強調軍民兩用技術的貢獻、融合項目的投入產出;三級指標“軍工企業單位增加值的專利量”、“軍工企業成本費用利潤率”強調知識產權的貢獻、利潤率。
各級指標的權重已經確定,決策者可根據各指標的權重,參考決策財力投入方向、投入大小等;也可根據權重大小,運用合適的模型,計算出融合廣度A、融合深度B、融合效果C的水平,本文將融合廣度、融合深度、融合效果視為同樣重要,則軍民融合綜合水平可以根據式(1)計算得到。
由于軍用產品與技術的保密性和安全性,部分指標具有不確定性,選擇層次分析法將定性指標進行模糊量化并確定權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決策的科學性,但也存在一定局限。兩兩比較打分是通過收集專家評分并處理后的結果,專家評分也是基于已有經驗,應盡可能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增加樣本數據,多次驗證。此外,影響軍民融合發展的因素很多,層次分類可能不夠全面科學,各指標間也可能存在關聯性,應根據實際情況不斷調整。
四、相關建議
(一)健全軍民融合制度法律
一是健全軍民融合統籌管理體制。2017年成立的中央軍民融合發展委員會,是軍民融合發展重大問題的決策和議事協調機構,完善的管理體系尚未形成,應打破軍地部門間的利益壁壘,統一領導,合理分工,實現軍民融合項目建立、推進、管理、監督、評估等過程的流程化管理。二是健全相關法律法規體系。我國雖相繼頒布實施《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管理條例》、《關于建立和完善軍民結合寓軍于民武器裝備科研生產體系的若干意見》等條例意見,但尚未建立關于軍民融合的基本法律,應制定實施關于軍民融合發展的法律,讓軍民融合發展有法可依。
(二)優化資源互相轉移渠道
一是優化軍品研發準入流程。優化軍品研發生產準入許可流程,對軍品研發設定密級,根據密級確定民企準入審批機制和管理追蹤機制,為民用單位科研投入提供良好環境。二是提高軍民技術通用水平。統一規劃,考慮不同保密級別軍民領域的需求,制定軍民通用或易于轉換的標準,關注國際先進技術標準,提高兩用技術的通用性和時代性。三是完善國防知識產權制度。完善國防知識產權和專利相應的法律,保護國防知識產權,促進國防知識產權民用化,構建合理的轉移利益分享機制,發揮軍民通用專利和知識產權力量。四是推進軍隊聯合人才培養。對于武器裝備科研技術人才,應雙向合作,從地方科研院所引進高技術專業人才,依托軍隊單位進行培訓,聯合培養;對于軍隊特有人才,以軍事教育為主;對于后勤通用專業人才,以國民教育為主。
(三)加大財稅金融扶持力度
一是增加對軍民融合發展專項資金的財政撥款,鼓勵軍工企業、民參軍企業進行重大基礎研究和先進技術研發。給予融合企業稅收優惠政策,降低生產研發成本。二是建立專項基金,為軍民融合項目提供無息或低息貸款,降低融資成本;同時利用國防科技和專利成果等融資,為軍民融合創新提供金融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健,徐小華.軍民融合評價指標體系初探[J].中國國防經濟,2008(04).
[2]陳曉和,等.基于演化博弈的軍民融合資源共享機制[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11(11).
[3]畢京京,肖冬松.中國軍民融合發展報告2016[M].國防大學出版社,2017.
[4]杜人淮.國防工業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多維網絡系統及其構建[J].軍事經濟研究,2015(06).
(作者單位:陸軍勤務學院國防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