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世滿

摘 要:學生在小學階段會有無數的問題去激發他們的思維。而對于小學數學課堂,提問作為一種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常常貫穿整個課堂的始終,它在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引導學生開展有效的學習活動,檢查學生學習的效果等方面起到的促進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有效的問題表現為能吸引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和引發學生進行數學思考。作為一線教師,如何能夠設計出有效的問題,讓問題問在點子上,借以促進高效課堂的形成呢?認為有效的提問應該體現平等性、數學性、現實性、趣味性、挑戰性。
關鍵詞:有效提問;平等性;數學性;生活性;趣味性;挑戰性
一、有效的提問應體現平等性
改變學生的學習狀態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學生的學習過程以及情感、態度、價值觀、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是教學中最重要的幾點。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必須創設民主、平等、友好、合作的師生關系和愉悅和諧的學習氛圍。只有在這種師生、生生平等的課堂中,學生的心情才會放松,思維才能活躍,創新的精神才能得以展現。故此,教師在提出問題時,應以一個朋友的身份共同對問題展開探討。而提出的問題也不能只是針對某一個層面的學生,而是通過每個人的努力、小組內成員的努力,都能共同解決的問題?;蚴轻槍Σ煌瑢用娴膶W生提出不同的問題,讓人人都有發言的機會、表現自我的機會,讓不同水平的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例如,對較優秀的學生提問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理解性的、發散性的、綜合性的問題,激勵其深入鉆研;而中等的學生則以一般性問題助其掌握、鞏固知識,提高學趣,培養良好的思維情緒;而對于學習有困難的學生則適宜問一些比較淺顯的問題,如簡單判斷性的、敘述性的、比較直觀的問題。
二、有效的提問應體現數學性
課堂上對學生提出數學問題,最根本的目的是讓學生能更好地學習、理解數學知識。因此,教師提出的數學問題應該緊密圍繞課程內容、教學目標,處理好問題的生活化與數學化的關系,在教學提問中體現數學味,避免無用的形式主義,而不能為了提問而提問。例如:在教學“同分母分數加、減法”時,我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體現對知識解決的要點,充分體現問題的數學性。
【案例1】
1.師問:同學們,平常大家過生日時高興嗎?那為什么這么高興呢?
2.聽大家說,我也替你們高興,老師也希望同學們天天這么高興!
3.剛才說過生日吃蛋糕,下面是小紅過生日,媽媽特地為她準備了一個大蛋糕(課件演示)。
首先把它平均分成8份,小紅吃了3塊,爸爸吃了1塊,媽媽吃了1塊。提問:小紅、爸爸和媽媽各吃了幾分之幾個蛋糕?
6.根據我給你們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7.老師根據學生的回答逐一板書。
8.剛才同學們提了這么多數學問題,非常好!這么數學問題能不能自己解決呢?那趕快動手吧!
9.學生開始自己解答以上問題,教師巡視,學生做完后小組內進行交流。
10.請問同學們,在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你還有什么疑問?
12.說得好,求兩數的和就是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這正是整數加法的意義。
13.還記得整數加法的意義嗎?(把兩個數合并成一個數的運算)
14.整數加法的意義對于分數加法同樣適用。
16.為什么用減法來算?(知道兩數的和,知道其中的一個加數,求另一個加數是多少用減法來算)
17.分析得真好,這就是根據前面學過的整數減法的意義,它對分數減法同樣也是適用的。
19.有不同想法嗎?
21.小結:凡是用分數表示計算結果時,如果不是最簡分數的一定要約分化成最簡分數。
教師提出的每一個問題都應該建立在提高課堂效率的基礎上。問題應體現數學性,不能為了讓課堂“熱熱鬧鬧”的表面繁華現象而提問,畢竟這是數學課堂,目的是讓學生習得應用數學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有效的提問應體現生活性
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應該服務于生活。教師提出問題的內容應該注重從學生的日常生活或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去發掘、選擇,體現問題的生活性。提的問題必須貼近學生的認知水平與認知狀態,以便激活其數學知識經驗與生活經驗。這樣更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掌握,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良好情感。
例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加法和減法”時,當學生初步掌握了小數的加法和減法的計算方法后,我便適時地聯系生活實際提出問題。
【案例2】
請你幫幫老師。
師:小番茄每斤3.38元,現在老師想買一斤小番茄,我付了一張10元,應找回多少元呢?請大家幫老師算一算。
(生試做,師巡視)
師:請你講講是怎么思考的?
生:在10的右下角點上小數點,后面添上兩個零,再減3.38……
師:為什么要添“兩個零”呢?你的根據是什么呢?
生:因為減數是兩位小數,被減數也要變成兩位小數才可以減,這樣數位就對齊了,根據小數的性質,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
師:減數是兩位小數,被減數是整數,按照小數的性質,把10改寫成兩位小數,然后按照整數的計算方法來算。
這樣一連串的問題來源于生活,體現了數學來源于生活,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作用。學生饒有興趣地為解決老師的實際問題而忙得不亦樂乎。在不斷的努力中,學生的知識得到了落實,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了提升。
四、有效的提問應體現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苯處熖岢龅膯栴}應該富有童趣,能吸引學生,讓學生樂于參與其中。這是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發學生積極進行思考的重要保障。例如:在教學一年級“找規律”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以一個有趣的場景引入,提出有趣的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學習起來頗感興趣。
【案例3】
師:六一節快到了,小朋友們打算開個聯歡會慶祝一下。瞧,他們請來了小豬和青蛙布置會場呢!這么美觀的會場,小朋友們迫不及待地圍著圈跳起舞。(課件出示,音樂伴奏)
1.觀察圖。問:小朋友們的隊伍是按規律站的嗎?
2.對,讓我們先找彩旗的排列有什么規律呢?
出示彩旗圖(貼出)(彩旗按紅、黃交替出現,最后一面沒有顏色。)
3.猜一猜,這面旗會是什么顏色。都猜是黃旗,看看對不對。(點擊鼠標課件演示)
4.猜得真準!你們是怎么想的?
5.小結:彩旗是按紅黃的排列重復出現,所以紅旗后面是黃旗。(用筆畫出彩旗的規律)
6.課件出示燈籠、彩花圖和小朋友的隊列圖。
7.你們繼續來找一找彩花、燈籠排列和小朋友的隊列各有什么規律?把你發現的秘密小聲地告訴同桌。
8.生思考、交流。
9.能把你的發現告訴同學們嗎?(引導學生先說出規律再說答案)
10.小結:彩旗、燈籠、彩花是按顏色來擺放的,小朋友是按性別不同排列的,它們都按照一定的順序重復出現。
有趣的畫面、有趣的問題,吸引著學生。學生在喜聞樂見的場景中,愉快地學習著、收獲著。
五、有效的提問應體現挑戰性
僅僅提出有趣味性的問題還是不夠的,問題還應該具有挑戰性。教師設計提問時,要使學生通過思考、探索、研究等過程逐步找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通過努力會使他們感受到成功的快樂,并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有所提高。教師還要利用學生新舊知識之間的矛盾,找準新舊知識之間的跨度,通過提出恰當的問題,讓學生興趣盎然的同時,對問題產生思考解決的欲望,從而以積極的心理狀態投入到學習之中。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下冊“平均數”時,教師提出的問題具有挑戰性,激發學生想要去解決的興趣。
【案例4】
師:請問哪個組獲勝?
生:A組獲勝。
師:請看清楚這個統計表。如果你是B組成員,對于這個比賽結果,你有沒有疑問呢?
生:人數不同,比總數不公平。
師:那么怎樣比才公平?
生:個人與個人比。
師:那么用A組的2號同學與B組的2號同學比公平嗎?
師:哪個數最能代表一個小組的整體水平呢?
師:引入——平均數。
對學生提出具有挑戰性的問題,會極大地激發學生解決的興趣。在一次次的挑戰中,學生出于好勝心,牽動著他們的每一根神經,讓他們獲得跳一跳摘到果子的喜悅感,讓課堂生成閃光的智慧。
小學數學有效的課堂提問實在是一門值得我們深入去研究的學問。在新課程理念逐步推進并融入當前課堂教學的背景下,身為教學第一線的我們更應該勤思考、多探索,讓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讓我們的數學課堂不斷生成精彩,使學生真正體會到應用數學的樂趣,體驗獲得成功的愉悅。讓我們為推進高效課堂的形成而孜孜不倦地努力吧!
參考文獻:
黃愛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藝術[M].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