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桃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1-0087-01
語文學科作為文科課程首先是欣賞課程,在欣賞中有所感受,在欣賞中有所陶冶,在欣賞中美化情懷。而閱讀教學是語文學科的“主角”,可以說是占了絕對性的地位。我們曾經一度讓工具價值壓倒了目的價值,學生可能掌握了“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可是卻失掉了興趣、激情和創新的欲望。得到的東西我們看見了,失去的東西沒有被發覺。孩子的思維是處在活躍、開放的階段,他們有著初生牛犢的活力,對事物的把握有著自己的特有的看法,他們每個人的身上其實都有著“創新”的潛質。可是事實上在很多學生的身上我們往往看到是滿足于單純的吸收、記憶和理解教材所給予的知識,有創造力的學生往往在少數。審視我們自己多少次在課堂上為了達到自己的事先安排的教學目的、步驟也就是那帶有剛性的“硬設計”,而逼使學生放棄了自己的觀念就范于我們。
因此我們在閱讀教學中注重“軟設計”,也就是那些達成基本目標,完成這些基本任務的途徑、方法、過程和手段應當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靈活應變,具有很強的伸縮性和可塑性。
近幾年來,教學改革確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有關改革教學設計的呼聲也很高,在理論層面上這種改革的呼聲,設想都會使人振奮,但是在實踐層面上,仍然隨處可見那種教學設計由教師主觀指令,并千方百計在每一個事業規定的詳盡的細節上迫使學生就范,不留一點兒空間讓學生自由支配和發揮,形成了由教師單向傳授知識,獨自主宰課堂的教學,這樣的教學設計導致課堂教學的僵化,并由此衍生出冗繁的情節分析,煩瑣的提問設計和呆板的章法講解的課堂教學程式,這種程式就是“硬設計”。顯而易見,這種“硬設計”令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老大難問題一直得不到解決,固然如我們就應該將之摒棄,采取與“硬設計”對應的“軟設計”。傳統的僵化的“硬設計”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知識的傳授為途徑,它嚴重缺失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的“教”應當為學生的“學”服務,教學設計要能夠充分地按照課堂教學所具有的現場生成性的基本規律而相機誘導,即時處理,并為此留下最大的彈性空間和應變預測,這樣的教學設計就是“軟設計”。
“軟設計”的路子如何走?筆者認為:
一、教學設計從“細密型”改為“粗線型”
語文教育專家著名特級教師周一貫先生認為:課堂教學活動是一個富于變化的共時空群體活動,主體、客體、媒體之間的關系處在不斷轉換之中。這種不斷轉換的關系,使課堂教學活動具有很大的靈活性和現場性。如果教學設計完全是剛性機制,甚至連一問一答式的問題都寫進教案里,那么,教學活動必然只能是單向的強行灌輸,上課就成了教師演示主觀編制得十分細密的教案的單邊活動,用一句老話來說,那就是牽著學生的鼻子走,學生的智慧火花無空間無“氧氣”可以點燃。下面是一教師“粗線條”的教程,筆者認為,如此的粗線條“粗”的有道理,“粗”的靈活,“粗”的有價值。(第十一冊第10課《宇宙生命之謎》)
1.老師提出自學問題:在地球之外,還有生命存在嗎?
2.學生根據問題自讀課文。
3.學生匯報,讀了課文你知道了一些什么?
(充分給予時間讓學生說,讓學生把知道的東西告訴其他同學,可以不按課文順序來講,這樣既能把學生推到主體地位,又能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說說自己對課文中的哪些內容特別感興趣,然后認真朗讀。
(開展口語交際的訓練,讓學生在一種寬松的環境中,敞開心扉說心里話,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
5.讀了課文,你不明白些什么?請提出來?
6.對提出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合作解決。
(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7.總結:除地球之外,宇宙生命仍是個謎。
8.延伸:你還知道宇宙哪些知識,請向其他同學介紹。(再次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把學習從課內延伸課外,學生把在預習時上網、上圖書館所找查到的有關資料展示出來共同學習,這樣大小語文觀得到很好的結合,學生學得多,學得實。)
二、變“趕教案拖時間,趕學生鉆圈套”為“留出時間臨場處理,組織引導自主探究”
“硬設計”式的教學設計最大缺點是教師花大量是時間寫教案,在課堂教學中為完成冗繁的情節分析和煩瑣的提問設計,教師在上課時就得拖時間,為完成這些任務,有時不得不要趕學生去鉆教師事先設定的“圈套”,甚至有些教師趕不到學生鉆事先設定的“圈套”就方陣大亂,結果40分鐘就這樣被糟蹋了。與“硬設計”相對的“軟設計”最大的優點是其本身有較強的彈性。課堂教學是一門極富創造的藝術。學生的語文學習是高度個性化的行為,對同一篇文章,每個學生都可能產生不同的感悟,而這種感悟的個性化必然會帶來教學過程中的許多不確定因素。故此,教師的教學設計必須充分考慮師生雙向合作過程中創新的不確定性,這就決定教學設計只能是一種“預測”而不能“定死”。
三、變“掩蓋矛盾”為“尋找矛盾”
以往的“硬設計”式的教學設計,教師在實施的過程,時間一直在拖時間完成一個接一個的大大小小問題,表面上看來,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把這些事先設定的大大小小問題都完成了,但實質上,這樣的課堂在很大的程度上掩蓋了矛盾,回避了過程,所以盡管一節課下來順順利利的,然而學生的智慧得不到開采,學生的最可貴的創造潛能得不到發揮。而在“軟設計”式的教學課堂中,由于有了彈性的時間可作臨場處理,組織引導自主探究在時間上有了最根本的保障,有了時間,才能去尋找矛盾,解決問題,學生的創造潛能才能得到發揮,這才是我們教學的最根本。
閱讀教學的“軟設計”并非這幾點所能囊括的,就如電腦信息技術領域中軟件的不斷開發是“軟”的一部分,軟件設計師的專業知識和創新能力更是“軟”要求。同樣閱讀教學的“軟”除了設計以外,更是對我們教師的一種磨練,一種挑戰。它需要我們做到胸中有書、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隨即誘導、現場處理、及時調適,并在學生的課堂交流中有機滲透聽說讀寫的訓練。這種“軟設計”需要我們有寬闊的知識積淀,學科專業水平,才能更高層次把握教材,預測學情,設想課堂學習現場可能會出現的各種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