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川
【摘要】本文針對新型信息化教學技術“遠程互動平臺”在第二語言教學中的應用情況,從二語教學現狀、二語教學組織形式、其在二語教學中的應用以及應用要求四個方面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遠程互動 第二語言 翻轉課堂
【基金項目】本文系武漢市2017年市屬高校教學研究項目《大數據背景下高職英語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 2017149 編號。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0-0111-02
一、遠程互動平臺下的二語教學現狀
在“一帶一路”建設的成功實踐下,中國對外開放程度與中國國力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選擇學習二語,希望通過二語學習找到新的機遇。同時,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關注到中國語言文化,想要學習漢語。隨著信息化教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基于“互聯網+教育”理念,二語教學中遠程互動平臺的使用應運而生。
由于理想化的二語學習環境受到了時間、空間、層次的制約,當下許多教育組織將遠程互動平臺與外語學習相結合,營造出了人工理想化環境。如:Vipabc公司使用線上視頻直播平臺,連接學習者與英美國家教師,提升學習者的聽說學習效果;奧森美公司利用線上視頻直播平臺將中國漢語教師與美國學齡兒童連線;武漢城市職業學院韓國交換生課堂利用“智慧教室”,與小學語文課堂進行互動活動等。遠程互動教育技術與第二語言學習的結合,為語言的傳播及文化的弘揚做出了巨大貢獻。
二、利用遠程互動平臺進行二語教學的組織形式
語言教學是以人的交流為基礎的,而交流過程中肢體語言能較好地傳達人的意思與情感。遠程互動平臺使用中肢體語言優勢減弱,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傳統課堂以教師面授為主,效率低下,各種信息化教學手段不便于發揮作用,遠程互動平臺的應用更是無從談起。因此,確定遠程互動平臺進行二語教學的組織形式是應用研究的基礎。
翻轉課堂模式將學習的過程放在了課前,課中通過各種活動進行知識內化以及突破,課后再延展鞏固。翻轉課堂將傳統課堂“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地位觀念改變為學生為主,強調學生自主學習以及高效課堂。通過翻轉課堂,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以提高,自主學習能力得以提升,學習效果顯著增強。翻轉課堂的實現需要大量的信息化資源及技術手段,在此形式下遠程互動平臺有了發揮效用的環境。
三、遠程互動平臺對二語教學的應用
二語教學過程中常出現的三個障礙分別是:時間、空間、層次。時間障礙是指由于時間關系,學習者不能隨時隨地進行語言學習與操練,這就要求教學內容的碎片化與輕量化。空間障礙是指由于空間距離第二語言學習者無法接觸目標語使用環境,這就要求教學信息化中遠程技術的使用。層次障礙是指學習者由于基礎和能力不同,所呈現出的差距導致教學過程難以優化,這就要求對學習者提供針對性指導。綜上所述,遠程互動平臺在二語教學中可以有以下應用:
1.課前學習
翻轉課堂形式下知識的學習出現在課前,教師通過課前任務單引導學生自主完成。在這一階段學生可以通過遠程互動平臺按小組進行協作學習。
2.課中突破
課堂學習可以安排在多功能遠程“智慧教室”進行,教師與每位學生能進行實時互動。課中還可以遠程連線行業專家進行指導與評價,也可以連接其他課堂甚至是國外課堂,進行合作學習,提升雙方課堂學習效果。
3.課后延展
二語學習課后需要大量的語言練習。在遠程互動平臺上學生可以和語伴、小組成員互動學習。同時,為縮小層次差距可以在遠程互動平臺上開放多個視頻直播教室,將學生分級后由助教進行針對性輔導。
四、遠程互動平臺應用到二語教學的要求
1.對教師的要求
首先,二語教學是一種語言學科,教師必須具備語言教學的基本能力,如:教學設計、教學方法運用、分技能教學、課堂掌控力等能力。
其次,教師應有信息化教學意識,愿意且能夠嘗試信息化教學改革,接受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技術。
第三,教師應有信息化資源整理與制作的能力。課件的制作、微課的制作、信息化資源的收集與加工、平臺的操作等,都是教師應學習與掌握的。隨著信息化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教師所掌握的技能還應不斷升級。
第四,教師應具備對翻轉課堂的把控能力。翻轉課堂把學習過程放在課前,課堂上大量討論、展示、答疑。因此,學生是否能夠按質按量完成課前任務、能否按要求進行課堂活動,這些都需要教師強大的把控能力。
2.對學生的要求
其一,學生應具備一定的語言基礎。翻轉課堂是高效課堂,學生需要完成許多任務。特別是在使用遠程互動平臺過程中,學生需要用目標語與助教、語伴或專家交流。如果沒有一定的語言基礎,很難進行交流互動。
其二,學生應具備自主學習能力。相對于傳統課堂,翻轉課堂以自主學習為主,學習效果是否達標非常關鍵的因素是自主學習情況。
其三,學生應具備遠程互動平臺操作能力。在遠程互動平臺應用于二語教學時,很多平臺操作會設計進教學環節以豐富教學形式及達到理想效果,如書寫、拖拽、提問、搶答等功能。學生只有具備熟練操作的能力,才能實現學習效果最大化。
參考文獻:
[1]李欣. 遠程教育技術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電化教育,2006(3):9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