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穎哲 周理娟
摘 要:加西亞·馬爾克斯的《百年孤獨》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被譽為再現拉丁美洲歷史社會圖景的鴻篇巨著。本文通過分析《百年孤獨》中兩位最具有代表性人物身上的孤獨,使讀者了解布恩迪亞家族成員之間從上至下的深入骨髓的孤獨,讓大家正視這種孤獨;最后,作者呼吁我們要相互溝通,相互理解,大膽地追求愛情、自由、和平,并把這種追求化為實際行動,通過行動從而真切領略人類豐富情感的真諦。
關鍵詞:百年孤獨;人性;特點;孤獨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29--01
1.引言
《百年孤獨》是一部標志著拉美文學高峰的巨著,被譽為美洲圣經,是拉丁美洲魔幻現實主義文學的代表作,更是20世紀重要經典文學巨著之一。這部作品使得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1982年獲諾貝爾文學金獎,他是20世紀最有影響力的作家之一,被譽為“二十世紀文學標桿”。作品運用魔幻現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內容龐雜、故事離奇;其中涉及《圣經》故事、神話傳說、宗教信仰等因素,呈現出一個前所未有、瑰麗無比的世界——人類人性中孤獨的世界。
本文選取《百年孤獨》中兩位最具有代表性人物離奇、孤獨、悲慘一生的故事使讀者感受這個家族從上至下的好似遺傳下來的密不透風的孤獨之氣。通過體會兩位代表性人物的孤獨,來探討我們人類人性中本能的孤獨;讓讀者注意到藏于我們人類靈魂深處的孤獨意識。并鼓勵大家敢于直視我們人性的特點,不要畏懼人類這些與生俱來的豐富情感,要通過作品細細審視孤獨的奧秘,這是只有人類才擁有的特質,也是人類與地球上的其他生物種類最根本的區別。
2.兩位代表性人物的所體現的孤獨
布恩迪亞家族的男性都是沒長大的孩子,并且都不會愛,而女性們追求愛,最終卻埋葬在了愛的荒冢里。缺乏愛的能力和愛的交流,最終導致家族成員們各自抱著屬于自己的一份孤獨,在封閉的心靈和封閉的空間里獨自憂郁,而不是把孤獨作為另外一種可能性的開始。
2.1烏爾蘇拉·伊瓜蘭的孤獨
這個家族中有個女人在全心全意地去愛和守護,那就是烏爾蘇拉·伊瓜蘭。她是整個家族母性的代表,幾乎是整個家族史的見證人,具有女性幾乎一切的優點。她智慧勤勞、通情達理、善解人意。她通過做糖果買賣擴建家宅,建造了鎮上有史以來最大的房子。(這房子最后成為了他們幾代人孤獨終老的寓所)烏爾蘇拉建造房子時,她丈夫正忙于捕捉上帝的蹤跡,對此更加難以理解。是她一個人沒日沒夜的辛勞,才建成了這鎮子上最舒適清涼的豪宅。
作為家族的守護者和管理者,她無疑是無比地愛著這個家族的每個成員的。她孤身一人去尋找隨吉卜賽人走的何塞·阿爾卡蒂奧;當行刑隊準備處決奧雷里亞諾上校時,她機智果敢地為上校送去左輪手槍;在戰亂中義無反顧地用身體為阿爾卡蒂奧擋槍。即使在年老雙目失明時還靠著她那不可戰勝的心氣,熱情不減地修整家宅。可是,她的辛勤和勞累,無人理解。
作為家族的最長者,我們并沒有從作品中發現她的子孫后代們對她愛戴。家族中的任何一個人都沒有與她有過正常或人性化的情感交流,除過她對捆在栗樹底下“精神失常”的丈夫訴說家人的境況。她的孤獨是整個女性的孤獨,整個人類的孤獨,更是具有鮮明民族特性的孤獨,甚至可以看作是拉丁美洲整個民族孤獨現狀的縮影。
2.2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的孤獨
奧雷里亞諾·布恩迪亞上校是何塞·阿爾卡蒂奧·布恩迪亞的次子,一個偉大的革命者。在娘肚里就會哭(暗示了他孤獨痛苦的一生),睜著眼睛出世,從小就賦有預見事物的本領。他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整天埋頭在父親的作坊里做小金魚(這也預示著他年幼時即于孤獨為伴)。青年時愛上了蕾梅黛絲——一個帶給人溫暖的女孩。在愛的溫度里,他慢慢走出幼時的那種孤寂。但她在新婚后不久被毒死。逝去心愛的人使奧雷里亞諾在現實中迷失了自己,又鉆進孤獨的作坊里繼續制造小金魚。一浪未平,一浪又起。隨即國內戰爭爆發,他帶著一顆沒有靈魂的身軀投入到戰爭中,這一戰就是20十年。他一生遭遇過14次暗殺,73次埋伏和一次槍決,均幸免于難。在感悟到結束戰爭要比發動它艱難的多,他徹底厭倦了戰爭,回到小作坊孤獨地制作小金魚。忘卻了自己,遺失了愛情,親情和友情……終與孤獨為伴。他傳奇的一生,孤獨的一生,是整個家族里最典型的悲劇。
3.結語
從人性的角度,本文通過分析布恩迪亞家族兩位最具有代表性人物的孤獨,使讀者感受這個家族由盛轉衰的悲涼氣氛和由上至下的可怕的孤獨之感。人性的孤獨既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情感也是后天環境影響作用的結果。悲劇的產生是與人性有著密切關聯,但卻并非僅僅是由與人性決定的。因此,我們更要看到人性中那些美好的東西。我們要追求愛情,追求自由,追求和平,這個過程本身就比目的來得要更為重要。而這個過程中人類的種種行為及其千差萬別的結果導向,更彰顯出相互理解、相互溝通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也正這是人類領略自身情感奧秘的唯一通道。
參考文獻:
[1]加西亞·馬爾克斯《百年孤獨》范曄譯(南海出版公司),2011.
[2]阿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李心明譯(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
[3]直面孤獨——論《百年孤獨》中人性的孤獨意識.
[4]鞏云霞.論《百年孤獨》中人孤獨的寓意(北京語言文化大學人文學院,北京100083).
[5]李冰洋.論《百年孤獨》中的孤獨意識(青年文學家2014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