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姝君

摘要:隨著國家對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視,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多樣的經濟形勢給了學校更多的融資機會,這就讓教育機構的財務管理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而所面臨的風險也會相應提高,這些潛在的財務風險會對教育事業的發展產生多方面的影響,比如教育事業的教學,培訓,科研等。所以,本文對高校的財務風險進行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高等院校;財務風險;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于企業,價值最大化是財務管理的核心目標,而高校和企業的社會屬性不同,高校不以盈利為目標,是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為區域經濟培養高素質專業人才的機構。所以以財政資金為主要來源的高校的財務管理,在財政資金收支兩條線的預算管理要求下,追求的是財務的收支平衡。但是隨著高校的科研經費增多,社會捐贈收入增多,社會服務功能的強化,多渠道的資金來源使得學校的教學、科研、服務產業多向發展,這些任務的出現使得高校的財務管理發生了變化,既不是預算會計,也不是財務會計,在不以盈利為目的前提下,又需要追求社會和經濟效益。但是,我國高校現階段還沒有一套科學,完整的評價體系,所以很難優化學校的各項資金,對其合理分配,相應的也就隨之產生了財務風險。所以建立完善的財務指標評價體系能夠對資源配置做出及時的反饋,才能優化資源配置,最大的發揮出高校的綜合優勢。
一、高校財務管理的目標
(一)最大化科研投資效益
最大化科研投入效益是高等學校財務資金管理的目標之一。想要實現最大化科研投資效益就必須重視科研項目的合理性,進行優化投資,在投入有效的資金的同時,盡所能的得出高質量科研成果,多培養專業領域尖端科技人才。
(二)教育成才成本的科學合理化
對教育成本和人才輸送做出正確的平衡。相同的人才輸送標準下,合理化教育成本,科學配置每個學生的教育成才成本。
(三)最大化辦學實力
高校財務資金管理適用地最佳目標是處競爭激烈地教育市場內,最大化高等學校自身地辦學實力。這個理念能夠使高等學校有效地發揮自身優勢服務社會,加速社會的發展進程。
(四)最大化高校自身價值
在當前的社會各階層高度重視教育的背景下,高校的財務管理必須以實現高校價值的最大化為目標。提升辦學實力,加強學校服務社會的能力,才能提高高校的核心競爭力。
二、高校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
(一)高校財務管理的外部環境
一,國家法律環境。我國正在大力發展高等教育,高校對資金需求增多的同時,國家也鼓勵學校通過自身實力籌措財政以外的教育經費,所以學校的發展模式有很大的自主性,而高等教育也逐漸由政府包辦到社會,群眾積極參與過渡。不同的經費來源也使得財務管理工作越來越重要。二,社會階段環境。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市場的確立和改革開放下國家對經濟體制的改革,高校的財務管理方式也發生了對應的變化,這使得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性,財務管理的內容也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二)高校財務管理的內部環境
一,高等教育產業化。隨著經濟體制的改變,高等教育擺脫了對政府統一規劃的依賴,按照社會的發展趨勢,制定自身的發展計劃,帶著社會的寄托,背負為社會培養人才的使命,依靠市場價值的導向,按照產業化的模式辦學,追求自身的發展。但同時產業化的辦學模式也存在諸多的弊端,造成了高校資源的嚴重浪費,同時也存在教學經費的短缺等。所以高校必須擴大教學經費的來源路徑,提高自身克服資金不足的能力。二,高校擴招。為了響應國家的號召,近些年高校的招生數量不斷增加辦學規模不斷擴大。學生數量的增加使得原本的教學設施和教學資源已經不能夠滿足現在的教學要求,帶來了師資不足,教學質量得不到保證,學校教學設施缺乏的問題。這就需要高校的財務管理通過合理運用教學經費,對教學活動進行合理調整來解決。
三、高校財務管理評價體系的設計和意義
(一)編制教育發展規劃的依據
高校財務管理評價體系通過對教育的效益進行綜合評價,為高等教育的規劃發展提供合理建議,為教學基礎設施建設項目提供指導,為預算資金的安排提供數據分析,為資產管理提供合理選擇,為對外投資提供效益分析。
(二)經費使用院校的績效評價依據
高校財務管理評價體系對資金的使用過程進行有效的監督,通過對項目預算實施的有效考核,確保經費的合理運用。
(三)確定下一年度的經費預算依據
財務管理評價體系產生的結果和數據,是下一年度經費預算的重要依據,準確的數據可以確保經費的合理安排,同時也是本年度經費落實考核的重要環節。
(四)經費使用單位的責任依據
財務管理評價體系對經費的使用過程進行有效監督。對教育經費的使用方式,產生的效果進行評價考核。在經費使用過程中,如果發現經費被私吞,挪用,必須對經費使用和管理的有關人員追究其相應的責任。
(五)高校強化財務管理的依據
財務管理評價體系的最終結果,可以定位高校自身在同等學校的位置,通過和同類型學校進行對比分析,明確自身財務管理的不足,可以及時彌補財務管理中的漏洞,完善自身的財務管理方式。
四、高校的財務管理體系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類型
(一)高校的財務風險的意義
高校的財務風險可以從以下的兩個方面來進行描述。第一、財務風險指的是:運用資金進行教育生產的過程中,可能會存在資金短缺的現狀。第二、在經濟活動的過程中,運作不合理,造成的運行管理上的風險。
而高校所存在的財務風險,一般指的是:在學校教學運營的過程中,教學經費的波動給教學活動帶來的不確定影響和可能產生的不良結果。而高等教育機構屬于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組織,所面臨的財務風險一般存在于資金的不合理運作上,比如預算經費過高,銀行貸款逾期無法償還,教學經費來源太少造成經費短缺等。
(二)高校的財務風險的類型
和企業不同,作為非盈利的機構,高等教育的財務風險主要有:資金不足風險,財務管理資金使用不當風險,投資風險,籌資風險等。在高校籌措資金的過程中,風險最大的是資金的籌措以及償還的階段,如果償還不及時可能就會面臨嚴重的債務問題。隨著國家擴招政策的落實,高校的生源數量和學校規模越來越大,學校的發展速度也加快了不少。但是學生數量的增加就需要更多的基礎教學設施和師資力量來保證教學活動的有序進行,這就需要大量的資金來運營,但是一般學校很難有這么龐大的資金儲備,所以大多數學校需要從銀行貸款來滿足基本建設和維持教學運營。如果學校不能夠從銀行順利取得足夠的貸款就不能確保教學的順利進行,學校的發展就會受到限制,那么學校的社會影響力也就不能得到提升,導致生源不足,不能擴大學校的教學影響力。另一方面,如果學校從銀行取得貸款,在教學建設過程中風險意識不足,貸款逾期無法償還,也會給學校帶來巨大的財務風險。
五、如何構建合理的、規范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
目前高校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普遍不夠科學,不夠健全,所以構建合理有效的財務績效評價體系已經刻不容緩。我們從財務管理的目標出發,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建財務績效評價體系。
(一)財務運營的評價指標
通過對資金投入和效益產出的對比可以對財務運營的效率,效益進行合理評價分析。投入產出的效率對比可以明確反映出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而財務運營的績效指標包括投資收益比率,投資支出比率,凈資產收入比率等,這其中又包括科研收入增長率,科研服務投入率,教育事業收入率,總資產收益率,儀器設備利用率,校辦企業利潤率,校辦企業資本增值率,對外投資收益率等。
(二)財務發展的潛力指標
財務發展潛力主要體現在:學校對于財務的風險承受能力以及償還能力上,還體現在高校運用財務發展的能力上。而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高校規模的擴大,高校籌措資金的渠道越來越多,所以評價高校的財務潛力就可以通過:高校的資產負債率,年度收入支出比等來進行評價。
(三)財務的綜合實力指標
高校的綜合實力,可以通過學校的資產,負債等情況來進行分析。同時也可以通過學校的辦學成果,辦學條件,科研水平等進行側面的反映。財務指標可以通過高校的一些資金的籌措能力,辦學的水平來看出。一般大多數高校的經費都主要由財政撥款和企業投資這兩部分組成。國家撥款的費用主要用來投資教育活動和科研項目,以及學校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學校籌措的經費則主要用來為后勤,校辦產業,基礎教學活動和學校基礎獎學金服務。
(四)非財務指標
財務評價需要用非財務指標來進行補充,這樣才能夠從多個方面、準確的反映出學校的真實財務狀況。非財務指標包括:學校的科研服務能力,學校的師資數量,學生們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此外還包括行政人員數量,參與科研人數,優秀科研人數,發表論文數量,科研成果數量,參與國內外學術交流的能力。
六、總結
總而言之,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事業已經迎來了發展的高峰期,多樣的經濟形勢給了學校更多的籌資機會,這就讓教育機構的財務管理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本文通過介紹高校財務管理的目標、高校財務管理目標的確定、高校財務管理評價體系的設計和意義、高校的財務管理體系中可能存在的風險以及類型以及如何構建合理的、規范的財務評價指標體系進行了詳細的解釋和說明,讓高校可以建立完善的財務評價體系,并且能夠對財務的資源配置及時的做出反饋,調整學科的發展方向,最大的發揮出其綜合優勢。
參考文獻:
[1]宋慧晶,王同孝,孟凡斌,等.高校財務風險評價與預警[J].財務與金融,2014 (1):42-46,50.
[2]李夢蘇,賀強.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構建研究[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13 (6):108-111.
[3]張靜.高校財務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企業研究,2014 (6):77-78.
[4]黃臻,易羅婕.我國高等教育投入公平性與教育整體效率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 (6):21-25.
[5]胡學忠.高校財務管理具體環境的特點及應對策略[J].江蘇高教,2011 (6):53-55.
[6]張文耀.基于層次分析法的高校財務績效評價[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 (4):116-118.
[7]鄭軍.基于KPI-AHP模型的高校財務安全管理績效評價體系的構建[J].會計之友,2012 (11):2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