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宗妮
【摘要】古典詩歌是語文高考必考的知識點,是我國古典文化的一種傳承,值得我們深入研究與鑒賞。作為考點,體現了古典詩歌的工具性;作為鑒賞和傳承,體現了古典詩歌的人文性。它的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舉足輕重。本文就結合教學實例談一談如何開展新課標背景下的高中語文詩歌教學,使詩歌文化更好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得以傳播。
【關鍵詞】新課標 語文詩歌教學 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037-02
“以人為本”是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在新課標的指引下,真正落實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針,深化課程改革,激發教師走出傳統的教學道路,在潛移默化中改變學生的學習習慣、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提高他們的鑒賞水平,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陶冶他們的情操。
一、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
根據教育部《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要使全體高中學生都獲得必須具有的語文素養”的要求,需要教師培養學生正確的、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能力、學識和素養。語文素養是一個綜合的需要去持續深化的體系,絕非是一日之功。因此,語文教學中教師無意識對詩歌知識的弱化是不合理的。所以,在實際的詩歌教學里,教師要更新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模式,擴充自身知識的含量,不拘泥于解讀詩歌字面的意思,注重對于詩歌的審美性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和文化內涵的深入發掘,讓學生能夠結合詩歌的創作背景,感悟詩歌的思想主題,比如思鄉主題、詠人主題、慰己主題、報國主題、傷世主題,等等,了解了詩歌的主題思想,就能把握詩人的觀點、態度和其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作品的意義,為更深一步地鑒賞詩歌奠定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蘇軾的《定風波》一詞時,我就采取提問法、講解法、點撥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用提問法,引導學生逐漸深入,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而“詞”作為一種傳統文學形式,它的創作過程與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開的,要理解這首詞中所隱含的傳統文化心態,必須讓學生經歷一個探究的過程。因此,我讓學生運用朗讀和默讀相結合的方法。學習古典詩詞貴在吟誦,讓學生通過反復的朗讀,接受詞這種跳躍性、象征性極強的文學形式,通過默讀,有助于學生揣摩詞的音韻、情感,從而體會和把握詩歌的深層意蘊。最后,我運用合作探究法,讓學生進行分組相互討論,主動鑒賞詩詞,調動他們的思維,自己處理文本,提高他們對本詞的鑒賞能力。
二、豐富教學模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青少年學習生涯的重要階段,在傳統教學模式下,高中語文教育偏重于高考模式,教學內容枯燥,作業繁重,導致學生對詩歌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同時,學生也因應試觀念的影響,只注重對詩歌內容的背誦,不去深入探索詩歌的內涵和情感。對此,教師要豐富語文詩歌教學模式,采取靈活的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詩歌的學習興趣,主動去探索語文詩歌中的詩人情感和文化內涵。例如,老師在講解詩歌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對詩歌反復吟詠,慢慢體會作品所蘊含和表達的情感;此外,還可以充分利用電腦多媒體教學,通過播放視頻、圖片等形式來輔助語文詩歌教學,將詩歌的作者、詩歌的創作歷史背景,詩歌中所描述的場景呈現給學生,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學習詩歌的興趣和熱情,提高學生對語文詩歌意境的探索積極性。
例如,在講解白居易的《琵琶行》時,我就以多媒體教學為主,以課件貫穿始終,集音樂、畫面、相片、朗誦等視聽手段為一體,讓學生充分感受詩歌的優美境界。教會學生詩歌鑒賞方法,通過對意象、意境的具體分析來幫助學生解讀作品。
三、加強詩歌的擴展閱讀
要想提高新課標背景下高中語文詩歌教學的效果,只針對教材里的詩歌內容進行講解是遠遠不夠的,詩歌是教學的載體,但其中蘊含的知識點都在詩歌之外,還需要教師擴充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對相似風格、相似內容的其他詩歌進行閱讀、對比,以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豐富他們的文學素養。
例如,在講解完曹操的《短歌行》后,我要求學生們在課后,通過去學校的圖書館,或者自己回家上網查找曹操寫的其他古詩,相互比較,看看在當時的背景下,曹操的這些詩歌都表達了什么,對我國詩歌的發展起到了什么作用。通過對比學習,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的文學素養。
高中語文新課程十分注重中華優秀文化的傳承,精選的各篇詩歌都是歷代文人的經典作品。作為教師的我們,要及早轉變教學觀念,改變教學思路,運用靈活的教學手法,指導學生學好這些優秀的詩歌,讓他們領會詩歌優美的語言,體會作者的感情,提高他們的欣賞品味和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馮雅.新課標下的古典詩歌教學方法探討[J].中學語文. 2017(1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