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平
【摘要】對物質變化與運動的認識被人們定義為“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的內涵,并且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對化學的變化進行有效的調控,同時從各個角度對化學反應進行分析,從而解決問題。
【關鍵詞】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 核心素養 高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32-0138-02
現階段,世界各國對基礎教育理論進行深入的研究分析,并將“核心素養”的培養明確為未來的發展方向與趨勢。核心素養的定義為:在學習過程中,學生自身的能力與素養水平,對學生的日后發展產生直接影響,并且包含動機與社會技能,人格特征在內的統整能力。這就要求我們的學生必須按照試題給出的信息和新知識,結合已學的基礎知識,根據具體情況,創造性地運用發散思維,全面思考問題,才能正確解決難題。
“變化觀念與思想平衡”的內涵是: 能認識物質是運動和變化的,知道化學變化需要一定的條件,并遵循一定規律;認識化學變化的本質是有新物質生成,并伴有能量的轉化;認識化學變化有一定限度,是可以調控的。能多角度、動態地分析化學反應,運用化學反應原理解決實際問題。
化學核心素養的內在聯系:化學學習活動作為一種特殊的認識活動必將經歷從實踐到理論再由理論到實踐的發展過程,這一過程實現從感性認識發展到理性認識、又從理性認識能動地指導實踐的“兩次飛躍”。化學核心素養正是在化學認識活動的“兩次飛躍”中發展起來的關鍵能力與品質,同時又對化學認識活動發揮著能動作用。因此,化學核心素養五個要素的內涵雖各不同、作用也有差異,但它們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統一于化學認識活動中。“宏觀辨識與微觀分析”、“證據推理和模型認知”、“變化觀念和平衡思想”等方面側重于“化學認識“環節的素養,體現了化學核心素養從認識方法和認識方式視角等方面提出對化學學科認識能力的要求。
基于化學核心素養培養的課堂教學實踐:
一、創設情景,開展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
PPT呈現: 19世紀高爐煉鐵尾氣的困惑。
教師引導: 煉鐵高爐爐頂出來的氣體中始終含有沒有被利用的CO,是反應時間不夠造成的嗎?在工程師們增加高爐的高度以延長反應物在高爐中的反應時間后,發現爐頂排出的氣體中不僅依然存在CO,而且進一步發現CO在尾氣中的比例竟然沒有改變,這是什么原因呢?
回顧舊知: 出示新制的氯水,提出問題:氯水的成分是什么?如何證明其中各成分微粒的存在?
設計意圖: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具體的實例能吸引所有學生的注意力,引發學生的積極思考。只有學生對化學世界具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對化學知識和規律擁有以及將所知化學知識應用于日常生活造福人類的動機,才能激發創新的潛能。
通過學生已經熟知的氯水成分的復習,既為認識可逆反應做好鋪墊,又為學生“宏觀辨識和微觀探析”化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提供了素材,使學生逐步學會從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視角分析與解決實際問題。
二、實驗探究,培養科學探究和創新意識
實驗探究: P32活動與探究。如何證明Fe3+、I-的反應是可逆反應?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方案,篩選出最佳的實驗方案并進行實驗,通過觀察現象,得出結論。
設計意圖:學生囿于已有觀念,沒有意識到反應具有可逆性,接受起來會有些困難,通過實驗探究、觀察、總結得出結論:FeCl3與KI反應沒有完全進行到底,該反應有一定的限度,引出可逆反應的概念和特點。
通過該實驗探究活動,使學生認識科學探究是進行科學解釋和發現、創造和應用的科學實踐活動;能發現和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問題和假設出發,確定探究目的、設計探究方案,進行科學探究;善于合作,敢于質疑,勇于創新。
三、實際運用,形成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
交流討論:制約氨氣產量不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提高制取氮肥的產量?合成氨的發明對人類生存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該環節教學設計,激發了學生探究未知的欲望。贊賞化學對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能運用已有知識和方法綜合分析、全面認識化學過程對自然可能帶來的各種影響,培養了學生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反思
本課時教學設計依據課程標準和教材,較好地體現了對學生“宏觀辨識與微觀探析”“變化觀念與平衡思想”“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科學探究與創新意識”“科學精神與社會責任”五方面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是個長期的過程,也不是每一課時的教學都能涉及到以上五方面素養的,但每一課時的教學都往往能夠在學科核心素養的某個方面有所體現,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中,應該以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為宗旨來開展教學活動,這是新課改、新時代教育對教學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