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科峰 崔雨
摘要: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展開的首要條件,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建構主義從全新的視角出發,對傳統的教學進行了反思,主張以學生為中心,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通過對建構主義理論分析,能夠對師生關系、師生角色獲得全面、深刻的理解,從而對實際教學有所啟示,并為教學改革提供一些思路。
關鍵詞:建構主義;師生關系;師生角色定位
二十世紀中后期以來,建構主義在教育界掀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革命浪潮。該理論從多維視角對傳統教學進行了反思,并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觀點和見解。與此同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對傳統教學理論產生一股強大的沖擊波,也因此引發了人們對教學過程中師生關系的深刻反思和重新定位。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通過教師傳授得到,而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料,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而獲得。
一、建構主義視域下師生角色定位
教師與學生的角色、地位以及交往關系的發生發展是由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的特點所決定的。建構主義者顛覆了傳統的教學理念,必然也對師生關系有著特殊的理解。
(一)教師的角色是學生建構知識的忠實支持者
教師的作用從傳統的傳遞知識的權威轉變為學生學習的輔導者,成為學生學習的高級伙伴或合作者。教師應該給學生提供復雜的真實問題,他們不僅必須開發或發現這些問題,而且必須認識到復雜問題有多種答案,激勵學生對問題解決的多重觀點,這顯然是與創造性的教學活動宗旨緊密相吻合的。教師必須創設一種良好的學習環境,學生在這種環境中可以通過實驗、獨立探究、合作學習等方式來展開他們的學習。教師必須保證學習活動和學習內容保持平衡,教師必須提供學生元認知工具和心理測量工具,培養學生評判性的認知加工策略,以及自己建構知識和理解的心理模式。教師應認識教學目標包括認知目標和情感目標,教學是逐步減少外部控制、增加學生自我控制學習的過程。
(二)教師要成為學生建構知識的積極幫助者和引導者
教師應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和保持學生的學習動機。通過創設符合教學內容要求的情景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系的線索,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為使學生的意義建構更為有效,教師應盡可能組織協作學習,展開討論和交流,并對協作學習過程進行引導,使之朝有利于意義建構的方向發展。
(三)學生的角色是教學活動的積極參與者和知識的積極建構者
建構主義要求學生面對認知復雜的真實世界的情境,并在復雜的真實情境中完成任務,因而,學生需要采取一種新的學習風格、新的認識加工策略,形成自己是知識與理解的建構者的心理模式。建構主義教學比傳統教學要求學生承擔更多的管理自己學習的機會,教師應當注意為學生創立一個又一個“最近發展區”,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輔導。
(四)學生要用探索法和發現法去建構知識的意義
在建構意義的過程中,建構主義要求學生主動去搜集和分析有關的信息資料,對所學的問題提出各種假設并努力加以驗證。要善于把當前學習內容盡量與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并對這種聯系加以認真思考。聯系和思考是意義建構的關鍵,它最好的效果是與協商過程結合起來。
二、建構主義視域下師生關系探析
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我國學者將赫爾巴特的“教師中心論”與杜威的“學生中心論”進行了折中,基本認同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觀。但教師因為聞道在先,在真實的教學活動中仍舊居于主體地位,對學生進行絕對的領導與管理。而且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尊師重道的傳統,這也不免將教師的地位放在學生的地位之上。在傳統教學中,教與學似乎是單向的活動,即教就是教師對學生簡單的知識的傳授,學就是學生的自我教育和學習,并未涉及到教師與學生的共同成長與進步,即我們一直提倡的教學相長。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我們認為和諧的師生關系應當是信賴欣賞、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模式。
(一)信賴欣賞
信賴和欣賞不是單方面的,它包括教師和學生對對方的信任和肯定。學生對教師的信賴和欣賞是學生對這門課程感興趣的必要前提;教師對學生的信任和欣賞是對學生是一種鼓舞和促進。建構主義認為學生的學習過程也就是學習者與環境之間互動的過程,教師應該為學生設置一定的情境。筆者認為教學情境的設置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與其他知識的廣泛涉獵的程度都是一個挑戰。教師如果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對時代信息的掌握,很難在學生中樹立威信感和親和力,他所設置的教學語境可能只是形式上的擺設,不能起到應有的引導作用。現在的學生出生于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時代,各個領域快速發展的出生背景讓他們有視野開闊、個性突出、能力多元的特點。因此,教師在情境的設置中應該考慮到學生們的年齡特點,設置激發他們興趣的情境,并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和閱歷,為他們提供一種生動、豐富、真實和有啟發性的語境。在此過程中教師應努力提高個人的能力素養,讓學生產生對教師信賴感與欣賞,這是學生順利進入教師所設置的情境并產生共鳴的前提條件。師生關系更多地是一種情感關系,只有師生情感交融,才談得上真正的心靈溝通,也才談得上真正和諧的師生關系。要做到師生情感交融,教師要真誠地關愛學生。教師對學生的真誠關愛能使學生產生被重視感和安全感,并能縮短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這也是師生情感交融的基礎。
(二)民主平等
師生之間合理的民主、平等有以下含義:指師生雙方在民主的氛圍中平等地參與教育教學活動;師生雙方均以主體人格的身份敞開彼此的內心世界,進行平等的對話、交流和溝通;教師對每一個學生給予同樣民主、平等的對待;充分發揚民主與教師規范管理、嚴格要求相統一;師生之間的平等是從倫理學與法學上講的人格平等,而他們在教育中的角色、地位和作用不是絕對等同的。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教學活動應該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積極主動地建構的過程,應充分重視學生的主體性。教師要創造適宜的學習與教學環境,引導學生分析、批判,幫助其建構對事物的理解,并且這種學習環境要包含情境、協作、會話、意義建構四個要素。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起組織者、幫助者、指導者、促進者的作用,利用這四個要素充分挖掘學生的獨立性、自主性和創造性最終實現學生對當前所學知識意義建構的目的。正如《學會生存》所闡述的那樣:“教師的職責現在已經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外,他將越來越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教師和學生分別以自己的方式建構對世界的理解,不同主體對世界意義的建構有差異性,他們可以平等地在教育教學活動中進行交流、溝通與對話。
(三)合作探究
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對傳統教育意義上的“教師是真理的化身”提出了挑戰,對教師的絕對權威進行了否定,從而能有力地消除師道尊嚴的影響。而且,學生的挑戰威脅到師生關系系統的作用和教師的功能。建構主義教學理論非常強調合
作學習,把增進學生之間的合作交往視為教學的基本任務,因為建構主義教學理論認為,學習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構事物的理解,對相同的事物每個人的理解不同,
不存在唯一的理解,而通過合作學習,可以使理解更加深刻。在教學活動中,知識建構的過程不僅在學生身上體現,而且在教師身上發生,教師必須隨著情境的變化改變自己的知識和教學方式以適應學生的學習,實現教學相長。師生共同面對知識、共享人類文化、共感人格魅力、共悟精神價值,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因此,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是新型民主對話、平等合作師生關系的合理選擇,這種合作探究精神不單單體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更體現在教師與學生之間。要想獲得對世界的多種理解,建構出世界的多種意義,就需要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相互合作、相互交流。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對世界的意義進行合作建構的過程,而不是客觀知識的傳遞過程。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陳琦,張建偉.建構主義學習觀要義評析[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1998,(1)
[3]賀曉立.建構主義視野中的師生關系[J].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5
[4]邵曉楓,廖其發.我們究竟需要什么樣的師生關系——對我國當代師生關系的理論建構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7(10)
[5]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
作者簡介:
張科峰(1990—)男,河南新鄉人,專業:學科教學(體育),研究方向:體育教學訓練理論與方法,新鄉醫學院三全學校,助教。
崔雨(1996—)女,河南新鄉人,河南大學在讀碩士研究生,專業:教育學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