宓燕?朱佳
摘要: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信息已經滲透到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何在海量的信息資源中選取和利用信息成為當代大學生的必備技能之一。然而目前在高校的信息檢索課程教學中存在一定的問題和不足,主要體現在學生、老師以及課程開展方面。本文從南京市部分高校信息檢索課程開展現狀出發,參考南京市高校大學生對學校信息檢索課程的需求和意見,分析學校信息檢索課程供應和學生學習需求之間的矛盾,并進行原因分析。論文最后提出了部分改進意見和對策,希望可以改善現狀,讓大學生能夠真正掌握這一項技能,真正適應當今的信息科技時代。
關鍵詞:信息檢索課程;高校;對策分析
我國于20世紀80年代,在信息檢索課程相關理論和實踐研究上就已經有了部分成果。國家先后發布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開設文獻檢索與利用課的意見》、《文獻檢索課基本要求》等指導性文件[1],經過這近30年的成長,信息檢索課的開展已經形成一定的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但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當代大學生面臨的信息環境更加復雜,對大學生信息素養要求越來越高。學校基于歷史經驗開設的信息檢索課程,提供的信息檢索指導服務能否滿足當代大學生處理海量數據,快速準確檢索有用且有效信息的要求是一個需要檢驗的問題。
一、研究綜述與行文思路
本文在“百度學術”上,以“信息檢索課”為檢索詞,總共搜索到相關文獻835 條,發現在1985 年就有信息檢索課的相關研究,于2008 年的時候發展到最熱,具體研究成果走勢如圖1、2所示。
從圖1、2可以看出自2008 年研究達到最熱之后,近幾年的研究成果數量趨于平穩,雖然增長率在2015、2016年呈現為負數,但“信息檢索課”仍受到學者的廣泛關注。而在這將近30年的研究中,信息檢索課程開展在理論基礎上已經有了一定的成果,具體展現為:在課程教學中如何正確處理基礎理論和實踐的關系;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改革教學模式,采用多樣化教學[2]。
最近五年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于新的網絡技術如慕課、微課和移動終端知識平臺等技術手段在信息檢索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例如利用Blog 技術構建網上教學平臺、成立課程學習社區、進行教學跟蹤與評價[3];MOOC 對醫學信息檢索教學的影響[4];利用微課課程視頻精短、內容不受時空限制、方便下載和傳播等特點,將其作為信息檢索課程的有效彌補[5]等。對于問題改進類的研究是近五年研究的另一個熱點。孟德泉通過對高校信息檢索教育的開展情況做了調研,從培訓的周期、內容和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分析,探討提高信息檢索教育水平的辦法[6];張麗從高校信息檢索課存在的問題出發,分別從內容取舍、知識整合、教學形式、教學模式等角度提出了一些舉措[7];薛煥堂提出改變課程選修形式為必修,通過構建專門的實習基地來加強實踐的環節[8]。
綜上所述,國內對于這方面的研究主要從最初的理論研究到實踐研究,從傳統模式研究演變為新型的教學思維和模式研究。但是對課程的問題研究一直是研究的中心,從課程的受眾即學生的角度進行的研究比較少。
本文基于對南京市部分高校信息檢索課程的開展狀況和大學生對信息檢索課程的需求情況的調查數據,展開高校信息檢索課程的供需分析。對信息檢索課程的供應現狀主要通過網絡調查和訪談的方法;對大學生信息檢索課程的需求主要采用問卷的形式。根據教育部2017年6月14日公示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中顯示截至2017年5月31日,共計全國高等學校2914所,其中江蘇省高校的數量達到167所,南京市高校的數量達到53所,因此筆者認為基于南京市高校的調研分析高校信息檢索課程的供需狀況有一定的代表意義。
二、高校信息檢索課程供需問題分析
對高校信息檢索課程開設現狀的調研,采取53所高校分層抽樣的方式進行。分成教育部直屬和非直屬高校兩大類,按照本一、本二、本三、專科高職分別抽取樣本,每一層次高校又抽取2-4個不等,共調研12個高校,調查內容主要有是否有專設的信息檢索教育承擔機構、教育具體內容和教育輔助活動等。
南京的各大高校基本上都有開設信息檢索課程,在所調研的12個高校里,將該課程作為必修課的有5所,占42%,作為選修課開設的有7所,占58%。其中南京大學和東南大學作為江蘇省的兩個教育部直屬高校,“985”、“211”高校,對學生信息檢索的教育非常重視,南大的信息檢索課程由信息管理科學系主要承擔,該系由計算機信息管理教研室和情報學教研室整合形成,東大的課程由圖書館部門情報科學技術研究所開展,其余高校沒有設置專門的教學承擔機構,由圖書館安排館員或是教師參與教學任務。課程的設計基本上都是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雖然具體課時每個學校都不一樣,但是都是理論加上機實驗的組合安排。除了課程安排外,大部分學校還有不定期的培訓講座,南京師范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大學還分別于2016-2018年舉行信息檢索技能大賽。
關于大學生信息檢索課程需求的調查分析,主要以問卷調查的形式進行,調查內容涉及學生常用信息檢索方式、是否參加學校信息檢索相關課程、選擇是否參加課程的理由以及對相關課程的評價和改進意見等。以上文提到的12個高校為核心,適當擴充,通過在學校選取固定地點,隨機發放問卷的方法來采集數據,共發放300份問卷,回收287份,其中8份無效問卷,問卷有效率為93%。
大部分學生在信息搜索時使用百度、谷歌,能主動利用圖書館紙質資源的同學有77個,僅占參與調查同學總人數的27%,主動利用學校電子資源的同學46個,占比16%。僅有25.81%的被調查者真正學習過信息檢索相關課程,未參加該課程的原因主要集中于“不了解課程信息”、“專業沒有強制需求”、“沒有需求”、“沒有興趣”等,選擇學習該課程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學分需要、老師要求等,自發認為該門課程非常重要,自己非常感興趣的同學合計僅有72人,占比25%,調研中也有不少同學質疑任課教師的專業性,覺得課程收獲有限。
對比分析南京市高校的信息檢索課程的供應和需求,筆者發現信息檢索課程開張中存在一些不足。
1.學生方面
(1)對信息檢索課程認識不足。雖然各大高校圖書館都開展了信息檢索課程,但真正認識它的人是很少的,或者可以說僅對它有初步了解的同學都很少。一般說來大部分同學都對這門課程認識不足,例如信息檢索到底是什么,或者它對我們的學習會有什么作用等等。正因為如此,除了有學分、專業的要求或是必修的要求,同學們很少會主動去選擇信息檢索課程,這在很大的程度上阻礙了信息檢索課程的發展。
(2)信息意識淡薄。信息意識是人類意識的一種,表現為當產生信息需求時,能自覺尋求信息和利用信息,信息意識需要我們在了解與學習中慢慢形成。根據調查,大部分學生都缺乏信息意識。很多大學圖書館在開展課程實踐過程中往往過分關注信息檢索知識和檢索應用技能,嚴重缺乏對學生信息意識的培養,反而使得他們在學習完這節課后將老師教的知識扔到一邊,對真正提升檢索技能沒有任何作用。
(3)缺乏學習的主動性。通常情況下,人們的行動會受到思想的制約,而在學習上這種現象會更加明顯。基礎教育階段過于關注考試成績的教育和學習模式往往會抑制學生的學習和創新能力,大大減弱他們的學習自主性。對于大學生來說,長期的應試教育模式壓抑了大部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不了解課程、缺乏信息意識的情況下,他們就更加不會主動去學習信息檢索或是參與其中。
2.教師方面
教學老師的業務素質和教學能力參差不齊,這主要歸因于圖書館安排參與教學任務的老師的專業學科背景不統一,部分來自于圖書情報或與之相關的其他專業,部分是參與圖書館的工作而后期才開始對這方面有所研究,也只參加過專業的培訓,并沒有對這些研究方向有系統的學習。另外,也存在一些教師,雖然擁有專業的學科背景,但才剛參加工作,教學能力不足,這對學生在吸收知識上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3.課程開展方面
(1)教學模式僵化。通過調查發現圖書館開展信息檢索課程的形式主要以授課老師的講授為主,學生大都處于被動接受中,過程中學生的參與度往往得不到足夠的重視。另外,教學的途徑基本上都沿用傳統的教師授課方式,即使在很多學校都已經實施了多媒體教學的情況下,這一資源也僅僅成為一項被用來播放課件的工具,使多媒體資源并沒有得到最大程度的發揮,制約了學生的學習效果。
(2)教學內容單一。信息檢索課程在很多學校都只是作為一項全校通識課程,教學內容基本都得平衡全校學生的需求,以對信息檢索基礎知識的講授和應用技能的指導為主。這樣反而會忽略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在信息上的訴求,沒辦法對學生的學習和科研作出針對性的指導。
(3)在線的信息檢索教學缺失。無論一所學校圖書館有多么豐富的教育資源,但在真正開展信息檢索課程后,這些資源的數量和質量都會變得有限,特別是體現在人力的安排、場地的安排等等。而在線教育則是一項可以改善圖書館缺乏人力物力情況,達到教育學生目的的有效措施。但是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許多學校圖書館在網絡教學和在線教學上有所欠缺,這可能會使學生不能夠方便地獲取信息檢索課程學習資源和參與學習,從而產生影響。
三、改進對策分析
本文給出的改進意見都是基于圖書館開展教學的角度,不針對學生的主動性問題進行改進,主要原因在于應試教育是我國在教育上長久存在的一個問題,短期內并不能得到明顯改善。
圖書館承擔著信息檢索課程的大部分工作,但基于大部分學生對信息檢索認識度不足的情況,圖書館應在此方面加大宣傳力度。例如,在新生入館培訓中可以不再僅僅只針對圖書館的基本情況、規章制度進行說明,還可以對圖書館的教育資源和怎樣利用這些教育資源做出闡述。不僅如此,利用某些案例或問題說明信息檢索課程的基本情況和參與信息檢索課程的學習后會對大家在哪些方面產生影響、產生什么樣的影響,這能夠使得學生對這項課程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吸引大家的關注。另外,在宣傳上也可以適當運用一些社交網絡平臺,微信公眾號、QQ、微博等都是很好的媒介,使得學生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圖書館開展的信息檢索這項課程。這是在很多高校中都有所缺失的。雖然大部分高校圖書館都設有微信公眾號、微博等,但并沒有在信息檢索的有關知識宣傳上真正起到作用,那么對于這項課程來說,它的存在就相當于擺設。
同時,在重視更新圖書館信息資源的同時,師資力量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圖書館的館員是信息檢索教學任務的中堅力量,他們的專業素質對教學的效果會產生很大的影響。首先由于部分高校圖書館并沒有設置專門的教研組,可以在這個方面作出改進;其次圖書館在招收新的館員時可以將相應的專業學科背景作為招收因素之一,也可以安排館員去參加一些專業的培訓和講座,完善知識背景的同時也不可缺少關于教育學、心理學等必備的教師素質培訓。最后圖書館可以在內部成員之間開展一些辯論,構架一個考核系統,督促相關館員能夠自主更新自己的知識體系。
參考文獻:
[1]李夢欣.網絡環境下的文獻檢索課教學[J].語文學刊(教育版),2015 (14):142-143
[2]張春麗.高校信息檢索課程實踐創新方法研究[D].安徽大學,2013.
[3]黃慧薇.Blog(博客)技術在信息檢索課網上教學中的應用[J].現代情報,2006 (10):208-211.
[4]袁永旭,賀培風,于琦,邰楊芳.MOOC背景下的醫學信息檢索課教學改革[J].中華醫學圖書情報雜志,2014,23 (07):13-14+58.
[5]劉建平.泛在知識環境下信息檢索課教學模式探究[J].智庫時代,2017 (17):122+125.
[6]孟德泉,董穎,孟桂榮,馬廣芹.高校圖書館信息檢索教育現狀分析[J].圖書館學刊,2015,37 (05):51-55.
[7]張麗.“互聯網+”背景下高校信息檢索課教學的創新[J].圖書館學刊,2017,39 (04):78-83.
[8]薛煥堂.高校《信息檢索》課程教學改革探索與實踐[J].福建電腦,2018,34 (03):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