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
摘 要 我國于2017年冬正式發布了新的地理課程標準,課程標準是國家用于指導教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指導著國家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線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教學研究工作者的指路明燈。因此,新課標在一面世以來,就吸引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以期我國的教育工作能夠緊隨國家課程標準更加方便地指導于實際的教學工作中去。本文主要著眼于2017年新出的地理課程標準與原來2003年的課程標準的比較分析,就課程性質、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幾個方面進行了一定的比較分析。通過分析可以得出,新的地理課程標準在許多方面與原來的課程標準存在著較大差異,但并不是將舊課標的完全舍棄,而是在舊課標基礎上的整合與升華,完成從能力素養到核心素養的轉變,使其更加符合 當前國際上的教育理念和當代的教育發展水平。
關鍵詞 課程標準 核心素養 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3 文獻標識碼:A
1課程性質
在地理的課程性質方面,新舊版本的課程標準都強調了地理學的定義、特點、性質、作用等方面的基本要素,而在這些方面,新的課標是舊的課標的凝練和提升,本質上沒有什么太大的區別,如舊的課程標準用了較大的篇幅闡述了地理學的綜合性和區域性的特點,而新課標則將其概括為了一句話,兩者的側重點有所不同,但均有體現。在地理學的學習目的這一塊是兩者最為突出的不同,新課標在舊的基礎上引入了地理學科的核心素養,強調地理課程旨在使學生具備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區域認知和地理實踐力,將原先空洞的“學習地球科學知識、認識人類活動與地理環境的關系、進一步掌握地理學習和地理研究方法、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轉換為四個不同的維度,更加具體化、人性化了,將培養學生的地理核心素養放在了地理課程的核心地位。
2基本理念
兩種版本的課程目標在課程的基本理念方面有著很大的不同,新課程標準以“地理核心素養”為核心,強調了培養學生必備的地理學科核心素養;構建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創新培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建立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這四個方面,看似在原來的課程標準的五條理念的基礎上進行了縮減,實則是在其基礎上的補充與升華。
03版和17版的地理課程標準相比,首先兩者都重視學生地理素養與能力的培養,強調知識與能力并進,而新的課程標準則在兩者齊頭發展的基礎上更加強調學生素養、品格等方面的素質教育。且在新舊課程標準都體現課程的選擇性與多樣性以滿足不同學生的不同需求的同時,17版的課程標準還凸顯了時代和社會的需求,強調在真實的情境中展開地理實踐活動,并跟進時代步伐,創設信息化的地理教學環境。在學習評價體系上,由原來的注重學習過程評價和學習結果評價的結合,改為建立基于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發展的學習評價體系,使得以基于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評價體系成為以核心素養為主導的地理課程和培育地理核心素養的學習方式等的落腳點,以期更好地培養具有地理核心素養的新時代的學生。
將地理課程的基本理念以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不同方面和層次來進行闡述,給予了原本的理念一個更加明確的框架,便于課程理念的界定,使之在原來的基礎上更加系統,同時又凸顯了課程發展的今天我們對于學生基本素養的重視和追求。
3課程目標
03版的課程標準基于泰勒的目標模式,將課程目標分為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個層次,將目標這樣劃分具有一定的科學性,便于實際的操作與實施,同時,將這幾個層次完全割裂開來又不可避免的具有一定的機械性,在實際操作中容易被模式化。通過和17版的課標對比我們發現兩種版本在課程目標上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從總提來看,我們可以發現以下幾點的不同:
(1)掙脫了三維目標框架的限制,更加突出了育人功能。新版本的課程目標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 新課標掙脫了原本的三維目標,改善了目標間的割裂狀況,以四維的學科核心素養目標所代替,將育人總目標滲透于其中,更加符合現代教育的發展方向。 因此,我對于有的同學認為新課標弱化了地理學科對于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追求是不贊同的, 實則新的課程目標是將學科的育人目標滲透在了目標的方方面面,而新的課程目標則更加體現了對于學生綜合素質的追求。
(2)改變分目標內容和相互關系。03版的課程標準分為了三個分目標,分別是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這三級目標實際上是從原來的雙基教育,單純注重知識與技能的傳統教育上邁了一大步,而17版的新課程標準則是以地理課程的四個核心素養為依托,將原本的三維目標融入到核心素養目標中去,看似是完全不同的兩個目標個體,實際上核心素養目標是對三維目標的凝練與提升,兩者之間不是完全舍棄的關系,三維目標也不是新課標下的敝履,而是新課標的一塊跳板,有了三維目標作為基礎,才有了現在的核心素養目標。
4課程結構
課程結構與原來相比也有較大的改動,2003版的課標將地理在總體上分為必修和選修兩個模塊,這一點沒有變動,細看就會發現,原本的地理課程將必修課分為三個模塊,必修一為自然地理,必修二為人文地理,必修三則為綜合區域地理。新的課程標準則將必修課程分為兩個模塊,刪去了對學生來說較難的部分,而對于學生能力的要求體現在了三個選修課程里面,三部分選修課程分別為自然地理基礎、區域發展、資源、環境與國家安全。這一部分內容主要是針對于那些對于地理學習有興趣的,愿意在學習了基本的地理知識之后繼續深入學習的以后也有可能從事地理相關職業的那一部分學生,而對于那些只需要掌握地理基礎知識的學生來說,只需要學習兩本基礎的必修課程。2017版的課程在必修課程上有所刪減,刪除了難的部分,有利于提升各個層次的學生對于地理這門課程的興趣,對于保證全體學生地理學習的基本素養非常有利,這也是新舊兩版課程標準在課程結構上最為不同的地方。
總的來說,兩者之間的不同點可以總結為以下幾點:
(1)課程結構設置的指導思想不同。
(2)總學分要求不同。盡管各個模塊的學分都為2學分,但是整個高中所要修的學分要求不同,2017版課標總學分要求在4-14個學分之間,2003版課標要求總學分為20個學分。
(3)選修課程上課時間安排不同。
(4)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安排不同。
(5)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關系不同。
5課程內容
兩版的課程標準相較于課程內容方面有了較大的改動,這不僅體現在對于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課程設置上,在具體的課程內容上也有較大的變動,課程內容的變化還體現在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的地位上,原來的地理課程,必修課程的地位遠遠高于選修課程,而在新課標下的必修課程與選修課程,沒有明顯的主次之分,必修課程相較而言更為基礎,更加符合學生學習由易到難的一個規律。
6學業質量
2003版的課標中將對學生的評價劃分為對地理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評價、對地理技能形成與運用的評價、對地理科學方法掌握及探究活動質量的評價以及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形成的評價這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有相應的評價標準,總體來說,評價標準是具有可操作性的。也是能夠為人所理解的。而2017版的課程標準在具有可操作性的基礎上又變得更加系統,整個評價系統的層次更加分明,并且沒有按照模塊劃分,直接進行學生的層次水平劃分,更加清爽與簡潔。在每個層次下分別設置有地理核心素養的四個模塊的相應的評價標準,體現了新課標下地理的課程評價方向也同樣是圍繞學科的核心素養進行的。
參考文獻
[1] 陳澄,段玉山,錢麗欣.地理:明晰課程性質,提高教學實踐品質——《義務教育地理課程標準(2011年版)》熱點問題訪談[J].人民教育,2012(06):49-51.
[2] 何亞瓊.2017版高中地理課標必修模塊新變化及教師應對[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9).
[3] 吳岱峰.以核心素養為統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基本理念解讀[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7).
[4] 林培英.《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地理1”研制背景與實施建議[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