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際交往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社會發展的基本前提。人際交往是生活的一部分,貫穿生命的始終。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是青少年社會化的起點,是將來在社會立足的生存需要,也是為社會做貢獻的本領。大學生正處于學習知識,了解社會,探索人生的重要發展時期。他們作為一個特殊群體,應對激烈的競爭和日益強大的社會心理壓力,如何認識和正確處理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大學生;人際關系;問題研究
大學是人際關系走向社會化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往往在大學人們才開始真正的脫離父母而獨自生活。在大學里每個人都要接觸來自不同地方,不同習俗,不同性格的人,而是否能處理好和這些人的關系就決定于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從踏入大學開始,大學生就會遇到各方面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同學之間、同鄉之間,以及個人與班級、學校之間的關系等等。面對如此眾多的人際關系,有的同學因為處理不當,整日郁郁寡歡,心情沮喪;有的同學因為人際關系緊張,精神壓力很大,導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癥;而更多的同學則由于不知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而經常為苦悶、煩惱的情緒所困擾。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幫助青少年更好地適應身體和心理變化。大學生要想適應不斷變化的時代和現實社會,要想有所作為,就必須正視自身在人際交往中所存在的問題,在克服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地提升自己的人際交往能力[1]。
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如下:
1 以自我為中心
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到大備受家人的寵愛與呵護,習慣于從自身的立場和觀點出發思考問題,很容易構成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生觀,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的期望比對自己的要求高,忽視他人的感受和情感,缺乏主動與人合作的意識,在大學生活中總是借故不參加班級的集體活動,不能或者不愿深入地了解、關心、幫助他人,致使一些大學生很難真正的適應大學環境和集體生活。
2 自卑,對人際關系采取消極閉塞的態度
自卑是指在和別人比較時,由于低估自己而產生的情緒體驗。這種心理表現為對自己缺乏正確的認識,在交往中缺乏自信,沒有自己的主見,在交往過程中一遇到挫折就會認為是自己的錯誤,這樣就導致他們失去交往的勇氣和信心[2]。
大學生自卑心理的產生和主要有以下幾種因素:
1)家庭方面。一種是家庭貧困,在大學的集體生活中每個同學的家庭條件都不一樣,家庭條件的差異很容易在平時的飲食起居中表現出來,而這種差異在無形中會讓一些貧困生自覺低人一等,產生自卑心理;另一種是家庭變故,父母離異、父親或母親去世都會對學生心理產生一定影響,在平時的人際交往中他們因為害怕被提及家庭情況而盡量避免與人交往,久而久之也會產生自卑心理。
2)學業方面??忌贤凰髮W,同學們的成績都相當,但大學的學習模式和中學不一樣,更強調自主性,有的同學因為思想上的懈怠或者學習方法上的欠缺而導致學業落后,這對曾經的尖子生來說是個沉重的打擊,面對那些一直在進步中的同學心理難免會產生和自卑
心理。
3)個人能力方面。大學是大學生盡情展現自我的平臺,對學生的評定也是從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來進行的,多才多藝的同學很容易在學校舉辦的各種活動中嶄露頭角,而對于中學時期只顧埋頭苦學的同學來說參加活動無疑是一項挑戰,從而產生自卑心理。
4)容貌形象方面。學生會因自身容貌或者自身的身體缺陷而感到自卑,在女生中尤為明顯。一些同學會認為自己不夠漂亮或者不夠帥氣,因而不敢在公開場合進行交流、不敢參與各種活動,而有些殘疾學生會從內心深處覺得自己有缺陷,從而拒絕和別人進行溝通和交流,他們對人際交往極為敏感,對交往中的負面因素思考太多,總是極力回避,久而久之,逐漸構成自卑與退縮的性格,陷入焦慮、痛苦、自卑并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
3 功利性目的明顯
市場經濟的發展致使人們商業意識增強,面對激烈的競爭和就業的壓力,越來越多的大學生開始重視人際交往所帶來的物質實惠。但如果在交往中過重的思考個人愿望、利益是否能夠實現和達成,實現的可能性有多大等,就很容易被拜金主義、功利主義等錯誤思想腐蝕拉攏,使個人交往帶上及其濃厚的功利色彩。
4 情緒自控力差
情緒化是自我控制與調節潛力不足的體現,證明了個人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幼稚。在人際交往中對別人的話語缺乏理解,缺少寬容、忍讓之心,在人際交往中過于感情用事,高興時滿面春風,不高興時拒人千里。很容易對別人造成傷害,影響正常的人際交往。
5 交往虛擬化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由互聯網構成的虛擬社會正吸引著越來越多的當代大學生[3]。青年學生利用網絡進行交際日益增多,網絡虛擬交往具有兩面性,在擴大人際交際范圍與對象的同時,也容易使大學生忽視現實的人際關系,一些學生如果在現實生活中遇到阻力或者困難,就會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尋求安慰,雖然虛擬網絡可以通過信號傳遞思想,但是無法取代現實的人際交往中所產生的情感。長此以往,必將使學生更加沉溺于網絡,脫離現實,最終導致性格孤僻,無法在現實的人際關系中進行正常的交往。
大學生處于一種渴望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發展階段,良好的人際關系,是大學生心理正常發展的必然要求。針對自己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結合自己的個性特點,以用心的態度和行為對待人際交往,就會找到適宜的方法培養自己的人際交往潛力,逐漸學會交往,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參考文獻
[1]李玲,南臘梅.當代大學生人際交往的特點[J].考試周刊.2016(84).
[2]王世勇.大學生人際交往心理問題及對策[J].貴州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2).
[3]肖艷娟.學生網絡群體交往弊端及其引導[D].中南大學,2012.
作者簡介
王小倩(1987-),女,河南焦作人,本科,鄭州信息工程職業學院,研究方向:教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