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麗萍 張鑫 俞子泓
摘 要:費孝通教授認為,“小城鎮”指的是一種正在從鄉村性的社會變成多種產業并存的向著現代化城市轉變中的過渡性。甘肅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如何實現農業現代化建設,如何在“精準扶貧”的政策推動下,把“兩南”臨夏定西的脫貧攻堅任務與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統一起來,走出一條適合發展的建設之路,是當前和今后的首要任務。
關鍵詞:產業振興;城鎮化建設;脫貧攻堅;特色小鎮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鄉村振興中的“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總要求,是新時代“五位一體”發展布局在“三農”建設中的具體落實,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機制的升級版本,是促進我國城鄉協調發展的必然選擇。因為,從世界上一些先進的工業化國家發展經驗來看,當中國發展到2004年時,國內生產總值達13萬億元,二三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5%以上,財政收入2.6萬億元,已經初步具備了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新階段;也就是說,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因為中國的工業化發展到可以反哺農業,城市經濟可以帶動農村發展,逐步實現工業與農業、城市與農村協調發展的新階段,這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經濟發展所帶來的重大社會變化。當改革開放走過四十年的發展歷程時,中國城鎮化發展已經基本具備“推動鄉村產業振興”工業反哺農業的新時代。
一、城鎮化率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關系的認識
2016年末,中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57.35%,比2012年末提高4.78個百分點,年均提高1.2個百分點。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智研咨詢整理;相關報告:智研咨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監測及前景預測報告》
據中國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中國城鎮化率有望在2018年達到60%,比官方此前預期的時間提早兩年。這充分說明,“一個國家或地區城市化發展與工業化水平”理論模型說明,城鎮化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高度的正相關性,是衡量地區發展的綜合性標尺,也是解釋地區發展差異的基本指標。[1]
相對全國的城鎮化率,44.69%的城鎮化率說明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如圖:
注:臨夏的“生產總值”數據來源于甘肅省統計局官網:《2016年臨夏州經濟運行形勢分析》;其余數據來源于“四地”的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以上數據說明,制約甘肅新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貧困問題。而且,貧困問題集中體現在經濟社會發展相對滯后的貧困少數民族地區。所以,在“精準扶貧”政策的推動下,如何將新型城鎮化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效結合在一起,在“產業振興”中實現脫貧和小康社會建設目標,是甘肅當期和今后幾年發展中的重要任務。
二、產業振興的切入點與發展需求的探索分析
鄉村振興的核心是“產業振興”,其發展關鍵是城鄉建設要素的自由流動。新型城鎮化的機制建設就是要促進城鄉產業融合,在扭轉“土地城鎮化”發展的不平衡中,把農村供給側改革和“精準扶貧”政策融入到鄉村振興戰略之中,培育一些特色小鎮建設模式,以此來拉動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這對甘肅貧困少數民族地區的脫貧建設是建設意義的。
1.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雙機制推進中甘南特色建設分析。
甘南州下轄合作和臨潭、卓尼、迭部、舟曲、夏河、瑪曲、碌曲7縣1市99個鄉(鎮、街道辦),其中瑪曲、碌曲、夏河、卓尼、合作五縣(市)為純牧業縣(市),迭部、臨潭、舟曲三縣為半農半牧業縣,作為一個特殊地區,在新型城鎮化建設中應遵循“人地協調、中心城鎮發展”[2]的規劃與研究。因此,甘南在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可借鑒《關于甘肅省實現新型城鎮化道路模式的調研報告》[3]中的相關建議,打造藏區牧業、半農半牧及相關產業發展推動下的特色小鎮建設模式:
⑴基于甘南生態資源、文化資源,建立藏族特色文化名鎮、藏式民族風情區、藏族藝術區、工藝城鎮、創意文化城鎮;依托于藏族特色資源、特色工藝等,打造藏族民族特色產業、工藝。建設藏農產品、藝術品、收藏品、文化紀念品等購物區,文化舞蹈、民族節日開發。
⑵特色旅游產業小鎮(較小旅游中心鎮與旅游建制鎮)模式。整合旅游產業、配置設施、重點建設特色旅游小鎮,聚集縣鎮商業和服務業;建設農民入城居住、游客居住、休閑居住聚集鎮,從而形成了旅游區集鎮;開發縣鄉之間、景區外圍,實現旅游產業聚集、旅游人口聚集,形成旅游休閑導向的新型城鎮化聚鎮。
⑶旅游新農村社區模式。以城鄉一體化目的,建設核心農旅產業、主導型鄉村觀光休閑度假區、鄉村特色觀光休閑業態、田園鄉居生活區。整合土地、農村基礎設施、解決農民就業,改造升級鄉村區域,向旅游綜合社區發展。
2.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雙機制推進中隴南電商模式建設分析。
在農業信息化建設中,依托新型城鎮化建設契機,從產業振興入手,積極促進隴南電商模式的建構,已成為其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創新之措。
2015年10月28日《人民日報》頭版《隴南農家小院變身近7000家網店(眉題)——鼠標一點,蘋果出山(標題)》。2013年底,隴南市提出,要“讓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成網絡里的近在咫尺”,依托電商把優勢資源與全國大市場對接。為此,全市縣鄉都建立了推動電商發展的體制機制,強化保障措施,發展物流和網絡設施,甚至還專門開設電商學院,手把手教農民開網店。在政府的推動下,越來越多貧困戶開始和網店建立利益連結機制,網店以保護價優先收購、銷售貧困戶的特色農產品,義務為貧困戶代購生產生活資料,探索出了“一店帶多戶”“一店帶一村”的電商拉動模式。現在的隴南鄉村,處處流傳著靠電商脫貧致富的故事——大學生村官張璇、潘明手把手教村民如何“玩轉”網絡,殘疾人張攢勁組團開展電商助殘脫貧,網上“特色中國隴南館”發展出“農村市集”“螞蟻市集”等分銷網絡……
截至2015年8月底,隴南全市共開辦網店6837家,比2014年增加1815家;一年開展電子商務培訓人數3.2萬余人次,網店實現銷售總額8.93億元;電子商務從業人員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上,帶動就業1.7萬多人。在“互聯網+”寫入政府工作報告的2015年,甘肅隴南選擇了“互聯網+”生產要素,嘗到了互聯網的甜頭,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加快了脫貧致富和奔小康的建設步伐,把“富饒的貧困”隴南,建成旅游休閑型城鎮(如康縣陽壩鎮)、商貿物流型城鎮(如禮縣的“一城十二鎮十六鄉”的城鄉發展思路)、文化民俗型城鎮(文縣的白馬藏族民俗文化)和特色制造型城鎮(兩當縣的紅色旅游和“秀、巧、美”特色)。
所以,用電商扶貧帶動隴南整體扶貧,用精準方法在2020年實現隴南小康社會的建設目標,應該是創新之舉。
3.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雙機制推進中臨夏特色建設分析。
2016年8月3日,住建部發布《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2017-2022年臨夏市特色小鎮投資建設調查研究分析報告》[4]重點對臨夏特色小鎮投資建設現狀及模式做了詳細分析,對臨夏特色小鎮的投資與建設以重點案例的分析形式進行剖析,對臨夏特色小鎮投資建設前景及可行性做了詳細分析。所以說,在鄉村振興戰略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臨夏應抓住特色小鎮的建設模式,把經濟發展,社會建設與脫貧攻堅工作結合在一起,圍繞小康社會建設目標積極產業振興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因此,臨夏在“一體化同城化”建設中,如何加快實現“城鎮化率由24.3%提高到31.2%”,可以借鑒《關于甘肅省實現新型城鎮化道路模式的調研報告》[5]就“臨夏同心圓群體模式”的規劃建議。《調研報告》依據臨夏“區位因素、經濟發展、社會進步,設計臨夏市一級區域中心圓圈,形成經濟輻射;工業園區主導區為二級區域中心;各縣城為三級區域中心;”提出“重點鎮、特色小城鎮、一般鎮為四五級區域中心,建設交通網絡、以線串點、以點帶面,建設新型臨夏回族自治州城鎮道路。”的相關建議:
⑴一級同心圓模式。建立臨夏市經濟、政治、文化等中心同心圓城鎮群,注重建設商業綜合區、物流區、商業區、多個居民大區、新型工業區、文化大區,臨夏市輻射周邊縣鄉,帶動發展;
⑵形成四個省級工業園區(永靖工業園區、東鄉經濟開發區、廣河經濟開發區和臨夏工業園區)輻射圈和帶動圈,集聚工業園區生產要素建設城鎮,建設化工、裝備制造、制造加工、皮革毛紡、建材、清真食品、塑料制品、農畜產品加工、清真食品、無公害蔬菜種植等行業,達到與周邊城鄉一體化、產城一體化;
⑶發展特色城鎮,培育技術型集鎮、資源型集鎮、科技型集鎮、市場集鎮。
4.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雙機制推進中定西脫貧建設分析。
“特色小鎮是指相對獨立于市區,具有明確產業定位、文化內涵、旅游和一定社區功能的發展空間平臺。”定西市住建局局長劉倡清說,“在產業上要‘特而強,要以書畫、旅游、中藥材等定西特色優勢產業為支撐,堅持一鎮一業,打造完整的產業生態圈,讓特色小鎮‘長出定西特色。”
2016年8月3日,住建部發布《關于做好2016年特色小鎮推薦工作的通知》,《定西市特色小鎮投資建設調查研究分析報告(2017-2022年)》[6]重點對定西市特色小鎮投資建設現狀及模式做了詳細分析,對定西市特色小鎮的投資與建設以重點案例的分析形式進行剖析,對定西市特色小鎮投資建設前景及可行性做了詳細分析。所以說,在產業振興和新型城鎮化建設中,定西應抓住特色小鎮的土豆產業和中草藥原材料生產加工的生物制品產業作為其特色建設模式,把生物制品加工工業發展成特色經濟。這樣,定西的經濟社會建設與脫貧攻堅就自然圍繞小康建設目標積極推進了。
所以說,“精準扶貧”政策對“兩南”臨夏定西的脫貧提供了千載難逢的利好政策,它不僅可以快速促進這些地區的農業供給側改革,而且在現由脫貧向新型城鎮化挺進及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中實現跨越式邁進;同時在“補齊貧困人口脫貧這塊短板”建設上貢獻甘肅小康社會建設的發展經驗。
參考文獻
[1] 高中地理編寫組.《高中地理(必修三)》第四章第二節“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
[2] 王生榮,李巍.人地協調、中心城鎮發展與甘南州新型城鎮化研究[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04)
[3] 執筆:王存教(民建甘肅省委會).關于甘肅省實現新型城鎮化道路模式的調研報告[R].[2016-08-10] http://www.zytzb.gov.cn/zhibo/intro.htm中央統戰部網站
[4] 編制單位:中商產業研究院.2017-2022年臨夏市特色小鎮投資建設調查研究分析報告[R].報告編碼:ICI,768451
[5] (同[3])
[6] 編制單位:中商產業研究院.定西市特色小鎮投資建設調查研究分析報告(2017-2022年)[R].報告編碼:ICI,768448
項目來源:蘭州工業學院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兩南”臨夏定西脫貧攻堅與城鎮化建設就產業振興相關問題對比研究》
(作者單位:蘭州工業學院 人文社會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