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瑞彥
摘要: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展,并得以在語文課堂中廣泛應用,有效改變了語文教學模式,促進了課堂教學效率之提升。特別是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由于很多閱讀課文都具有內容豐富、可實現畫面還原的特點,教師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開展閱讀教學,實現教師講授與課文內容的具象化呈現,能夠有效刺激小學生的形象思維,增強其學習興趣,進一步提高閱讀教學效率。對此,本文探討了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合理應用策略,以資借鑒。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8)34-0086-01
1.信息技術應用于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之作用
1.1 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
小學語文教材知識覆蓋面廣,一些教學內容超出了學生的生活經驗,特別是一些古詩文的學習對于小學生而言較為困難。而語文閱讀教學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想象能力以及文字理解能力,學生受知識積累以及生活經驗的限制,往往難以實現對閱讀材料的深刻理解,而信息技術具有圖文并茂之特點,教師借此創設生動情境,進行畫面呈現,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學習效果。
1.2 培養學生審美能力。
語文教材的課文所涉體裁十分豐富,包括童話、詩歌、小說、散文等等,各內容對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都有很大促進作用。而傳統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僅靠語言進行內容描述,難以實現審美教育,也難以提升學生的審美能力。而借助信息技術進行課文內容的再現,可使學生深刻感受課文意境之美,提高審美能力。
1.3 拓展學生閱讀思維。
任何學科的教學都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學同樣如此。小學生形象思維發達,但語文課文內容以文字描述為主,要將文字內容轉化為小學生易于理解接受的圖像內容,亦需要教師借助信息技術來實現。由此可見,信息技術的應用可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其想象力,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與技能。
2.依托信息技術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效的策略
2.1 創設教學情境,增強閱讀興趣。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常常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之對課文產生情感共鳴。而情境創設不僅可利用實物來實現,還可利用信息技術來實現。值得一提的是,信息技術具有畫面生動、既視感強的特點,更加符合小學生的思維特點,因此,教師可結合教學實際選擇合適的信息技術來創設教學情境。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的《觀潮》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中應考慮到一些學生并未到過錢塘江,更未感受過錢塘江大潮的撲面而至,難以理解作者之寫作情感,對此,教師可在網上下載錢塘江大潮洶涌澎湃的視頻并借助多媒體的視頻播放功能進行播放,使學生可視、可聽,對錢塘江大潮的壯觀場面產生感慨,激發其課文閱讀興趣。如此,學生對于課文的理解也會更為深刻,對于作者所表達的情感也會更有共鳴。
2.2 精準定位內容,加強閱讀理解。
很多時候,信息技術的應用重在解決教學重難點問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知識,因此,我國在教育教學改革中也鼓勵教師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應用,發揮好其輔助教學之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實現課文內容的生動呈現,多維度幫助學生理解知識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如在《狼牙山五壯士》一文的閱讀教學中,要想使學生領悟革命烈士不畏犧牲、勇敢赴死的精神與信念,僅靠教師的口頭描述是很難達到預期教學效果的,而利用信息技術展示那段革命歷史,介紹課文人物的相關資料,呈現峰巒險峻的狼牙山地貌,可增強學生的閱讀情感體驗。同時,教師還可播放五位壯士與敵人激烈搏斗之影視視頻,實現課文內容的精準定位,并結合課文描述進行對照,可幫助學生理解文段內容,把握文段的精彩之處,理解相關創作手法,提高學習效果。
2.3 豐富教學資源,開闊學生視野。
前文已述,小學語文教材內容覆蓋面廣,但是很多知識內容并不系統,僅是部分涉獵,卻未拓展延伸,這就需要教師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完善。對此,教師可利用網絡技術或是教學平臺進行教學資源的查找收集,并進行分類整合,便于學生查閱學習,構建語文課外閱讀平臺,豐富教學資源,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例如,小學語文教材中涵蓋了部分遠古神話與傳說方面的內容,但僅是精選,并不全面,對此,教師可從網上下載相關主題的閱讀文本,如《嫦娥奔月》《精衛填海》《共工怒觸不周山》等等,上傳至班級云平臺,供學生自行下載閱讀。如此,利用信息技術實現課上與課下教學的結合,可幫助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實現閱讀教學的延伸。
3.結語
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教學發展的大勢所趨,小學語文教師應把握時代潮流,認清信息技術輔助語文閱讀教學之優勢作用,對其加以合理應用,以實現教學方式之創新和教學效率之提升。
參考文獻:
[1] 陳永華.新課程改革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J].吉林教育,2017(35):45-45.
[2] 張通.現代教育技術與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融合[J].新西部,2017(27):153-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