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瑾
摘要:小學班主任是和小學生接觸最為頻繁、聯系最為緊密的人,在小學教育教學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會對小學生的健康發展、快樂學習產生重要的影響。班主任要對此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以強烈的責任心和擔當意識做好班主任育人工作,不斷優化和細化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開展方法與策略,全面提升班主任育人工作的效能,促進小學生較好的發展和進步。本文將談一下筆者對班主任育人工作開展的一些心得體會。
關鍵詞:小學;班主任;育人心得
隨著新課改的全面推行,小學課堂的教學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情和教學觀念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不同,這給班主任的育人工作有效的開展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需要班主任變挑戰為機遇,積極探索和研究班主任育人工作開展的良好對策,確保新課改背景下的班主任育人工作高效開展,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筆者將結合自身的班主任育人經驗總結,分三點談一下對班主任育人工作開展的心得體會。
一、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傾注濃濃的愛
小學生年齡尚小,需要班主任給予充分的關心、關注和愛,而班主任的“愛”對學生人格的塑造和良好品質的培養具有較為重要的促進作用。因此,班主任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傾注濃濃的愛,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在愛的關懷下健康成長和進步。首先,班主任要尊重和善待每一個學生,關心學的生活起居,積極幫助學生解決生活和學習上遇到的困難,有效對學生進行心理疏導,為學生分析學習情況,幫其指引正確的努力方向,不讓任何一個學生掉隊,只有班主任付出愛,才能給學生以溫暖,讓學生擁有向上的力量。其次,班主任要積極和小學生做朋友,經常性的和學生進行聊天、談心,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求所需,讓學生放下包袱,敞開心扉,跟班主任說心里話,只有班主任付出愛,才能獲取學生的信任,了解學生的真實情況。最后,班主任要通過良好的班級文化建設,引導學生與學生之間建立深厚的友誼,形成互幫互助、互相關心、互相愛護的良好班級氛圍,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班主任和同學濃濃的愛中健康成長和進步。總之,班主任育人工作是一份“良心”工作,需要每位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付出濃濃的愛,只有這樣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順暢開展才會有了堅實的基礎。
二、要不斷強化和突出榜樣的力量
學生正處在快速發育的時期,可塑造性強、模仿性強,也會經常性的和其他的同學進行對比,而班主任作為和小學生接觸和交往最為頻繁的人,班主任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可能成為小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對象,這就要求班主任在育人工作中要積極利用學生的這種特點,強化榜樣的力量,引導學生學習榜樣、向榜樣看齊、成為榜樣,從而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
強化榜樣力量,首先,班主任在育人工作的開展過程中既要注重言傳,又要注重身教,積極以身作則,做好學生的榜樣,讓學生知道怎樣做是對的,怎樣做是錯的,哪些事情應該堅持,哪些事情不應該去碰,給學生指引正確的方向,讓學生在耳濡目染中得到熏陶和感染,從而自覺地約束自己的所作所為。其次,班主任要表揚榜樣,引導學生學習榜樣,給予學習優秀的學生頒發獎狀,給予精神道德高尚的學生以“道德標兵”稱號,給予熱心腸的學生頒發“好人”稱號獎勵,并給于一定的物質獎勵,如學習用品等,為學生營造一種人人向榜樣看齊、人人學習榜樣的濃厚氛圍,讓學生經常性的和榜樣對比,看看自己差在哪里,為什么自己不是別人的榜樣。最后,班主任要讓每個學生都來當榜樣,積極在學習和生活中提高對自己的要求,不斷以榜樣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總之,班主任要在育人工作中強化和突出榜樣的力量,給學生一種積極的方向指引,促進其更好的成長和進步。
三、要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
育人工作開展的是好是壞、效果是否明顯,關鍵在于看學生是否都踴躍的參與進教育活動中來了,只有學生積極的參與進來,育人工作的目標才能落到實處。因此,班主任要積極通過多樣化的活動來激活育人工作的開展活力與效能。
班主任可以利用一些傳統的節日和重要的紀念日來對學生進行教育,例如,在中秋節、端午節,班主任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以“傳統文化我知道”為主題的教育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這些節日的由來、內涵,所傳達人們的美好想法,增強小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和理解,有助于從小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心。又例如,在“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等國難日中,對小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引導學生將愛國熱情化為學習的強大動力。總之,班主任要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對學生的人格進行塑造,讓學生在活動中得到熏陶和感染,促進其健康成長。
綜上所述,每一名班主任都應該清醒的認識到自身在小學成長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積極在班主任育人工作的開展中擔負起自己的責任來,用濃濃的愛溫暖小學生的心房,給學生以家庭般的溫暖,不斷突出和強化榜樣的力量,以身作則,讓學生受到感染和熏陶,積極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小學生健康、全面的發展和進步。
參考文獻:
[1]曲杰.小學班主任“以生為本”完成育人工作[J].才智,2015(32):23.
[2]于江波.小學班主任“人本”育人觀淺談[J].文教資料,2014(33):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