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芝
摘 要:學校的教研教改要真正取得實效,除了有計劃安排、實施方案、保障措施,還要經常督促、檢查、評比,做到及時反饋、準確肯定成績、嚴格糾正偏差,使各個環節都落到實處。學校精細化管理的核心是:落實管理責任,使管理責任具體化、讓每一個人員都做到盡職盡責,盡心盡力。
關鍵詞:精細化管理;教學效率;課堂教學
一、建立、健全和完善學校的基本規章制度
制度的健全和完善,可以使學校管理由粗變細,由細變精,避免“粗放型”管理帶來的弊端,促進學校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學校制訂并完善了學校的規章制度,根本目的就是將管理責任具體化、明確化、人本化。堅持職、責、權、利統一的原則,做到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干。制度與人的素質是相輔相成的,高素質的人在完備的制度環境下會養成一種自覺遵守規章制度的習慣。真正健全、完善、合乎情理并得到有效貫徹落實的學校制度,只會有利于學校的持續發展,教師的專業發展和學生的個性發展。對教師的管理上,精細化管理要堅持“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管理思想要求校長要充分了解教師的職業特點,勞動特色以及教師的心理,關心教師的疾苦,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努力調動教師的積極性,想盡辦法改善他們的生活共工作條件,使教師們能心情舒暢的投入到教學中,并對教師工作業績實施激勵性考核評價,沒有激勵性考核制度的工作就像一潭死水,不會有生機與活力,不理于工作的開展與創新。這些制度的建立必須經過一個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反復討論,反復修改,不能晚上的過程,這樣考核制度才能更科學、更有效。
二、嚴格出勤管理,提高工作作風
顧名思義,教學相長,教與學是相輔相成的,教與學的有機結合才能很好的促進好的教風,學風,我校首先是抓好教師的出勤管理。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實行上,下班簽到制度和實行坐班制度,只有做到言必行,出必果,工作作風雷厲風行,領導帶好頭,把好關,嚴格控制教師的出勤。坐班制度實行獎懲制度,對輔導效果好,嚴守學校坐班制度的老師給予獎勵,也只有這樣才能帶動老師的積極性,共同學習,資源互補,使中青年教師有了一個學習的平臺,有時間探究課程標準、考點;有機會同科教師交流、切磋;有可能推行集體備課制度、資源共享…
注重教師的敬業精神、工作作風,在學生面前樹立良好的形象,同時嚴格請假制度,嚴格控制教師私自調課,打亂學生的學習節奏。請假制度先由校長批假,到教務處安排調課,手續明確后才可離開工作崗位。
三、建立激勵機制,強化教學管理
學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學工作,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所有的一切都要為教學服務。而教學管理則是核心,要辦好一所學校必須有一套科學的管理辦法和有效的激勵機制,從而確保學校教學工作有章可循、高效正常運轉,各項教學活動能夠順利開展。為此我們提出了向管理要質量、向管理要效益的治校策略。明確了用制度來保證工作,用條例來規范工作,用檢查來促進工作,用指導來提高工作的指導思想;確立了強化過程管理,重視目標管理,突出效果管理的管理機制。激勵機制有物質上的激勵和精神上的激勵,我校每月進行一次教學常規檢查,中心學校每學期不定時對各校教學常規工作進行檢查,采取教師業績量化評比機制對每一位教師各方面業績進行量化評分,以此來激勵教師教學發展,同時我們還有績效工資,是和教師的業績評定、職稱、評優掛鉤。同時在課時的補助也規定了足課時按實拿報酬,如超課時的多出課時則雙倍補給以提高教師的積極性。實施教師量化管理,把評優、獎勵、晉級工作的求實性提高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過去評優、晉級由于人際關系往往有很大的水分,現在分數面前人人平等。誰積分高,誰當先進,誰受獎多。通過這樣的物質激勵和精神上的激勵,這樣使那些埋頭工作、默默無聞的人不被遺忘,公正如實地評選出來。同時積分的高低自然成了人榮辱的標志,教師對此十分關心,由壓力變動力。建立健全這樣的激勵機制以此來強化學校的教學管理。
四、教學質量精細化管理的前提是專業化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成于易。”精細化管理中“細節”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細節決定成敗。在教學質量管理實踐中,很多教學管理人員都認識到了這點,在“細節”上做足文章,絲毫不馬虎,可是由于過分強調“細節”,而忽視了“戰略”,這種非此即彼的做法不利于教學的整體和長遠發展。教學質量精細化管理是一個精細的系統工程,是規范、科學而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理念。事實上,“教學質量管理精細化”不是繁瑣化,不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它是“大處著眼,小處著手”,是實現教學質量戰略目標的具體化策略,是建立在專業化科學管理基礎上的精細化;不是“見事不見人”,是以人為核心的管理;因此,要推行教學質量精細化管理,離不開一支懂管理的人才隊伍,也就是離不開教學管理要專業化這一基本前提。只有這樣,教學精細化管理過程中才不會舍本逐末,真正做到通盤考慮,粗細兼顧。如果沒有這樣的管理專業化隊伍,精細化管理過程中就很可能出現南轅北轍,離目標越走越遠。因此,以促進人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教學質量精細化管理首先要以專業化為前提。
五、著色教學文化,提升教師團隊的境界
集體的力量是無窮的。通過互教互學、共同切磋,集中了每位教師的智慧,有效地提高了教師的綜合素質和教師創造業績的積極性。因此,學校組建了由教學能手、骨干教師、一般教師共同參與的復合型共同體,充分利用教師資源的差異,實行協作交流,資源共享,利用師徒結隊等方式,共同參與各種教學研討活動,促進同伴互助,共同成長。
學校每學期還舉辦校本教研觀摩活動,如備課組內的研討課、骨干教師示范課,青年教師的競賽課,新教師的見面課,徒弟出師的匯報課等等。學校還結合校本研究、校本培訓,讓教師圍繞自己感興趣的主題,自由、自主、自愿形成學習研究小組。同時學校鼓勵教師利用網絡資源,積極與教育專家、學者交流、溝通,參與到他們的團隊中去,建立相互學習、共網提高的伙伴關系,實現優勢互補。
總之,要實現精細化管理,管理者除了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之外,更要善于從細節中找到問題。細節決定成敗,學校教育更是如此。學校教育無小事,只有關注細節,重視細節,善于在細節中發現問題,找到教育管理的突破口,才能達成教育目標的有效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