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志霞
摘要:高中生物是一門研究生物形態、生命規律的學科,是高中教學體系框架內的主要學科,對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等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生物教師要對此有深刻的認知,不斷提高對該學科的重視程度,積極改進和優化課堂教學手段、教學流程,讓高中生在生物課堂可以高效的學習和掌握生物知識技能。本文將就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能的策略進行研究和探討,期望給教育同行的教學一些有益的思維啟迪。
關鍵詞:高中生物;課堂教學;效能;策略
隨著新課改的有效推進,生物課堂教學質量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學生對生物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也有了全面的提升,但不可否認,在高中生物的課堂教學中依然存在著很多突出問題,如教學準備不充分、教學方法固化、教學評價單一等,影響著生物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這需要生物教師的積極反思和總結。本文將從三個方面就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能的策略進行討論。
一、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能,教學準備要細致具體
教學準備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主要環節,精心、細致的教學準備可以有效提升生物教師的課堂教授效果和課堂駕馭能力。因此,教師要提升對備課的重視程度,積極進行充分化的教學準備,為生物課堂的高質與高效打好鋪墊。
進行教學準備,首先,生物教師要分析所用生物教材和班級學情,對于教材,要把握好教材的編寫理念、模塊之間聯系、每個章節具體內容,對于學情,教師要通過問卷調查、抽樣分析、當面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生物知識學習情況和課堂學習狀態,讓備課的針對性更強。其次,生物教師要分析具體的章節內容,設置較為明確的教學任務和教學目標,如在學習《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關系》章節內容時,可設置如下目標:①了解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各自具有的特點;②知道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的作用和意義是什么;③有效掌握神經調節與體液調節間的協調關系;④能對人體的體溫調節與水鹽調節進行分析等等,教學目標的設定有助于教師沿著正確的方向實施教學。最后,生物教師要精心挑選教法和學法,全面優化教學流程,并對課堂可能發生的突發情況做好預案設置,為生物課堂的高質高效做好鋪墊。
二、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能,教學方式要豐富多彩
教學方式是生物課堂教學的主要依托,多樣化的教法可以有效提升生物課堂教學的形象性、具體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促進課堂教學效果不斷的優化。因此,教師要積極豐富自身在課堂的教法運用,給學生以新鮮感。
例如,在學習《免疫調節》章節內容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問題教學法實施教學。首先,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視頻向學生動態展示一個有關免疫調節的具體案例,讓學生在極富渲染力的視頻講解中激發學習積極性和學習熱情,并對該章節內容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其次,教師利用PPT課件向學生展示本節生物課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①免疫系統具體的組成是怎樣的?②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有什么作用?③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機制是怎樣的?等等,引導學生仔細思考這些問題設置,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和激情,并讓學生帶著濃厚的好奇心走進對《免疫調節》章節內容的學習。最后,教師可以利用微課視頻對這些問題分模塊進行逐一講解,讓學生在形象的微課視頻講述中激發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全面提升課堂的學習氛圍,促進教學效果的優化。另外,教師還可采用案例教學法、提問法等實施教學,只有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教師都可以積極嘗試。
三、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能,教學評價要形式多樣
教學評價作為生物教學的結尾性環節,對課堂教學效果的鞏固具有較為重要的作用,但目前生物課堂的教學評價存在形式單一、主觀性強的弊端。鑒于此,生物教師要積極在課堂開展形式多樣的教學評價,有效激活課堂學習的氛圍。
例如,在學習了《種群和群落》章節內容后,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多元化多形式的教學評價。首先,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如學生A稱,其對種群的特征、種群的概念、種群密度的估算方法等內容有了較為深入的了解和認知,但是對種群特征之間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的學習。其次,引導學生進行互相評價,如學生B評價學生A稱,A同學能對種群和群落的基本概念、定義等有較好的掌握這一點值得大家學習,但該同學總是在生物課堂讀一些課外雜志,需要改進。最后,教師根據學生們的評價和敘述,進行綜合全面的總結評價,對于A能大體掌握《種群和群落》章節內容表示認可和鼓勵,對其學習上遇到的困難給予積極的幫助和解決,并提醒該同學在課堂要將主要的精力用在學習上。通過這樣多形式的教學評價,極大地帶動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能。
綜上所述,生物教師要全面認識到該學科對學生未來發展的有益促進作用,不斷提升自身的生物知識儲備和課堂駕馭能力,積極進行細致化的備課、運用多樣化的教法、開展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增加生物課堂的趣味性、活躍性,促進學生較好的掌握生物知識技能。
參考文獻:
[1]高艷芳.淺談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的興趣[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2(04):89.
[2]孫月蘭.淺談如何提升高中生物課堂教學質量[J].學周刊,2017(14):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