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蘭
摘要:語文是小學階段非常重要的科目,對于學生的長遠發展有著重要影響。在農村地區,經濟已經實現了大幅增長,但是在教育資源、基礎條件方面,依然與城市地區存在著差異。教師應從農村學校的實際情況入手,探索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措施。
關鍵詞:農村小學語文教學;高效課堂;提倡學生主體;引導態度發展;促進自主探究
新課程改革對于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師能夠發揮學生的主體性,提高教學效率。但是在農村教學中,教師的素質參差不齊,學生的基礎水平也比較薄弱,再加上傳統觀念中,缺乏家長在教育中的參與,因此農村小學語文教學的效率難以提升。教師應充分認識到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問題,切實提升語文教學質量。
一、提倡學生主體,實行民主化教學
在很多小學生的眼中,學習是一種被動行為,自己是在老師和家長的不斷督促下進行學習的,自己本身并不想學習,因此學習成為一種比較痛苦的行為。為了能夠讓學生從自己的角度發現學習的趣味,產生主動學習的意識,教師應在課堂上營造民主化的教學氛圍,讓學生能夠感受到團結友愛的學習氣氛,激發對語文學習的熱情。
例如,在學習《小蝌蚪找媽媽》的時候,我讓學生通讀課文,對課文內容進行了解,并邀請幾名學生,分角色朗讀課文,自主決定自己的角色,可以扮演小蝌蚪,也可以扮演鯉魚、烏龜、青蛙等動物。有兩個學生都想要扮演烏龜這個角色,我讓他們每個人以烏龜的語氣說一遍臺詞,由同學們來挑選更加合適的人員。其中一名學生以緩慢的語氣來模仿烏龜說話的樣子,惟妙惟肖,惹得同學紛紛贊賞,成功地擔任了烏龜的角色。在分角色朗讀的過程中,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都對教學內容投入了較高的關注,整個課堂氣氛非常融洽。通過使用民主化的教學方法,學生對語文學習提高了興趣,感受到了語文學習的樂趣,從而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參與到語文學習中來。
二、引導態度發展,實行情感化教學
通過語文教學,使學生的情感上與文本產生共鳴,擁有正確的態度,使學生能夠擁有正確的觀念,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在農村小學,很多學生接受的教育態度是一致的,一般都是以學校的觀念、家長的觀念為準,缺乏自主思考。教師應在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引導學生態度的發展,用情感來引發學生思考。
例如,在學習《我要的是葫蘆》的時候,我向學生提出一個問題:“同學們,這個種葫蘆的人想要得到葫蘆,為什么最后葫蘆會枯萎了呢?”有的學生回答:“當然是因為蟲子了。”我接著問:“如果沒有蟲子,葫蘆最后一定會健康成長嗎?”學生的語氣有點不確定,但是依然回答:“應該會健康成長吧。”我對學生說:“就算沒有蟲子,葫蘆在成長的過程中,也會發生氣候變化、缺水、缺營養、動物損害等問題,如果種葫蘆的人一直認為‘我要的是葫蘆,其他的不重要,最后依然不會等到葫蘆成熟的那一天。在這個故事中,同學們有什么感想嗎?”學生說:“事物之間是有相互聯系的,只關注一個,不關注其他事物,就會引發其他問題,影響最終結果。”我又向學生提問:“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有哪些類似問題呢?”有的學生回答,自己家里養了一只貓,一直都沒有管它,覺得它會自己回家,結果有一天貓離家出走了,大家都很后悔,要是當時多照顧它就好了。通過語文教學,教師將學生的情感與文本連接起來,使學生能夠實現態度與價值觀的正確發展,實現人文素養的提升。
三、促進自主探究,實行生活化教學
在農村中,有豐富的自然景觀,學生只需要走幾步就能夠進入大自然中。這是生活給我們的巨大寶藏,如果教師能夠實行生活化教學,讓學生將語文學習與日常生活聯系在一起,主動從自然中學習語文,將有效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時候,正好是處于秋天時節,我讓學生在課余時間自己走入到日常的生活場景中,感受秋天來了的變化,并在課堂上進行分享。有的學生走到田地里,發現各種植物都變成了黃色,一片黃燦燦的,看上去非常好看、溫暖;有的學生走在道路上,看到地上很多樹葉,路邊的大樹開始凋零,沒有了夏天那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有的學生在天空中尋找,發現天空好像很高,白云比較少,看上去非常的清爽。在課堂上,學生將自己看到的秋天與同學們進行了分享,對秋天的基本特征進行了掌握。在討論之后,我對學生說:“同學們已經在生活中發現秋天到了,事物發生了各種各樣的改變,那么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看看課文中的秋天是什么樣的。”通過將語文教學與生活聯系起來,學生的自主探究熱情得到提升,語文教學效果也得到提升。
總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及新課程標準的提出,使農村小學語文教學受到很大的沖擊,傳統的應試教育理念下,單一的教學方式已經不再適應新型的教學需求。因此作為農村教師要認真分析目前的小學語文教學現狀,根據新課程標準的相關要求,提高語文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劉明海.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研究[J].報刊薈萃,2018(09):155.
[2]朱婷婷.淺談農村小學如何提升語文閱讀教學效率[J].作文成功之路(下),2018(0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