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平
中圖分類號:E22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674-1145(2018)10-378-02
摘要 近10年來在安全生產領域的遏制重特大事故、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活動中,安全評價師不管是從體制機制管理層面、還是在技術運行實操過程,不管從顯性作用還是隱性發揮,都呈現在安全保障技術支撐領域的主流作用。在構建安全生產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中展示出最主要的技術資源和技術勞務來源。然而,由于多種原因致使現在安全評價師職業環境確是不如人意,安全評價的作用及效益遠沒有達其應的效能。
關鍵詞 安全評價師 職業現狀 對策研究
一、緒言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安全評價工作,自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1988年《關于生產性建設工程項目職業安全衛生監察的暫行規定》頒布為標志性起點,1995年,原國家勞動部依據《勞動法》履行勞動安全衛生國家監察職能、設立的“建設(工程)項目勞動安全衛生預評價”制度,到原國家安監總局依據《安全生產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安全生產許可證條例》建立高危行業建設項目和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評價工作體系。2007年11月安全評價師被國家認定為新型職業,經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批準,《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于2008年2月開始實施。這標志著安全評價工作規范化與現代化建設的開始。
2017年9月12日,經國務院同意,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印發《關于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的通知》(人社部發[2017]68號),公布國家職業資格目錄。安全評價師列入技能人員職業資格水平評價類76項之一。至此,原坊間各種關于注冊安全工程師與安全評價師的傳聞也就塵埃落定,安全評價師在我國最新的職業資格管理體系中得到了法律保障,擁有了堅實穩固的發展基礎。
二、安全評價師職業現狀
中國安全生產協會安全評價師查詢系統數據顯示,截止目前全國有近3萬名安全評價師注冊,就職于全國500多家具有安全評價資質的機構、數千家安全技術社會化服務機構中,加上注冊安全工程師以及其他工作人員,從事安全評價的人數應超過10萬人。近10年來在安全生產領域的遏制重特大事故、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活動中,安全評價師不管是從體制機制管理層面、還是在技術運行實操過程,不管從顯性作用還是隱性發揮,都呈現在安全保障技術支撐領域的主流作用。在構建安全生產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中展示出最主要的技術資源和技術勞務來源。然而,由于多種原因致使現在安全評價師職業環境確是不如人意,安全評價的作用及效益遠沒有達其應的效能。與國外安全評價有著一百多年發展的歷史相比,我國的安全評價行業還十分年輕,無論是經驗、技術還是社會影響,我們的差距很大:
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全國家的安全意識逐漸加強,對企業的安全管理也不斷加大力度,但是國家對安全評價行業的政策支持不夠:從法律保障上看,安全評價領域還沒有專門的法律或法規,盡管在其他安全生產法律法規中提出了對安全評價監督管理的要求,但這些要求還不夠系統和完善,急需一部全面涵蓋安全評價的專用安全評價法律或法規,來指導安全評價工作。就連2008年2月開始實施的《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還在試行,未能及時修訂,前幾年還有主管部門建議取消安全評價師這個職業與注冊安全工程師合并,消極影響不可小視。從安全評價范圍看,我們僅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必須進行安全評價,就連建筑工程、交通、特種設備等高危行業都沒有涉及,更不用說其它眾多行業了。從安全評價技術上看,目前眾多安全評價工作還依賴于經驗,大多靠定性分析安全隱患的大小,定量分析得不到充分利用。雖然國家在“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關項目中,都設立了安全評價方法和軟件開發的有關研究內容,有各種安全評價新技術研究發展規劃,但發展緩慢。
安全評價機構與安全評價師的整體水平和實力有待加強。現有的安全評價機構主要由各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企業及個人成立的評價公司組成,人員構成復雜,素質參差不齊。我國正式頒發安全評價機構資質不過十余年,大部分從業人員都是轉行而來,既懂專業,又有豐富評價經驗的從業人員數量不多。剛取得評價師資質的年輕人,由于缺乏現場經驗,對風險的識別往往不夠全面,提出的安全對策措施過于理想化,缺乏可行性;有過企業安全管理經歷的評價師,往往又過于依賴以往的經驗,忽視了對新技術、新方法的學習,做出的評價報告有時會缺乏先進性。有些安全評價機構業務范圍大,而規模相對較小,安全評價人員配備不足,專業不齊全,各行業專家資源不能有效利用,造成出具的安全評價報告質量不高。有些安全評價機構片面追求利潤和控制成本,現場檢查人員數量少,檢查時間短,對基礎資料數據掌握不清,嚴重影響安全評價報告質量。有些安全評價報告僅由一名評價人員獨自編制完成,難以滿足建設項目系統復雜、涉及專業范圍廣的要求。有的評價機構為取得資質而奮斗,按《安全評價機構管理規定》大體要求一取了之。
目前,我國很多企業做安全評價是因為有法律法規的規定要求,應付監管,或是為了轉嫁部分風險,沒有真正認識安全評價的重要性和意義,只在乎是否能拿到最后的安全結論。同時安全評價多以企業委托安全評價機構出具安全評價報告的形式存在,許多安全評價報告僅被委托單位作為辦理“三同時”手續、辦理安全生產許可證的程序,而忽視對建設項目提高本質安全的作用:安全預評價報告中的對策措施未被有效運用在設計方案中;安全驗收評價報告中相關對策措施未被分析采納,徹底整改;對于評價報告中提出的安全管理措施也沒有進行消化吸收,納入到日常安全管理體系中。安全評價機構在安全評價報告中會仔細說明被評價單位的危險有害因素及安全隱患,即使現在是安全的,但是如果不加強維護,定期檢查,也可能會釀成事故。“安全無小事”這句話應該印在每個企業安全管理人員的腦中,時刻堅持著“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管理。
三、安全評價師的職業發展方向
安全評價師職業定義:采用安全系統工程方法、手段,對建設項目和生產經營單位生產安全存在的風險進行安全評價的人員。三級安全評價師具備對各類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風險辨識評價和管控的職業技能;二級安全評價師具備對各個行業的安全風險辨識評價和管控的職業技能;一級安全評價師具備對區域安全風險辨識評價和管控的職業技能。由此可見,安全評價師的職業技能集中體現在對于各類安全風險的辨識評價和控制。這就是安全評價師的職業特長,也是安全評價師在新時代安全評價職業領域的新起點。
國家大力推進職業技能人才與專業技術人才融合發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職稱制度改革的意見》(中辦發[2016]77號)“促進職稱制度與職業資格制度有效銜接。”“以職業分類為基礎,統籌研究規劃職稱制度和職業資格制度框架,避免交叉設置,減少重復評價,降低社會用人成本。在職稱與職業資格密切相關的職業領域建立職稱與職業資格對應關系,專業技術人才取得職業資格即可認定其具備相應系列和層級的職稱,并可作為申報高一級職稱的條件”。這是安全評價師的又一個機遇,職業競升通道得以更廣的拓展。
國家機構改革新機遇。新組建的應急管理部將安全生產監管與減災防災職能相結合,將生產經營單位的安全風險管控擴展到區域安全風險管控、城市安全風險管理和整個社會的減災防災、安全保障領域。安全評價師職業新機遇就是:從安全生產技術服務領域迅速轉型升級為國家應急管理事業發展提供強力技術支撐。是機遇也是挑戰,如何迅速轉型升級?安全評價師需要解放思想、開拓創新,把握新要求、找準新定位、謀劃新發展,乘勢而上,順勢而為,積極拓展安全評價技術服務發展空間,在技術、標準、管理等多方面積極作為,適應新形勢下的新要求,以新需求、新作為推動新事業的發展,為應急管理事業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四、建議與對策
國家層面,建議盡快啟動相關安全評價及安全評價師的專門法律或法規立法工作,完善相關領域必需進行安全評價的法律規定,加緊修訂《安全評價機構管理規定》規章,盡快制定安全評價師在應急管理領域專項技術服務工作的技術規程、行業標準、作業指南手冊等基礎性文件,盡快組織修訂《安全評價師國家職業標準(試行)》、《安全評價通則》、《安全預評價導則》、《安全驗收評價導則》、《安全現狀評價導則》,制定新的各類適應轉型行業安全評價導則,適應新時代國家應急管理發展新需要,使安全評價拓展至整個社會的生產經營單位安全風險管控、減災防災、安全保障領域有法可依。
高校科研單位、安全評價機構及相關企業積極應對國家應急管理發展新要求,積極開發新安全評價方法和安全評價軟件,建立各類安全評價大數據庫,加緊消化吸收國際領先的技術方法,積極參與國家相關技術規程、行業標準、作業指南手冊等基礎性文件的制定工作,盡快培養適應新領域的各類專業人材隊伍。
安全評價師應該更加積極參與國家各項安全評價工作,新時代新要求新領域,新的安全評價系統復雜性、多樣性等要求我們安全評價人員必須加強更新專業知識、安全學科知識和提高新的業務素養,時刻關注國家、行業對標準規程規范的更新,時刻關注國際安全評價行業新動態,創新地適應我國安全管理發展的新需要,以全面系統地對新領域新行業作出正確的分析評價。
五、結語
目前全國安全評價師總數不足三萬人,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員從業于政府部門、事業單位或國有大中型企業,無法專職從事安全評價工作。隨著國家構建新應急管理體制改革發展,安全評價領域的拓寬,預計未來十年內,安全評價師缺口將達到10萬人以上,為眾多有志于從事安全評價職業的有識之士提供了難得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