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歡
摘要:“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存在體系不完善、教育方式滯后、內容單一、效果欠佳等問題,本文以浙江省獨立學院為例,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對策進行分析。實踐證明,高校教育工作者應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創新教育方法,強化師資力量,緊跟時代發展潮流,由內而外提升“互聯網+”時代下的大學生網絡誠信素養。
關鍵詞:“互聯網+”時代 大學生 網絡誠信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019-02
一、“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更多開始依附于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人工智能等設備,移動互聯網全面進入當代大學生生活,尤其是以浙江省為龍頭的電子商務迅猛發展,促使整個浙江省,包括獨立學院在內的高校學生形成了敏銳的互聯網視角,隨之而來的網絡誠信消費問題層出不窮。調查數據顯示:大學生平均每周上網時長高達32個小時,這也充分說明大學生是青少年網民群體的主力軍,大學生對網絡有很強的依附性,但整體上大學生誠信狀況卻保持在一般水平。因此,在互聯網與人工智能等新興科技的沖擊下,大學生誠信教育機制面臨嚴峻挑戰。另外,浙江省電子商務的崛起與迅猛發展,不僅帶動了全國的互聯網經濟消費,隨之而來的超前消費等服務也蔓延開來,浙江省獨立學院的誠信消費與網絡誠信教育難度不小。形形色色的互聯網信息沖擊著人們視野,再加上現在網絡視頻和金融輿論與消費強勢帶領,給對世界充滿好奇與新鮮感的大學生的網絡誠信教育帶來更大阻礙,“互聯網+”時代下的網絡誠信教育工作任重道遠。
“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也應和輿論導向、社會發展相適應。作為大學生成長成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教育方式,應該得到新時代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是實現中國夢,創造和諧社會的有效手段,互聯網時代的輿論監管也必然成為國家部門的一項重要工作。信息時代下,互聯網這雙無形的眼睛注視著包括在校大學生在內的每個公民的道德行為,事件的公開、輿論的評析成為誠信教育的新模式。“互聯網+”時代下大學生誠信教育問題,是新時期創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應受到相關部門的重點關注。此外,大學生誠信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內在要求,誠信教育會涉及學風建設、學術研究、就業創業、學生管理等各方面。當下,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新興事物的集中爆發地,諸多互聯網巨頭已開始布局校園信息化市場。與此同時,諸多良莠不齊的信息通過智能手機或移動互聯網等工具滲透進校園學生群體,近幾年在高校教育市場中出現了考試網絡作弊、屢次借貸、評優造假、學術不端等各種有違誠信體制的問題。因此,在互聯網蓬勃發展的現狀下,大學生誠信教育作為高校教育的關鍵點應快速樹立正面榜樣,這也是當前互聯網教育形式的內在要求。
二、“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現狀
1.誠信教育體系不完善,內容單一
以浙江省獨立學院為例,大學生作為高等教育中重要的公民群體,是新時代打造社會和諧生態的重要力量,但當下高校反映出的一系列誠信缺失問題,對高校道德教育提出嚴峻挑戰。大學生在“互聯網+”時代更加廣泛地接收信息,傳播信息卻更零散、片面。在魚目混雜的網絡中,大學生本身因缺乏社會經驗,辨析能力不強,外加有關部門的監管不力,因此容易受到誘惑導致誠信缺失。通過分析及整理當下國內與浙江省獨立學院教育情況可見,目標定位的模糊,執行程度的欠缺,教育活動的分散,系統性的匱乏,表現出“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并未明確構建頂層設計理念體系。單依靠思政課老師、輔導員、班主任進行教育,難以從根本上形成合力,再加上教師精力有限,學生自主時間相對較多,更是加劇了誠信教育體制難度。盡管部分高校在誠信教育制度和學生信息檔案上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體制不完善,機制不健全,誠信教育制度的不足,使得執行不到位,使用檔案不恰當,也直接導致“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體制形同虛設。最后,是當下誠信教育與互聯網比重的失衡問題。當下大學生思想觀念前衛,思想多元化發展是必然趨勢,師生地位逐漸趨于平等化,學生具有了豐富個性與獨立性價值,但目前大學生誠信教育仍未能與互聯網接軌,想要更好地開展誠信教育必須與網絡陳地緊密相連,必須緊緊依靠網絡陣地來開展誠信教育。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越來越傾向于微博微信、App、社區論壇等陣營,每個大學生都能隨時隨地發布信息,全民自媒體的情況開始顯現,但目前高校誠信教育內容仍然注重理論學習,缺乏實踐,像案例分析這樣的教學較少,很多媒體發布內容說教意味重、更新慢、時效性相對較差,在充滿新鮮與個性化的大學生群體中閱讀分享率較低,互動情況不容樂觀。另外,當前高校誠信教育體制雖然名義上開展了多渠道內容運營,但所用素材傳統刻板,簡單無趣,不能充分引起大學生參與興趣,自然也就很難達到受教育目的。
2.教育方式落后,教育問題泛化
互聯網迅速發展的今天,仍有不少高校對誠信教學采用的是班會課堂、書本學習、制度摘抄、簽訂承諾書等手段。但在大學生視野逐步寬泛的今天,這種形式的教學反而會引起抵觸情緒,學生大多抱著厭煩的情緒,僅僅是完成任務,常常左耳進右耳出,起不到教育的作用。即使有機會與心理老師面對面溝通,也很少會暢談自己的問題,敞開心扉地去解決,得不到理想的效果。科技發展迅速的時代為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帶來很大挑戰,但同時也有一系列新型教育工具與創新教育方法隨之產生。因此,對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工作者來說,就要時刻保持學習態度,關注社會熱點與學生思想動態,幫助學生積極應對不良誘惑與負面情緒。
除此之外,歷史虛無主義、網絡極端主義、網絡民粹主義等是大學生群體中普遍存在的三種不良思潮,這也是互聯網時代發展到今天必然會面臨的窘境。網絡虛假信息開始泛濫、網絡違法成本逐步降低、大學生誠信觀念日漸淡薄,再加上高校網絡誠信教育體制不完善,直接導致了高校教育者權威不斷降低,對學生可控性逐步減弱。傳統教育工作者教育對象以學生為主,評估工作也只局限在行業內部,但隨著互聯網時代進一步發展,所有教育工作開始放到大眾視野內,網絡大眾評審開始成為新時期的熱點形態。
三、“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對策
1.強化教育基礎,不斷完善誠信教育體系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問題迫在眉睫,高校應迅速建立集教育、預防、監督、獎罰于一體的網絡誠信教育體系,并由領導負責人牽頭建立學風誠信工作機制,明確職責分工。當然,浙江省獨立學院因為身處互聯網發展的漩渦之地,因此,相關負責人應始終緊跟互聯網時代特性,牢牢把握頂層設計理念,不斷完善誠信教育制度及相關執行,不斷確立大學生網絡誠信與細化方案,使學生教育工作變得系統化、精細化、社會化、網絡化,最終形成合適的“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新機制。
2.理論知識落地實踐,不斷改進傳統網絡誠信教育
浙江省獨立學院網絡誠信教育不僅要完美繼承傳統教育存在的優勢,而且需充分把理論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落地,順應時代的呼吸,不斷強化網絡誠信教育的深度和廣度。首先,要創新理論學習方法,改變傳統的網絡誠信教育理論學習方法,避免學習的枯燥,提高學生的興趣。減少或直接摒棄照本宣科的灌輸式教育,應在課堂與學習生活中采用更為豐富的多元化教育方式,比如說微信群、朋友圈、微博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課堂不再是老師自導自演的舞臺,充分應用近期熱點案例、微電影、微課堂、舞臺劇、情景劇、小品等調動學生互動參與性,在互動中達到教育目的。其次,也要不斷強化誠信教育實踐內容,充分把網絡誠信教育融入到社會實踐活動當中,通過小游戲或野外拓展、科技競賽、網絡宣傳等活動,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誠信意識,堅定做人信念,達到知行合一目的。
3.打造網絡誠信線上教育平臺
“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與移動互聯網融為一體,主動占領在線教育平臺是實現網絡誠信教育有效發展的重要途徑。浙江省獨立學院可進一步完善學校、院系、班級、個人等自媒體溝通交流平臺,通過共享熱點或其他資訊方式達到教育目的。只有使用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實現教育效果,營造出良好的校園環境。其次,院校相關部門要牽頭建立舉報有獎機制,形成隨手舉報、隨處監管的良好氛圍,引導師生逐步樹立正義感。另外,也要及時遏制網上虛假信息在校園內的傳播,避免影響學生價值觀形成難控之勢,也要對教師思政引導進行定期培訓,避免教師在個人主觀意識驅動或利益驅使下,輕信某些網絡謠言,造成網絡誠信教育泛濫。最后,需進一步完善大學生誠信教育檔案,讓大學生個人網絡誠信檔案對接社會信用體系,加大信用監管力度,獎罰分明,充分運用誠信獎罰制度與信用監管制度,幫助大學生建立公正有效的個人網絡誠信檔案。
四、結語
綜上所述,“互聯網+”時代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面臨諸多問題與挑戰,但與此同時,時代發展也為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多新途徑與新思路,無論是浙江省獨立學院的誠信思政教育工作者,還是全國其他高校的相關從業者,都應積極探索新的教育對策,引導大學生樹立誠信觀念,為培養“互聯網+”時代下的祖國接班人不懈努力。
參考文獻:
[1]王晶晶,楊燕霞.積極心理學在大學生網絡誠信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吉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7(3):96-97.
[2]王曉雅.微時代下大學生的網絡誠信教育探析——以山西師范大學為例[J].長江叢刊,2017(24):243-244.
[3]羅冬麗.大學生群體網絡誠信教育的問題與變革路徑[J].繼續教育研究,2017(7):38-40.
[4]趙婧,張軍.互聯網+時代大學生消費觀教育對策研究[J].商場現代化,2017(9):16-1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