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永軍
摘要:數學是基礎教育中開設的重點學科,數學課堂是數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以數學課堂作為切入點進行探討,提出相關對策,旨在為提高數學基礎教育成績提供理論依據。
關鍵詞:數學課堂 學生 教育
中圖分類號:G6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8)18-0133-02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6所初級中學。采用的研究方法:(1)文獻資料法:查閱關于數學基礎教育相關文獻資料作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展開研究。(2)個案研究法:以中學數學課堂為個案對象,探討數學課堂教育在數學學科教育中的作用,旨在強調數學課堂的重要性。(3)邏輯分析法:對各類材料采用邏輯分析法來支持本文章的觀點。
二、研究內容
(一)教師部分
數學教師是學校的主要教學和工作人員,不僅承擔著教學任務,還要從事教學管理工作,充當父母與朋友、數學學科研究者的角色。中學數學教師在具備其他教師的基本工作特點之處,還要把握好數學學科的特點,在工作中要突出學科的專業性。數學教師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動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學生進行思維訓練,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使學生掌握基本數學知識的技能。教學中,教師還要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因材施教,積極關注和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各種道德表現和發展,使學生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達到教育的目的。
(二)學生部分
在學校教學中,課堂教學是實現教學任務、完成教學目標的基本途徑,是教師進行課程參與、實現數學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必備能力。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不僅對教師提出了相關要求,相應地對學生也有具體的要求,只有抓好這兩個重要方面,教學任務才能順利完成,在課堂教學中每一個學生都是重點的教學對象,所以要把握好學生不同年齡、不同階段的特點,讓學生在教學中體驗到快樂,成為學習的主體,讓教學課堂成為學生的一種愉快的情感體驗。
(三)數學課堂教學部分
1.數學課堂的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下,倡導數學教師用具體的、有趣味的、富有挑戰性的素材引導學生投入數學活動,這也體現了“大眾數學”教育思想的具體要求,是實現數學教育基本目標的要求。因此,中學數學的教學方式有了新的思路與啟迪,課堂數學從創設問題情境到練習題以及思考題,教師應該盡最大可能將數學生活化。在數學課堂中把數學教學內容與具體生活結合起來,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數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也讓數學學科真正地貼近生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改變了數學課堂空洞、枯燥的現象。譬如利用數學教學中的“多米諾骨牌”典型個案,讓數學成為生活行為的一部分。
應在課堂教學中形成教與學的交流、互動,讓學生在交流合作中提高對問題的整體認識水平,在課堂教學中關注學生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使課堂真正成為生活化的課堂,整個教學過程親切自然,學生置身于的“主角”位置,輕松愉快地學習。
2.課堂教學的活動化
在數學教學中,傳統的教學中教師針對教學內容和教材以講為主,學生以聽為主,這樣學生的學習就顯得被動,這種課堂教學方法無法培養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因此在數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的自主活動為首選方式,課堂教學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參與數學課堂教學,在教學活動中創設豐富多彩的活動情境,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數學課堂更能彰顯出雙變化。譬如,橢圓教學課堂,學生可以自己準備紙板、細繩、小釘子,先自己畫出來,研究當兩圖釘之間距離不變而繩長發生變化時的情況,在教師的指導下再相互評價,通過具體操作,讓學生互相啟發、共同進步。
3.課堂教學的自主化與情感化
數學課堂的自主學習,是與數學課堂的教師講、學生學的傳統的接受學習相對應的教學,數學老師還要克服“專任性”的教學方式,多采用“民主性”和適當的“放任型”的教學方式,在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情感化。課堂中要多鼓勵、贊同、表揚,給予學生適當的幫助,體現出為人師表的導向性。在數學教學過程中,主要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通過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從而掌握數學知識技能與基本知識體系。這種數學課堂,其特點是教師通過激發學生主動觀察、推理、交流,使學生形成自己獨特的學習策略。
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數學教師應該特別注意調動學生學習數學學科的積極性,讓學生用自己的理解方式先做、先看、先體會,在這種主動學習的過程中,既培養了學習動機,也培養了學生對于數學學習獨立思考的思維方式。如“不等式”的教學過程中,首先應該讓學生在認識結構上產生沖突,然后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思考發現過程,從而體會概念的提出過程,再由學生用自己的語言闡述概念。在揭示不等式概念實質時,可通過設計問題,讓學生自學。
(四)數學課堂中應該突出課堂教學合作化與創新化
1.數學課堂的小組件合作化
數學課堂的合作學習是指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和學生為了達到一定的教學目標、實現教學計劃、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數學課堂中有明確的教師與學生的責任分工的和教師與學生的互助性學習。在數學教學中,合作學習是鼓勵學生對集體利益的認同感,學會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在完成數學課堂教學工作實踐,達到實現共同任務的過程中實現集體目標的行為。合作與交流主要體現在主體性的發展,是數學學習者主體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的教學方式,也可以成立數學學習小分隊,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通過合作方式進行探討,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各個小組進行成果展示,通過在數學課堂的這種合作式的信息交流來實現師生相互溝通,從而達到共同的目的。
2.數學課堂教學的創新性
數學課堂的創新性學習是數學學科在適應社會進步與發展的大環境下,應具有的一種學習體系和形式。就是要求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時,不墨守成規,充分發展發散思維,以已有的數學基礎知識和數學學習實踐結合,對數學的學習進行自我關聯的設想。
三、結語
基礎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數學教育的發展是基礎教育的核心部分和關鍵要素,要實現和達到良好的數學教學效果,必須有合理科學化的數學教學課堂,在數學課堂中,教師因素與學生因素尤為重要,這兩個因素是一節課是否成功的關鍵。而決定一節課好與壞的關鍵是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師的教學方式和組織形式,文章以數學課堂為個案,分析得出只有用生活化、情感化、自主化的創新思維和合作學習的方式才能解決數學教學中長期以來存在的不合理、不充分的教育發展現狀,才能更好地促進基礎教育數學課堂教學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學科.青年教師成長專業新途徑[J].寧夏教育,2014.
[2]劉華.中學數學方法之研究[J].中學生導報教學研究,2017.
[3]教育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
[4]李秉德.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孫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