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真珍
摘要: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因為隨著新課改的進一步推進,合作意識對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有著更重要的作用,也越來越受到教師的重視。基于此,筆者將結合具體教學案例,就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展開簡要論述。
關鍵詞:小學體育;合作意識;策略
在以往的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多是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模式,只注重體育運動技巧的傳授,而忽視了合作精神以及其他體育精神的培養,并未使體育教學發揮其應有的教學效果。所以說,作為體育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進而,有效推進小學體育課堂教學。
一、通過互動練習 樹立合作意識
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讓學生樹立合作意識,這樣一來,才能夠更為有效的推進小學體育教學,而為了更為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教師可以在課堂上組織學生互動練習,讓學生在這樣的體育課堂上知曉合作練習的重要性。具體而言,教師首先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合作意識的重要性;其次需要引導學生在實際運用中體驗、感受合作意識的氛圍,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己思索高效合作的策略,認識合作練習的重要性,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最終,使學生在合作的情景下共同提升。
例如:在帶領學生進行《立定跳遠》這部分的體育教學時,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我這樣開展了課堂教學。首先,我先為學生進行了動作示范;之后,讓學生親自體驗、熟悉雙腳立定跳遠的動作技術,會做出一些雙腳立定跳遠的簡單動作;再之后,我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練習。具體而言,我將四個學生分為一組,讓學生兩兩面對面進行練習,通過這樣的方式,當學生來相互“監督”,進一步掌握“立定跳遠”的技巧。與此同時,我告訴學生:“同學們,一會我們在各小組間進行比拼,看看哪一小組表現得最好!”這樣一來,學生在自己小組內練習得更加用心了。可見,通過讓學生互動練習的方式開展體育訓練,能夠為樹立學生的合作意識打下良好基礎。
二、開展體育游戲 強化合作精神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為了進一步強化學生的合作精神,教師還應當采取更加有效且有趣的教學方法予以實施,進而,在激發學生合作學習興趣的基礎之上,有效推進體育課堂的合作教學。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可以借助游戲教學的方式實施教學,因為游戲是小學生最喜歡的學習形式之一,它結合了游戲的娛樂性、集體性、趣味性等特點,能夠使學生在寓教于樂的環境中達到體育鍛煉的目的。所以說,教師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應該重視游戲教學方式的引入與運用,并積極運用體育游戲的開展,讓班級內的學生都積極踴躍的參與進來,最終,在互助與交流中強化合作意識與能力。
例如:在帶領學生開展《游戲:擲球》這一節課時,為了讓學生掌握投擲時的出手技巧,以及通過本課的各種活動,發展學生的靈敏、協調等能力,并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我借助開展體育游戲的方式進行了這節課的教學。首先,我向學生說道:“同學們,今天我們來玩‘炸碉堡游戲吧,我們分為四隊,各隊成一路縱隊站在同一條起跑線的后面,我發令后,各隊排頭手持‘炸彈爬過障礙物,跑到指定圈內投擲炸彈后跑回與第二個同學擊掌,依次進行,最先完成的組獲勝。”當這個游戲一經宣布,學生們興致很高,十分積極的投入到游戲中。可見,通過這樣的模式進行教學,能夠在提升學生的體育素養的同時,有效培養學生團結協作的良好品質。
三、借助競賽模式 培養合作意識
體育本身就是一項具有競技色彩的運動項目,所以說,教師在體育教學過程中,還應當在一系列的競賽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具體而言,教師要在一次次競賽活動的開展中讓學生平衡好競爭與合作的關系,并讓學生通過與小組內其他成員的合作交流、互相幫助,高效完成競賽項目,最終取得優異成績。與此同時,通過競賽的模式,更能夠強化學生的合作意識,這樣一來,學生便能針對競賽內容制定針對性的合作競賽策略,高效融入與積極參與到體育競賽活動中,進而,提升學生的綜合體育素養。
例如:在講授《快速接力跑》這一節課時,為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我在體育課堂上組織學生進行了比賽,借助這種競賽模式來讓學生充分發揮自身的運動潛力。首先,我為學生介紹競賽規則之后,讓學生四人一組,進行接力跑。這時,我先讓學生在小組內部進行交流,讓學生依據學生自身素質來進行合理分工,以便讓自己的小組能夠取得更好的成績。除此之外,我還統一為學生講授了如何以更短的時間進行接棒,為學生介紹了“下壓式交接棒”的具體動作要領,在這些教學工作做完之后,組織學生開展了正式比賽。
總而言之,在小學體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要讓學生在集體中發揮自身的價值。所以說,教師要充分借助合作教學法來培養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使學生能夠進行全面的發展,進而,有效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也使其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
參考文獻:
[1]陳源源. 小學體育教學中的小組合作學習探析[J]. 當代體育科技,2015,5(35):70+72.
[2]常海濤. 生本理念下小學體育高年級小組合作學習評價方法的研究[J]. 學周刊,2016(25):151-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