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艷
摘要:中高職一體化進程中,高職院校應把人文素質教育放在重要地位,高職語文教學要采用適宜的教材、多元而靈活的教學方法、創建全面發展的教學模式,突出人文性特點,培養符合專業要求的綜合性人才。
關鍵詞:中高職一體化;語文教學;模式
一、中高職一體化發展概況
我國中、高職銜接起步于20世紀 80年代,現已初具規模,但離成熟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還有相距離,很多中職生要接受正規的高等職業教育還存在障礙,銜接過程還有待進一步優化。 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中指出,要“探索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貫通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確定優先發展的區域、學校和專業,探索規范初中后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初中后五年制和主要招收中等職業教育畢業生的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要圍繞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接續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系統設計、統籌規劃課程開發和教材建設,明確各自的教學重點,制定課程標準,調整課程結構與內容,完善教學管理與評價,推進專業課程體系和教材的有機銜接”。
二、語文課程在中高職銜接教育中的地位
高職語文教學首先強調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綜合人文素質。而在中、高職業學校中,語文作為基礎課,長期得不到重視。語文具有工具性,是學習其他學科的基礎。語文是學習“母語”及包含在祖國語言里面的各學科知識,同時運用祖國語言進行思維和表達的綜合工具。語言是人類最基本的思維工具,又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更是人類存儲、傳遞信息的主要工具。當前,很多高職院校建立了以就業為導向、以技術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的教學體系,把加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技能的培養擺到了重要位置。 但對學生人文素質教育往往重視不夠。中高職教育要想培養全面發展的專業人才,就必須把人文素質教育放在首要位置。
三、中高職語文一體化教育模式探討
在高職語文課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為本、能力為中心、實踐為重點”的原則;課堂結構趨于開放、靈活;組織形式上趨于寬松、自主;評價上趨于多元化;對課堂教學目標應重新定位,應著眼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關注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探索能力、創新能力的發展,最終目的在于突顯中高職語文教學的人文性,使學生全面提高個人文化素養和語文技能。經過調研, 我們從以下幾個方面對中高職一體化語文教學模式進行探討:
(一)教材選擇個性化
當前高職語文教材眾多,選擇符合學生實際需要的教材和教學內容是搞好中高職銜接語文教學的關鍵問題。中高職一體化教材選擇應當兼顧傳統經典與現代文閱讀寫作, 為學生“量身定做”,因材施教。盡量避免那種不顧實際,盲目應用教材的做法。
(二)教學方法多元化
中高職一體化教育,因為學生中既有普高生,也有中職學生生源,其文化基礎和知識結構有別,故必須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除開傳統講授的教學形式外,建議采用推薦書目導讀及多媒體教學等多種形式,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 學生如能閱讀足夠量的名著,當然是善莫大焉。從語文教學角度看,學生在教師推薦、指導下,有選擇地閱讀這些杰出的作品,可以極大提高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在閱讀過程中提高自身文化素質和思想水平。中高職一體化教學還可以適當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多媒體教學在中高職語文教育實踐中已被證明具有良好效果:
1. 形象直觀,激發興趣。
語文教學運用多媒體技術,提供形象、生動的影像資料,誘導學生進行多角度、多方位的觀察,給予體驗之樂,就能使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表達能力得以培養。 以講授南宋姜夔描寫梅花的詞《暗香》為例,筆者使用課件,展示各種梅花傲雪開放的畫面,同時播放專業人士演唱的《暗香》古曲及古琴、洞簫伴奏,在聽覺、視覺等感官刺激之下,學生真正領會宋詞的深厚內涵,同時也得到多方面美的享受,激發對于古代文學的極大興趣,教學效果明顯。
2. 具體可感,情景教學。
中高職學生知識面較為狹窄,對課文的形象、意境感受膚淺。在這種情形下,多媒體技術能變抽象的語言文字為具體的視覺畫面,豐富學生感知,拓寬生活見聞,實現“情境教學”,從而順利地再現課文中的事物及人物,便于學生理解作品的意境、主旨。此外教師應該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經常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比如:討論、演講、參與網絡日志寫作、競賽等活動提高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加強學生對自身人文素質的培養與提高。高職語文是為提高學生語文知識和寫作能力而設置的一門綜合性文化基礎課,是為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加強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教育課程,在教學中應“授之以漁”,注重對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中高職一體化語文課的教學目標,除了突出聽、說、讀、寫四種基本能力的培養外,還應該突出以下目標:培養科學精神,凸顯人文教育。應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知識的傳授以及學生的自身實踐,內化為人格、氣質和修養;要讓學生在教學中自覺地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個性。
(三)教學主體的自我提升
中高職一體化語文教學,由于生源較為復雜,對教師的教學提出更高的要求。高職語文教師首先要通過加強讀書學習,不斷提高自身素養。 教師鮮明的教學個性、教學風格的展現,也就標志著多元化、個性化的教學氛圍的形成。大學語文作為基礎課,課程內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文學作品,附帶要講的還有文史哲、藝術以至宗教等,這就要求語文教師要具有廣博的知識,才能觸類旁通,才能將課講得活潑生動,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綜上所述,中高職一體化語文教學應積極構建“以技能為基礎,人文精神教育為重點,多元文化為載體”的高職語文教學模式。圍繞培養學生文字書寫能力、溝通表達能力、實用寫作能力及閱讀欣賞能力的目標,進行綜合性課程設計,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改進教學方式,有效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和人文情感。
參考文獻:
[1]鄧素林.中高職語文教學銜接的改革探討[J].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02):140-143.
[2]蓋麗娜.中高職語文課程有效銜接的路徑探析——基于協調發展的視角[J].遼寧高職學報,2013,15(10):53-55.
[3]成俐歷.淺論中、高職語文教學模式的多元化[J].企業家天地(理論版),2010(06):12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