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長根 譚雅文
摘要:醫學心理學是醫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然而教學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本研究擬從醫學心理學教學現狀、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實施過程、需要注意的問題等幾個方面,來談小組討論式教學在醫學心理學的教學中的應用。
關鍵詞:醫學心理學 小組討論式 教學改革
隨著醫學的發展,醫學與人文的融通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發展醫學人文學科.加強醫學人文精神的傳承,不斷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業已成為醫學院校培養學生的核心要素。
一、醫學心理學專業課程界定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心理變量與健康或疾病變量之間的關系,解決醫學領域中的有關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為問題,其核心是關于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中的社會心理因素,其作為醫學與心理學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也是醫學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現代生物—心理—社會新醫學模式的需要,各醫學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醫學心理學課程,并且將其列入執業醫師資格考試內容和全科醫師培訓課程,各醫學院校也逐漸認識到這門新興課程的重要性[1],其課程內容包括心理學基本理論、個體心理、心理健康、心理評估、咨詢、治療,心理應激與心身疾病、心理障礙與不良行為、病人理問題、醫患關系等。
二、醫學心理學教學現狀
作為醫學基礎理論課程,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醫學心理學教學實踐中還存在很多問題和困難:1.課程總學時與現代醫學模式要求不夠匹配,2.開課學期與學生知識、能力結構不夠一致,3.課程教學大綱與執業醫師考試要求不夠吻合,4.課程教學目標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不夠符合,5.課程教學過程中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不夠協調,6.課程教學方法手段、評價方式單一[2]。
三、小組討論式教學的涵義
當前,國內高校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感知—認知—理解—鞏固”的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方式下,教師是課堂的主導者,主要負責對授課的內容以及進度進行掌握,而學生只需要負責接收教師的課堂授課內容。為了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在教學手段、方式上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如應用多媒體教學、采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等。利用這些教學方法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建構主義者認為,學習并不只是簡單的知識傳遞,更重要的是主動性、情境性和社會性,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才是其學習的過程。在與周圍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學生逐步建構起關于外部世界的知識,從而使自身認知結構得到發展,掌握更為深層次和更為廣闊的知識。
首先,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施需要針對教學內容與特點設計具體合理的教學方法,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這種教學方式。并且,在其實施過程中,教學內容需要將教學大綱中要求的知識點全部涵蓋,確保教學過程順利完成。其次,針對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需要設計合理的教學效果評價機制,不斷改進,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四、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醫學心理學教學中的實踐
教師在運用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時,首先需要將班級學生分為幾個學習小組,以每一小組4 至 6 人為最佳。可按照學號進行排序,也可讓學生進行自由組合,組間差距不宜過大。每一小組在教師完成課堂授課后負責其中一個章節的學習。每個小組成員可自主學習教科書中的內容,總結歸納出相關的知識點及其應用,并在課后查閱相關資料、參考書籍或學術期刊,了解相關技術的介紹及其在生產生活中的實際應用[3]。具體實踐步驟如下:(1)布置內容。教師在課前布置討論內容,讓學生查閱相關資料與文獻,了解本堂課授課主題的內容、研究背景和相關問題。(2)制定規則。教師需要與學生共同制定課堂討論規則,以便規范課堂中的討論行為。(3)分組討論。學生作為課堂活動的主體需要積極參與到課堂討論中,而教師則主要負責指導,適度地參與到學生的討論中即可。(4)學習報告。在小組討論式教學結束后,每一小組選派一名學生作為代表,在課堂上匯報本組的討論成果,向全班學生和教師作學習報告。
五、遇到的問題及改革建議
大多數學生習慣于“滿堂灌”的教學方法,而討論式學習不僅需要大量的準備工作,甚至占用一些課外時間,并且似乎不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作為一種新型教學學習方法,大多數學生都沒有現成的學習體驗,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難免出現準備不夠周全,甚至不知道如何下手準備的茫然。學生的討論積極性沒有被調動起來,從而使得很多學生只能作為聽眾的角色,這樣就失去了討論式教學本身的意義。
1、讓學生接受教學方法的創新
教學方法的好壞,取決于教學過程的主體和客體,只有雙方都認可并付諸行動才有可能事半功倍,達到教學方法改革的效果。在實施改革前,教師可以采用問卷調查、學生談話、班干部會議、座談等形式了解學生的想法,特別是針對學生的疑惑,要耐心詳細地講解。
2、強化教師的引導作用
“以學生為本”的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能不再是簡單的知識講授者和權威知識的發布者,而是一個合作者,是保證教學過程有序、有效進行的關鍵。通過教師的參與和引導,教會學生如何進行溝通、如何相互分享、如何選出有領導力的組長、如何進行決策、如何更有效完成小組的學習任務等等技能,在此基礎上發揮學生主動學習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合理分組、共同進步,杜絕“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兩極化以及搭便車行為。準備充分,討論深入。學生準備的過程中,教師應該關注學生的準備情況,隨時給予必要的幫助和指導;在討論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參與到不同小組之間的討論,既可以第一時間了解學生的討論學習狀況,又可以創造一個輕松、平等、和諧的討論環境。
參考文獻:
[1]吳愷.淺析醫學心理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J].心理醫生:下半月版,2012(8):139-140.
[2]俞愛月,蘇巧榮,張登科,等.《醫學心理學》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與實踐[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3,33(8): 81-85.
[3]張蓉,左小園.試論小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改革[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1,201(1):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