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蘭勛
摘要:近幾年,新課改政策在基礎教育領域得到了不斷的滲透,使得學校教育與實際社會發展情況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地理是初中階段的一門重要課程,對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地域觀念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指導下,初中地理教學的目標已經被重新定義,不再僅僅體現在學生對地理知識的掌握和理解程度,也體現在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資源觀念以及環境觀念方面。本文就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的相關內容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
關鍵詞:可持續發展理念;初中地理;課堂教學
前言:
地理是初中階段教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課程,對促進學生將地理知識與基本國情進行關聯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社會經濟發展與人口增長以及資源與環境壓力之間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初中階段的學生已經具有一定的知識遷移能力,教師可以將實際的人口問題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內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從而提高初中地理教育的針對性和科學性。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結合實際的教學情況,選擇合適的教學內容,向學生滲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從而達到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質量和效率的目標。
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
(一)我國人口的基本特點
從我國的人口數量以及特點來看,我國的人口主要呈現基數較大,增長速度過快的特點。在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高,科學技術水平日益發達,醫療技術以及醫療設備逐步提升的大背景下,我國的人均壽命呈現逐漸延長的趨勢,嬰兒的死亡率也在逐年降低。我國在推行計劃生育這項政策之前,人口的出生率持續保持在百分之三十三左右。這樣的情況是導致我國人口的增長速度過快,人口數量逐年上升的主要原因。我國大陸的人口在1949年僅僅為5.4億,而到了2015年,已經達到了13.68億,并且還在增長。
(二)我國人口素質分析
首先,從文化素質的角度分析,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與發達國家之間仍然具有一定的差距。文化素質較低的人口比例高于發達國家1.72個百分比[1]。從我國人口素質方面來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仍然低于發達國家。但是,隨著我國教育政策的改革和發展,從2000年到現在,我國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數量一直呈現上升趨勢。其次,從身體素質的角度分析,與發達國家也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國在嬰兒死亡率方面高于發達國家,而人口的平均壽命卻低于發達國家。
(三)我國人口的分布缺乏均勻性
我國人口的分布缺乏均勻性是我國人口分布的一個重要特點。由于地理條件之間的差異,從國土資源的角度來看,東南部分的面積不足總面積的一半,人口比例卻高達百分之九十四以上。
初中地理教師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講解到《眾多的人口》這個章節時,應該適當融入我國人口的基本情況,與世界人口分布等相關內容進行聯合講解。這樣的教學方式有利于培養學生樹立的正確的人口觀念。人口問題是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影響因素。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從人口問題的角度來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
二、深入講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
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人口問題是人口、資源以及環境這三大問題的核心。計劃生育政策自提出以來,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策,即使近幾年已經逐漸放開了二孩政策,但是仍然不可動搖計劃生育的地位,二者之間雖然相對應,但是卻并不矛盾。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能在很大的程度上促進我國人口的平穩增長,對促進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實現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2]。因此,初中地理教師在講解到關于“我國的人口”相關內容時,應該從正確的角度帶領學生深入分析計劃生育這項政策的內容、作用以及對國家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在實際的地理課堂當中,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從網絡中下載一些近幾年我國人口的增長率折線圖、老齡化對比圖、出生率與死亡率的變化數據等資料,將我國的人口變化清楚的展示在學生的眼前。教師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播放一些關于我國宣傳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紀錄片等視頻資料。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有利于強化學生的人口意識,還能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可持續理念在地理課堂的滲透效果。
三、從人口和資源、環境的角度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觀念
人口、資源以及環境之間存在著不可分割的關系,這三個方面互相作用和影響。如果人口數量過大,經濟行為過于頻繁,就會在一定的程度上對資源和環境造成壓力,使資源被過度消耗,生態環境也會遭到破壞。而資源與環境被消耗和破壞又會對人類的正常生活和經濟發展造成嚴重的不良影響[3]。因此,在人口、資源以及環境之間尋找平衡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
初中地理教師在向學生傳授地理知識的過程中,應該從人口、資源以及環境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和講解。教師可以將人口問題作為出發點,帶領學生分析人口與資源和環境之間存在的制衡關系,并從實際資源的消耗以及環境的破壞程度的角度對人口增長帶來的負面影響展開詳細的分析。教師可以將近幾年世界各地所發生的環境問題進行匯總,并以視頻的形式展現在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使學生能直觀的了解人類的經濟行為會對環境造成哪些危害,從而在培養學生形成環保理念的基礎上向學生滲透可持續發展的理念。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從全面的角度強化學生對可持續發展理念的理解,還能使學生將地理知識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結論:
綜上所述,可持續發展理念對人類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初中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思想意識的關鍵時期,從人口、資源以及環境的角度培養學生形成可持續發展理念已經成為了現代教育發展所提出的教學要求。因此,初中地理教師應該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重要性,并通過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口觀念,深入講解計劃生育基本國策以及從人口、資源和環境的角度強化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理念的方式開展教學活動。通過本文就可持續發展理念在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滲透的相關內容展開的一系列研究,希望能為促進我國初中地理教育發展提供一些有價值的參考。
參考文獻:
[1]韓宇.初中地理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觀念[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7,14(06):128.
[2]劉金陽.初中地理教育課程中的可持續發展教育策略研究[J].才智,2016(26):189.
[3]冉楊.素質教育視域下初中地理教學改革的問題與對策[J].科教導刊(下旬),2015(1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