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莉
一、核心素養對《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影響
核心素養體系是黨的教育方針的具體化,是順應世界教育改革發展趨勢,進一步推進我國素質教育、提高基礎教育質量的迫切需要。《中國學生核心素養》的內容包括3個維度、6個要素、18個基本點。核心素養的本質是回答“要培養什么樣的人”的問題。核心素養為《道德與法治》課程提供了更明確的方向、更清晰的目標、更整體的學科視野,有利于該課程的進一步優化。另外,在《道德與法治》的教學中,我們應更加聚焦核心素養的建構,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引領學生向著形成核心素養的方向去發展。
二、《道德與法治》課程與核心素養的關系
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既有階段性,也有連續性。不同年段有不同的要求,但相互之間又有著密切聯系。就像《道德與法治》課程設計的核心理念——引導兒童做人。這一理念的實踐在不同年段就有不同的要求即教育主題。一年級上期“適應新生活”、一年級下期“養成好習慣”、二年級上期“奠基公共意識”、二年級下期“追求創新生活”。這一個個教育主題則體現著具有階段新和連續性的教育目標:健康、安全——愉快、積極——責任、有愛——行動、創新。這些教育目標與核心素養的要求高度吻合。
例如:核心素養維度二“自由發展”,包含了學會學習和健康生活兩大要素。健康生活的具體內涵則包含珍愛生命、健全人格、自我管理等要素。在《道德與法治》現參照使用的《品德與生活課程標準(2011年版)》課程目標中的4個維度16個要點中,有9個要點都與其相匹配。
可以說《道德與法治》課程是核心素養的部分維度的具體化表現。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就是在落實核心素養。
三、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落實核心素養
(一)落實核心素養,要確立精準的教學目標。
課堂教學應著眼于學生的發展,時刻體現對學生核心素養的關注。我們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教學目標的精準確立都要尋找到學科教學與核心素養的聯結點、落實點。如在《歡歡喜喜慶國慶》的設計中,我們考慮結合“責任擔當——國家認同”這一核心素養的要求,認真研究,梳理與其相應的精準的教學目標:“1、能初步了解國慶節的來歷,激發學生的國家意識,愛國情懷。2、知道國旗、國歌、國徽是國家的象征,我們要尊重。3、了解身邊的人是怎樣建設祖國,怎樣過國慶節。”我們從學生社會責任、學習能力、實踐創新能力都進行了分析,充分體現了教師對于教材中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目標與所教學科核心素養共同價值的深刻理解,以及對教學單元具體價值的準確把握。在教學設計中緊緊圍繞“引導兒童做人”的核心理念,明確各項活動設計的意圖,引導學生走向公共生活,培養公民意識。
(二)落實核心素養,要重視課堂上的合作交流。
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重視學生的合作學習,能更好地將學習建立為一種合作關系,有利于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實現核心素養的“社會參與”這個維度。《道德與法治》課程是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綜合課程。合作學習時,我們引導學生明確任務、學會小組分工合作,讓每一位學生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有合作學習能力的提升。開展合作,就要充分給予學生合作探究學習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從學習中自悟,從實踐中體驗,更好的引發學生個體與個體之間,個體與群體之間的思維碰撞。例如:在《周末巧安排》一課的教學中。我們事先讓學生對自己和家人或者熟悉的人的周末生活進行調查,在課堂上再讓學生分組交流分析擬定出合適的周末安排計劃。在學生交流中,我們要善于抓住生成的動態資源對學生的價值觀加以引導。真正做到挖掘學生的真思想,提高教育的針對性。我們堅信,在合作學習后的交流,才能讓學生碰撞出更加深刻的思想和智慧,才有更加精彩的感悟和分享,才能讓課堂教學更加有效。
(三)落實核心素養,要加強引導學生體驗探究。
體驗是最好的教育。《道德與法治》的課程理念中談到:該課程是生活的,不是科學的。在教材中使用生活的語言,關注生活的問題,改變生活的狀態。在這一理念的引領下,教材內容呈現出一個很突出的特點——緊密結合學生生活,等待用學生的真實生活去填充。在教材中更多采用了調查研究、討論辯論、游戲、觀察記錄等體驗學習的方式,很好的體現了“實踐創新”這一核心素養的培養。我們的教學較以前更應該以學生的學習體驗活動為主,讓學生在學習中充分參與,將自己的生活補充進教材中。用真實的體驗來獲得對自我、對世界、對生命、對生活的感悟。如《周末巧安排》這一課的教材中,就設計了“我的周末”調查表。我們在課堂上讓學生及時填寫這個調查表,幫助他們回憶自己的周末生活,并將其補充到教材中,便于跟真實有效的開展小組合作分析,也為后邊的周末計劃巧制定奠定基礎。學生通過來源于自己真實生活的真實體驗探究,進行自我梳理、自我總結,將大家在課堂上的點滴智慧,匯聚成今后社會生活的能力。
(四)、落實核心素養,要善于整合課程資源。
學生核心素養體現的是一種綜合素養,強調的是一種跨界能力。而在教學中則體現為跨學科的綜合能力。《道德與法治》課程應立足于整合學生身邊的教育資源,實現由單向走向綜合的目的。一方面我們要善于運用教材提供的范例和方法;另一方面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拓展教學資源,積極創設與學生現實生活相關聯的教學情境,補充教材、更新資料、結合生活、注重運用。例如《團團圓圓過中秋》一課中,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在使用該教材時,就應該結合本地區、本民族的地域特點和民俗文化進行秋天的節日的課程資源的整合補充,而不能只是單一的就漢族的文化習俗進行教學活動的開展。我們可以利用圖片、視頻、實物、圖書、專業人士、同事等一切我們可以利用的資源整合進教學內容中。而在學習方式上,我們不僅限于課堂學習這樣的方式。還要整合校外綜合實踐活動、主題班隊會等多樣的學習方式,讓課內外充分結合才能彰顯課程的育人價值,才能真正落實核心素養。
我們在《道德與法治》的課堂上力戒浮躁、盲目追求效率的急功近利的傾向。從教師自身做起,樹立基于核心素養的目標意識,提高基于核心素養的教育能力,讓學生發展的核心素養在在一堂堂有質量的《道德與法治》課中得到真正的落實。